第5章
回到市局时,夜幕已然低垂。特殊案件调查队的办公区却灯火通明,气氛比白天更加紧绷。两份尸检报告丶两份现场勘查数据丶两个背景迥异却可能死于同一种神秘技术的受害者,像两团沉重的乌云压在每个人心头。
顾遥没有耽搁,立刻将所有人召集到会议室。白板上,“老裁缝案”和“教授车祸案”分列两侧,中间画上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并案调查。”顾遥开门见山,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核心假设:两起案件均死于一种针对神经系统的定向脉冲攻击。当前首要任务,找出两位受害者之间的隐藏关联。”
命令清晰下达,团队高效运转起来。然而,常规排查再次陷入僵局:社会关系丶通讯记录丶财务往来……两位受害者的人生轨迹如同平行线,找不到任何直接或间接的交集。技术溯源也遭遇了坚壁,虚拟号码的线索消失在境外暗网的迷雾中。
压抑的挫败感在会议室弥漫。顾遥双臂抱胸,站在白板前,目光锐利地扫过那些看似无关的信息点,试图强行在其中找出被忽略的裂缝。她的太阳xue隐隐作痛,那种面对无形之敌的烦躁感再次涌现。
“也许……我们找关联的方向错了。”
一个略带迟疑的声音响起,是林笙。她坐在角落,面前摊着几张打印出来的丶看似无关的陈旧学术论文摘要和泛黄的档案截图——这是她下午申请调阅的丶与两位受害者早年专业背景可能相关的边缘学术资料。此刻,她正用笔尖反复圈点着几个分散在不同文档里的丶极其晦涩的缩写词。
所有人都看向她。林笙似乎不太习惯成为焦点,脸颊微红,但还是举起一张纸,语气不太确定:“我……我在交叉比对两位受害者早年可能接触过的丶非常冷门的研究领域文献时,注意到了一个……可能只是巧合的细节。”
她走到白板前,在两位受害者的名字下方,分别写下一个缩写:
老裁缝名字旁:【P。R。I】(旁边小字标注:可能与某种传统织物染料对神经元的潜在影响的早期探索性研究有关)
教授名字旁:【N。P。F。I】(旁边小字标注:神经脉冲前沿研究所,已知的极端理论派)
“这两个机构风马牛不相及,”林笙语速加快,带着研究者特有的专注,“但它们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都曾作为一个更大规模的丶跨学科研究计划的外围协作单位,提供过非常基础的材料或理论支持。”
她翻出另一张打印模糊的旧文档截图,指向页脚一处几乎被墨水污迹盖住的印章残迹:“那个大型计划的代号,似乎叫做……‘织网’(ProjectWeb)。关于它的核心内容几乎被完全抹去,但我在一份已故学者的私人信件残片中看到过一句描述,说它旨在‘绘制意识活动的终极图谱’。”
会议室内一片寂静。这个发现太过于边缘和间接,听起来更像学术考古,而非刑侦线索。
“林博士,”一位资深队员忍不住开口,语气带着善意的质疑,“这和我们现在的案子关联性是不是太弱了?一个几十年前就终止的丶听起来像天方夜谭的计划?”
林笙的脸更红了,有些窘迫地低下头,习惯性地想缩回自己的世界。
“不,继续说下去。”
顾遥的声音响起,平静却带着一种强大的定力。她走到林笙身边,目光落在那些晦涩的缩写和模糊的印章上,“忽略直接关联,告诉我,基于这个‘织网’计划的理论野心,如果它没有被终止,而是转入了地下,延续至今……它可能发展出什麽?”
这个问题,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林笙的思路。她猛地擡起头,眼中的窘迫被一种豁然开朗的兴奋取代:“如果‘织网’的目标是绘制意识图谱,那麽它必然需要海量的丶不同维度的人类神经活动数据!尤其是……在极端情境下的数据!”她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比如……濒死体验时的神经信号!或者……特定记忆被精准干预时的脑波变化!”
这个推论,让整个会议室的气氛瞬间凝固!
老裁缝——记忆被“掠夺”?教授——在车祸瞬间经历“濒死”?
这不再是巧合!这像是一个冷酷的实验设计:针对“织网”计划所需的不同类型极端数据,筛选具备特定背景(可能曾无意中接触过基础理论)的“样本”,进行定点丶定性的数据采集!
顾遥感到一股寒意从脊椎窜上。她看向林笙,此刻的林笙,脸上散发着一种因触及问题核心而闪耀的光芒,那是一种超越了她外表年龄的丶极具穿透力的智慧。
“立刻调整调查方向!”顾遥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前所未有的锐利,“老王,重点排查两位受害者早年,尤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否参与过任何形式的丶哪怕是名义上的‘健康普查’或‘学术调研’,特别是与脑神经丶心理学相关的!小陈,想办法从旧档案库丶学术遗産数据库里,深挖一切与‘织网’计划及P。R。I丶N。P。F。I这两个机构相关的信息,尤其是人员流向!”
新的指令让团队重新找到了发力点,迅速行动起来。
人群散开後,顾遥没有立刻离开,她站在白板前,目光久久停留在林笙写下的那两个缩写和“织网”这个词上。
“谢谢你,林笙。”顾遥的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和郑重,“你提供了一个……我们从未设想过的调查方向。”
她的感谢是专业的丶克制的,更侧重于“信息价值”本身,而非个人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