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自言自语,此言却现于天际。
这话也是他想对唐太宗所言。
他将唐太宗视作明君典范,认为大唐亡于宗室孱弱,故而决定分封诸王。
可当秦念将唐亡指向黄巢起义,并认定唐亡于治国理念出了问题丶错在剥夺对子民的授田时,朱元璋发现这话居然更有道理。
他为何要反元?
因为活不下去。
黄巢为何能率衆起义?
也是因为百姓活不下去。
权贵兼并土地与人口增加,致使授田亩数连年减少,流民连年增加,均田制名存实亡。
唐玄宗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酿成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後,土地兼并越发严重,百姓无立锥之地,就有了黄巢起义。
大唐也因此亡国。
朱元璋此刻只觉心悸——
大唐竟是亡于唐高祖之制,那大明会是亡于何制?
【李世民:饥民……原来如此,原是如此……】
民不能活,故而烧尽皇室内库丶踏尽公卿之骨!
李世民大恸。
不是为李唐皇室而悲,而是悲于无数饥民!
土地不足,就剥夺对子民的授田,这是始于太上皇,但他李世民沿用此制,还在秦念劝阻时认为此举有利无弊——
果真是他的治国理念错了!
【李世民:朕将逐步取消对女子授田的限制。】
之所以是逐步,是因为此政施行六年,已无过多馀田可予以女户。
李世民看向秦念给出的三个方法:
开疆拓土增加可授田的面积,然漠北之地并不适宜耕种,以後必然要征伐的西域同样不适合。
控制人口的增加,这一条李世民不愿考虑。
没有人口,以租庸调获取的赋税就会减少,而对外扩张需要更多的人口与赋税。
那就只剩下阻止权贵豪强兼并土地。
比如强制移居。
李世民以前不这麽做,是信了儒家之说,认为强迁世家豪富非仁君之举。
如今看来,仁君的结果只会是民饥国亡!
【李治:朕亦随阿耶之制。】
李治原本还在犹豫。
他虽制定《唐律疏议》,阻止口分田的买卖。
但他制定此律,就是因为权贵豪富兼并土地的情况已经相当严重。
甚至授男子的田已经达不到原本的亩数。
再授女子田,恐怕情况会更加严重。
“陛下,先帝丶万民都在等你的答复。”武照轻声提醒。
李治只得尽快作出决定。
既然土地兼并是亡国之因,那他就不该再容忍权贵豪富这般施为。
【秦念:你爹比你长寿得多,风疾发作得晚,那是因为有你替他负重前行。】
【李世民:……?】
李世民正思索国事,秦念突然将话题拉回风疾,竟是让他有些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