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资治通鉴译本 > 第75章 顺帝求后迷择立群臣进谏论兴衰(第3页)

第75章 顺帝求后迷择立群臣进谏论兴衰(第3页)

此时的尚书令左雄终于是看不下去官场的乱象了,就上书给顺帝说:“以前汉宣帝时,官员任期稳定,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现在的地方官调动太频繁,个个只想短期捞政绩,把杀人当威风,把搜刮百姓当本事,反而觉得安抚百姓是没用,守法就是没能力。因为一点小矛盾就滥用刑罚,一言不合就能闹出人命,他们把百姓当仇人,征税像抢钱一样。

监察官员也和贪官互相勾结,看见坏事不举报,考核政绩只看表面,结果让老实人受到了打压,弄虚做假的人升官像坐火箭一样。基层小官俸禄低,只能靠百姓养活,清廉的官员勉强能糊口,贪腐的官员就中饱私囊。朝廷还不断摊派杂税,迎来送往的浪费钱,导致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天灾人祸都是因为这些才生的!

对此,我提几点自己的建议:

对于政绩好的官员就直接加薪,最好别频繁调动,除非父母去世,否则不准随便离职。

对于违法乱纪的就终身禁止做官,逃跑的就流放家属。

对于基层官员要用清白的儒生,并提高他们的待遇,只有任职满一年才能被上级征召。只有这样才能杜绝歪风邪气的滋生,让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

顺帝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下令重申官员离职的禁令,并让有关部门考察吏治,但因为损害了宦官的利益,所以这个政策最终没能落实。

这时,左雄又给顺帝提建议说:“孔子说人到四十岁才不困惑,《礼记》也说四十岁才适合做官。以后察举孝廉,年龄不到四十岁的不能推荐。被推荐的人要先到公府报到,对于儒生要考察儒家经典,对于文吏要考写奏章,考试结果要在端门公示,看看有没有弄虚作假,通过这种方式,也能现有特殊才能的人,以此来改善社会的不良风气。要是有人违反规定,就得依法治罪。当然,如果有特别牛的人才,比如像颜回、子奇那样的,就不用受年龄的限制。”顺帝觉得有道理,就同意了。

但胡广、郭虔、史敞却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认为:“选拔人才应该看重能力,不能卡死年龄。比如陈平的六条奇计,又不是从经学里学来的;子产、晏子治理地方,也不是靠写奏章;甘罗、子奇当官的时候都没到四十岁,终军、贾谊二十岁就出名了。以前的选拔制度从来没有这么改过,现在却因为一个人的建议就改规矩,至于这建议好不好还不知道呢,因此大家都不服气。这么大的事也不跟大臣们商量,如果推行后有人反对,朝廷就会很被动。应该让百官一起讨论,看看大家的意见再做决定。”但顺帝没听他们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后来朝廷正式下令:“郡国察举孝廉,必须在四十岁以上;儒生得懂儒家经典,文吏得会写奏章。除非有颜回、子奇那种奇才,否则不能例外。”结果广陵郡推荐了个叫徐淑的孝廉,年龄不够四十。尚书郎就质问他,他还拿诏书里“不拘年龄”的例外条款来辩解。左雄就直接怼他:“颜回能闻一知十,你能做到吗?”徐淑被问的哑口无言,最后被打回去了,就连推荐他的郡守也被免职了。

对此,袁宏说:“定制度得务实。古代说四十岁做官,只是说壮年适合从政,并不是死板规定。颜回、子奇这样的天才百年难遇,拿他们当例外标准太偏了。不过左雄这人很公正,坚决推行制度,后来胡广等十多个郡守都因为乱推荐人被免职,只有陈蕃、李膺等三十多人合格当上郎中。从此地方官不敢乱推荐,直到永嘉年间,察举制度都很公正,能选出真正的人才。”

闰月庚子日这天,恭陵的百丈庑生了火灾。顺帝听说北海有个叫郎顗的人,精通阴阳之学,估计又要找人来占卜灾异了。

公元年春季正月,顺帝下诏让公车署征召郎顗,并向他询问灾异现象出现的缘由。郎顗上奏章说:“三公如同天上的三台星,虽不同于帝王,但若是施政偏离了正道,就会导致气候异常。如今在位的三公,争相空谈虚论,享受国家丰厚的俸禄,却毫无忧国忧民之心。他们悠闲怠惰,装病避事,一旦收到皇帝的策书、得到赏赐,立刻就能‘病愈’复职,这病怎么好得这么容易呢?要是靠这种人消除灾异、实现天下太平,这怎么可能呢!

如今选拔州牧、郡守,都由三公负责;地方长官不称职,就追究州郡的责任,那州郡选拔失误,怎能不问责举荐的三公呢?但陛下要是对三公越的优待,下面的人就越的轻慢政事,这就是所谓的‘大的法令松弛,小的管束繁琐’的道理。三公并非我的仇人,我也不是狂夫乱语,之所以愤忘食、恳切的进言,实在是希望国家能够走向兴盛太平。我说话直爽,即便因此获罪致死也不遗憾!”接着,郎顗又列举了七项治国的建议:

停止劳民工程:皇陵生火灾,应该体恤百姓的劳苦,停止修缮宫殿的徭役。

重用贤良大臣:立春后气候异常寒冷,应选拔良臣辅助圣明教化。

节约开支备灾:今年是“少阳”之年,春季可能干旱、夏季必有水灾,应遵循旧典,厉行节约。

释放宫女婚配:去年八月火星(荧惑)在轩辕星区徘徊,此时应该精简宫女,允许她们出宫婚嫁。

警惕羌族叛乱:去年闰十月的时候,西方有白气从“天苑星”趋向“参星”左足,进入“玉井星”区域,恐怕立秋后羌族会有叛乱,需提前通告各郡严加防备。

立秋后再行考劾:本月十四日出现了白虹贯日的景象,这就预示着刑狱不当,建议朝廷内外官司一律等到立秋后再考核官员、处理案件。

修订法律政令:汉朝建立至今已经年了,按《诗经》“三期”中的说法,应该大幅清理繁琐的法令,顺应天道变革。这就如同从春到夏需换青色服饰为绛红色一样,自文帝减轻刑罚至今已经三百年了,如今细微的禁令日益繁琐,圣王之法应像江河一样,让百姓容易避开违规,而不是动辄就触犯了法律。

二月的时候,郎顗又给皇帝上书了。他在信里大力推荐黄琼和李固,说这两个人特别有本事,应该打破常规,直接提拔重用。

郎顗还提到:“从冬天到春天,老天爷一直没下雨,而且还老是刮西风,这明显不符合季节该有的样子。朝廷为了求雨,花费了不少心思,又是诚心诚意地祈祷,又是祭祀各路山神河神,甚至还照着古法暴晒土龙、挪动集市,想尽办法求老天爷下雨。但我觉得,老天爷回应人间的事,不会被表面的虚假行为糊弄;灾害出现,其实是在提醒咱们,得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要是祈祷一下就能下雨,祭祀一下就能挡住水灾,那这世上就不会年年闹灾荒,太平日子早就来了。可现在灾荒还是接连不断,说明光做这些表面功夫,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奏书呈上后,顺帝特别任命郎顗为郎中,但他称病推辞,不肯就职。

三月,使匈奴中郎将赵稠派遣从事官率领南匈奴军队出塞攻打鲜卑,最终大败敌军。

顺帝刚当上皇帝的时候,因为乳母宋娥在他即位这事上出过力、参与了谋划,所以顺帝就想封宋娥为山阳君;同时,还打算封执金吾梁商的儿子梁冀为襄邑侯。

尚书令左雄知道后,就悄悄地给顺帝上奏说:“当年高皇帝(刘邦)定下规矩:不是刘家的人不能封王,没有功劳的人不能封侯。孝安皇帝在位时,封了江京、王圣这些宦官和外戚,结果就生了地震;永建二年,因为‘拥立有功’又乱封爵位,接着就出现了日食。那些懂阴阳术数的人都说,这些灾祸就是乱封爵位招来的。现在青州正闹饥荒,盗贼还没平定,实在不应该因为一点小恩情,就破坏老祖宗定下来的规矩啊。”但是顺帝没听左雄的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左雄不死心,又跑去劝顺帝:“哪个皇帝不想亲近忠臣、远离小人啊?可为啥历来都是忠臣倒霉、小人得势呢?还不是因为做君主的听不进去忠言,就喜欢听小人说那些奉承话。被判刑受罚,这谁都害怕;能得到荣华富贵,这也是人人都想要的。所以这世道才到处都是阿谀奉承的人,忠臣没几个,害得皇帝天天只听得到好话,根本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最后国家就危险了。陛下您顾念乳母以前照顾您的恩情,想赏赐她,这我能理解。可以前的规矩里,就没有给乳母封爵位的先例。先帝封王圣为野王君,结果她在宫里搬弄是非,还参与废立皇帝这种大事,活着的时候被天下人骂,死了大家都拍手称快。现在宋娥虽然生活节俭,但要是给她和王圣一样的爵位,恐怕会让她改变原本的操守,老百姓也会担心又出乱子。您不如就按我之前说的,每年给宋娥千万钱,这样一来,既表达了您的感恩,对内尽到了情分,对外也不会招来大家的非议。至于梁冀封爵这事,也不用着急,等灾荒和灾祸过去了,再慢慢商量也不迟。”

梁冀的父亲梁商听说了这事,就不想让儿子陷入麻烦,于是就主动上书,请求收回给梁冀的封爵。他连着写了十多封奏疏,顺帝最后才很不情愿地答应了。

夏天四月,京城生了地震。

五月,顺帝就下诏书,让朝廷里的高官们大胆说出朝廷施政的毛病,还要求每人推举一个品行忠厚老实的人出来做官。这时,左雄又给皇帝上书说:“以前先帝封王圣当野王君,结果汉阳就地震了;现在封宋娥当山阳君,京城又地震了。太后和外戚这些势力一旦太专权,灾害就更严重了。我前前后后说了好多回,封爵位是国家的大事,皇帝可以私下赏赐钱财,但不能随便给官职,应该把宋娥的爵位收回来,这样说不定能消灾。现在梁冀已经辞掉了封爵,宋娥也该学他,主动辞让才对。”

左雄说得情真意切,宋娥表面上也有点害怕,于是就假装推辞了一下,但顺帝舍不得,最后还是封她当了山阳君。

那时候,大司农刘据因为工作上出了点错,就受到了皇帝的责备,还被叫到尚书台去。去的时候,有人在旁边又喊又催,甚至还用鞭子抽他。左雄就跟皇帝说:“九卿地位只比三公低一点,都是朝廷的重臣,平时言行都有严格的礼仪规矩。从孝明皇帝那时候开始,才有鞭打大臣的做法,这和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不符。”顺帝觉得有道理,从那以后,九卿就不用再受被鞭打的侮辱了。

戊午日这天,司空王龚被撤职。

六月,朝廷让太常鲁国人孔扶当了司空。

丁丑日这天,洛阳宣德亭的地面裂开了,裂缝有八十五丈长。随后,顺帝就把公卿们举荐的那些敦厚质朴的人召集起来,让他们针对朝廷的问题表自己的看法,还专门问了当下朝政的毛病和治理国家的好办法。

李固回答说:“以前孝安皇帝改了老祖宗定下的规矩,给乳母封爵,结果惹出了一堆麻烦,还差点把皇位继承的大事搞乱,害得陛下之前处境艰难。现在陛下好不容易登上了皇位,老百姓都盼着能过上好日子。按理说经历了这么多问题,正是该好好改革,推行好政策的时候,但有些人居然说‘现在的政事和以前没区别’,我在民间听到这话,心里感到特别难受!

汉朝到现在已经三百多年了,经历了十八位皇帝,不是没有皇帝受过乳母的照顾,也不是不想给乳母荣华富贵,但皇帝们对上要敬畏天命,对下要遵循古训,知道随便封爵不对,所以都没这么干。现在宋乳母就算有功劳、做事勤恳了一些,多给她点赏赐就行了,裂土封国实在不合老规矩。听说宋乳母性格谦虚,肯定会推辞封爵,陛下应该成全她,这样对大家都好。

历代皇后和外戚家族很少有能善终的,难道是他们天生就不行?其实是因为他们地位太高、权力太大,而老天爷最讨厌太满的东西,如果不知道收敛,肯定要倒霉。先帝宠信阎氏,封爵太随意,结果阎氏很快就倒台了。《老子》说过,做事太冒进的人,失败得也快。现在梁氏作为皇后的家族,按规矩不用向皇帝称臣,给他们高点的爵位还说得过去,但梁氏全家都跟着风光,待遇比以前永平、建初年间的外戚都好。应该让步兵校尉梁冀和其他在宫里当官的梁家人,都回到普通职位,削弱外戚的权力,把朝政大权收归国家,这样不好吗?

另外,诏书禁止侍中、尚书这些近臣的子弟当官和被推举为孝廉,是怕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走后门。但中常侍天天在皇帝身边转悠,权势大得很,他们的子弟能够随意当官却没有限制,就算他们表面上不插手地方事务,也有人会主动讨好他们,以此来推举他们的子弟。现在应该立个死规矩,让中常侍的子弟和其他近臣子弟一样受限制。以前馆陶公主想让自己的儿子当郎官,但是明帝没答应,最后只给了一千万钱,因为明帝看重官职人选,知道用人不当会害了百姓。我听说长水司马武宣、开阳城门候羊迪这些人没什么功劳,刚当官就掌握实权,这虽然是小事,但时间长了会坏了老规矩。老祖宗定下的规矩得守住,一旦政策出了错,一百年都不一定能改回来。《诗经》里说,皇帝要是施政不对,老百姓都得遭殃,说的就是周王改了祖制,害得百姓受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