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资治通鉴译注 汉程 > 第77章 跋扈鸩君梁冀恶清河失位汉祚摇(第2页)

第77章 跋扈鸩君梁冀恶清河失位汉祚摇(第2页)

那时候,中常侍山阳侯览跟太守高伦打招呼,让他给某个人安排个官职,高伦就批条子让那人当文学掾。陈寔知道这人根本没本事,就拿着文书去见高伦,还说:“这人不适合当官,但侯常侍的面子又不能不给。我建议把他安排到外署,这样就不会坏了您的名声。”高伦同意了。结果乡里人都指责陈寔乱推荐人,陈寔却是啥也不解释。后来高伦被调去当尚书,郡里的官员一直把他送到纶氏县。这时,高伦就跟大家解释说:“之前因为侯常侍的关系要安排给人安排一个官职,还是陈君偷偷把我的批文给退了回来,这才把他安排到外署的。最近听说有人因此看不起他,其实有错的人是我,陈君真是那种‘有好事就归功于上司,有过错就自己承担’的人啊!”可陈寔还是一个劲地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大家知道真相后都很感慨,从此天下人都特别佩服他的品德。

后来,陈寔当上了太丘长。他在任上推行仁德的政策,喜欢追求安定的社会氛围、做事也从不瞎折腾,因此当地老百姓的日子过得特别安稳。周边县的百姓听说太丘治理得好,都跑来想在这儿生活,陈寔总是耐心的劝导他们,让大家都回到自己家乡好好过日子。有一回,上司下来检查工作,手下的官吏担心会有老百姓跑来告状,就请示陈寔,要不要提前拦住这些人。陈寔却说:“大家来打官司,就是为了讨个公道,要是不让他们说,那他们的冤屈去哪儿申诉呢?所以别拦着他们!”上司听说这件事后,就感慨地说:“陈寔这么办事,老百姓怎么会有冤屈呢!”说来也怪,在陈寔治理下,太丘真就没出过什么官司。后来,因为沛国相在收税的时候干了件违法的事儿,陈寔不愿同流合污,直接就辞官不干了。太丘的官吏和百姓都特别舍不得他,一直记挂着他的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钟皓在当时的名气和荀淑一样大,李膺就经常感叹说:“荀先生的见识和才学,没人能比得上;钟先生的品德,那是实实在在能当大家老师的。”钟皓哥哥的儿子钟瑾,他母亲是李膺的姑姑。钟瑾这人喜欢研究古代文化,为人特别谦让,而且和李膺是同岁,两个人都很有名。李膺的爷爷李修是太尉,他常说:“钟瑾这孩子的性格跟我们家很像,国家太平的时候,他能有一番作为;国家混乱的时候,他也能明哲保身。”后来还把李膺的妹妹嫁给了钟瑾。有一次,李膺对钟瑾说:“孟子说过,人要是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就不配做人,弟弟你怎么老是不管对错,这么好说话呢?”钟瑾把这话告诉了钟皓,钟皓就说:“元礼(李膺的字)的爷爷和父亲都在朝廷做大官,因此家族特别兴旺,所以他说话做事很有底气!以前国武子就爱挑别人的毛病,最后惹了一身仇,现在这世道哪能这么干!你这种处世方法,才能保住咱们一家老小的平安啊。”

公元o年春天正月,朝廷宣布大赦天下,同时改年号为和平。

乙丑日这天,太后下诏书将政权归还给桓帝,自此停止临朝称制。二月甲寅日这天,太后梁氏去世。

三月,桓帝迁回北宫居住。

甲午日这天,朝廷下诏安葬了顺烈皇后。随后,朝廷又给大将军梁冀增加了一万户食邑,加上之前的共计三万户;封梁冀的妻子孙寿为襄城君,同时让她享受阳翟的租税,每年收入五千万钱,另赐给她红色的印绶,待遇比照长公主。孙寿擅长用自己妖冶的姿态迷惑梁冀,梁冀对她是既宠爱又畏惧。梁冀宠信监奴秦宫,秦宫的官一直做到了太仓令,而且能随意出入孙寿的住所,威权极大,刺史、二千石级的官员都要先拜见他。

此外,梁冀和他老婆孙寿还在大街两边对着盖豪宅,俩人使劲往里砸钱搞装修,互相攀比谁的房子更豪华,家里都堆满了金银珠宝、奇珍异宝。他们还大肆的扩建园林,挖土堆山,造出绵延十里、高低起伏的景观,园林里森林茂密、山涧清幽,就像天然形成的一样,里面到处都是珍奇的鸟兽。梁冀和孙寿就坐着豪华马车在宅院里游玩,身边还跟着一大群歌女舞伎,一路上是又唱又跳的,有时候能没日没夜地寻欢作乐。

外人要是想拜访梁冀,有时连他家大门都进不去,必须给看门的塞钱才能通报,时间一长,连看门的都攒下了成千上万的财富。梁冀还疯狂地扩张自家的林苑,范围能覆盖好几个县,他在河南城西建了个级大的兔苑,方圆几十里都是他养兔子的地方。他公文让各地给他进贡活兔子,还在兔毛上刻记号,谁要是不小心伤害了兔子,直接就判死刑。有一回,一个西域商人不知道这个规矩,误杀了一只兔子,结果牵连了十多个人,最后都被处死了。梁冀还在城西盖了座秘密宅院,专门用来窝藏奸人逃犯,甚至还抢老百姓当奴婢,足足有好几千人,他还厚颜无耻地说这些人是“自愿卖身”的。

更过分的是梁冀听了孙寿的馊主意,把很多在朝廷里当官的梁家人都撤职了,他表面上装作谦让,实际上是想提拔孙家人。孙家有十多个人冒名顶替,当上了侍中、卿、校、郡守这些大官,他们个个都贪婪残暴。他们派手下的门客把辖县的有钱人列了个名单,然后就编造罪名,把人关进监狱严刑拷打,逼着他们拿钱赎命,要是交的钱不够,就直接处死或者流放。扶风有个叫孙奋的人,家里很有钱但为人很吝啬,梁冀送了他四匹马,然后找他借五千万,但是孙奋只肯借三千万。梁冀恼羞成怒之下,就让郡县诬陷孙奋的母亲是他家逃跑的守财奴仆,说她偷了十斛白珠、千斤紫金,更是把孙奋兄弟抓进监狱折磨致死,还抄没了他家一亿七千多万的家产。梁冀还派门客到处搜刮奇珍异宝,甚至跑到塞外去,这些人一路上仗势欺人,到处抢女人、打官吏,他们走到哪儿,老百姓就恨到哪儿。

侍御史朱穆以前是梁冀的手下,他实在看不下去梁冀的所作所为了,就上书劝他说:“大将军您地位尊贵,是三公之,只要您一天做好事,天下人都会敬重您;但要是整天干坏事,国家都得跟着遭殃。现在老百姓和官府都没钱,又赶上水灾虫灾,京城的开销是越来越大,朝廷征税比以前多了十倍,钱全都从老百姓身上搜刮。官吏们拼命压榨百姓,直接把人往死里逼,好多人都被殴打致死,还有人被逼得自杀。他们打着您的旗号搜刮民脂民膏,让您成了老百姓怨恨的对象,现在民怨沸腾,路上都是抱怨声。以前永和末年,朝廷法纪一松,人心就散了,没几年就差点出大乱子,多亏顺烈皇后整治才稳住了局面。现在老百姓过得比那会儿还苦,长此以往,国家肯定要出大事!您和皇上是一条船上的,国家要是垮了,您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您怎么能视而不见呢?您应该赶紧撤掉那些不称职的官员,别再铺张浪费了,要赶紧拒绝各地的贿赂,这样既能证明自己的清白,也能消除百姓的疑虑,让那些贪官污吏没机会作恶。等国家法纪严明了,您自然会名利双收。”可惜梁冀根本不听他这一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梁冀虽然在朝廷一手遮天,但还是习惯拼命巴结宫里的宦官,安排自己的亲信、门客到各地当官,想巩固自己的权势。朱穆又多次上书苦劝,梁冀不仅不反省,还回信怼他:“照你这么说,我就没一点对的地方吗?”不过梁冀一直挺看重朱穆,倒也没怎么为难他。梁冀给乐安太守陈蕃写信想走后门,陈蕃理都不理他。梁冀的使者撒谎说自己是其他人求见,被陈蕃识破后一顿鞭打,结果使者丢了性命,陈蕃也因此被贬成了修武令。还有一次,皇子生病了,朝廷下令让各地进贡药材,梁冀却趁机派门客到京兆郡贩卖牛黄赚钱。京兆尹延笃一看就火了:“你梁冀身为皇亲国戚,皇子生病不赶紧进献药方,居然还派人来倒卖药材赚钱?”直接就把梁冀的门客杀了。梁冀也觉得理亏,所以说不出话,但他暗中指使手下人找借口,把延笃逼得称病辞官了。

夏天五月,桓帝尊博园匽贵人(桓帝生母)为孝崇后,居住的宫殿称为永乐宫,还设置了太仆、少府等官员,一切按长乐宫旧例,又封巨鹿郡的九个县作为她的汤沐邑。

秋天七月,梓潼县生了山崩。

公元年春天,正月初一那天,大臣们都去给皇帝朝贺。大将军梁冀居然带着剑就进了皇宫禁地。来自蜀郡的尚书张陵看到后,当场就大声呵斥梁冀,让他赶紧出去,还命令羽林、虎贲这些武士把梁冀的剑夺了下来。梁冀没办法,只好跪下请罪,但张陵根本不买账,立刻就写奏章弹劾梁冀,要求把梁冀交给廷尉治罪。最后桓帝下了道诏书,只是让梁冀用一年的俸禄赎罪。这件事之后,朝廷里的百官都对张陵肃然起敬。河南尹梁不疑之前曾经举荐过张陵当孝廉,他见到张陵后苦笑着说:“以前举荐你,结果倒好,现在反而像是自己惩罚自己了!”张陵回答说:“明府您当初不嫌弃我没本事,还破格提拔我,如今我严格执行国法,正是为了报答您当初的恩情啊!”梁不疑听了这话后,脸上露出了羞愧的神色。

没过多久,皇帝就宣布大赦天下,还把年号改成了元嘉。

梁不疑这个人特别喜欢儒家经典,平时也愿意结交和礼待读书人。梁冀却看他不顺眼,心里嫉妒得不行,就找了个由头把梁不疑调任为了光禄勋,然后安排自己十六岁的儿子梁胤当上了河南尹。梁胤长得特别丑,穿上官服连帽子和衣带都撑不起来,街上的人看到他都忍不住嘲笑。梁不疑因为和梁冀兄弟之间闹了矛盾,觉得很丢人,干脆就辞去官职,回到了家里,然后和弟弟梁蒙一起闭门不出。梁冀对此还是不放心,他不想让梁不疑和外面的宾客来往,于是就偷偷派人乔装打扮,守在梁不疑家门口,把进出的人都记下来。南郡太守马融和江夏太守田明刚刚得到任命,就去拜访梁不疑。梁冀知道后,就暗示相关部门弹劾马融在郡里贪污腐败,又找其他借口诬陷田明。结果这两人都被剃了头,一顿鞭打后流放到了朔方。马融受不了这个罪,自杀没成功,田明就没这么幸运了,死在了流放的路上。

到了夏天四月,桓帝就悄悄换上便服,跑到河南尹梁胤的家里去玩。没想到当天突然刮起大风,就连大树都被吹断了,大白天的黑得跟晚上似的。尚书杨秉就赶紧上奏说:“我听说老天爷会用自然灾害来警告人间的帝王,皇上您是天下最尊贵的人,平时出行都得有严格的规矩,要清道戒严,待在专门为您准备休息的地方。除非是去郊外祭祀或者宗庙祭拜这些大事,不然不能随便动用皇家的车驾。以前诸侯去大臣家里,《春秋》都把这事记下来,当作反面例子。现在陛下您穿着先王传下来的礼服,却偷偷跑出去游玩,这就乱了尊卑的规矩,把皇家的威严都弄没了,到时候侍卫守着空皇宫,玉玺都交给了女眷保管。万一出点意外,有人像任章那样图谋不轨,那可就上对不起先帝,下后悔都来不及了!”可惜桓帝根本没把杨秉的话当回事。杨秉就是杨震的儿子。

此时的京城出现了干旱天气,任城、梁国都生了饥荒,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司徒张歆被罢免。随后,朝廷就任命光禄勋吴雄为司徒。

这时,北匈奴呼衍王带兵侵扰伊吾,击败了伊吾司马毛恺,还带兵攻打伊吾屯城。桓帝下诏令敦煌太守马达率兵前去救援;当军队抵达蒲类海时,呼衍王已经领兵退去了。

秋天七月,武陵郡的蛮族又反叛了。

冬天十月,司空胡广退休。

十一月,京城又生了地震。随后,桓帝就下诏,命百官举荐品行独特的士人。涿郡举荐了崔寔,崔寔到了公车署后,直接称病,不愿意参加朝廷的策问。之后,他专门写了一篇叫《政论》的文章,谈论当时的国家大事。

在文章里,崔寔说,现在国家之所以治理得一塌糊涂,主要是皇帝当太平天子当久了。社会风气越来越差,皇帝却毫无察觉;国家政治一天天的衰败,皇帝也不想着改变。时间久了,皇帝就习惯了这种混乱的局面,根本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有的皇帝一门心思沉迷享乐,根本不管国家大事;有的听不进忠臣的劝告,喜欢听假话,忽视真话;还有的在治国的道路上迷茫徘徊,不知道该怎么办。那些皇帝信任的大臣,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俸禄,对国家遇到的问题是闭口不谈;而那些不在皇帝身边的臣子,就算有好的建议,也因为地位低而不被重视。这样一来,朝廷的统治秩序就会变得越来越松弛,而那些有才能、有想法的人却只能在下面干着急,实在是可悲啊!从汉朝建立到现在,已经过去三百五十多年了,国家的政策法令越来越糟糕,从上到下都懒懒散散、懈怠敷衍,老百姓日子过得苦不堪言,都盼着能有一位贤明的君主来拯救国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崔寔认为,想要挽救国家,就得及时弥补政策上的漏洞,消除社会上的各种弊端,稳定住摇摇欲坠的局势,并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治国方法,最终让天下恢复安宁祥和的景象。古代的圣人治理国家,都会根据当时的形势制定合适的制度,不会强迫人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也不会不切实际地追求虚名。就像孔子,面对叶公问政,他谈的是如何吸引远方的人归附;面对鲁哀公,他讲的是怎样治理百姓;面对齐景公,他说的是要注重礼仪。这不是孔子的观点前后矛盾,而是因为这些君主面临的紧迫问题不一样。但现在的人太死板,死守着老规矩,迷信占卜预测,根本不懂得要根据实际情况变通治国之法。他们只相信听来的那些看似很厉害的大道理,却不重视眼前真实生的问题,跟这种人根本没法讨论国家大事!所以,就算有人提出的建议非常正确,符合治国之道,也经常会被打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那些顽固的人不懂得顺应时代变化,只习惯按老一套做事,喜欢安于现状,只知道说“按老规矩来”。还有些稍微有点见识的人,为了名声和权力,嫉妒比自己有才能的人,只要计策不是出自自己之手,就想尽办法反驳。人多嘴杂,正确的建议就这么被抛弃了,就算是古代像稷、契那样的贤才重生,在这种环境下也会处处受限,这就是为什么有见识的人的好想法总是没办法实施的原因。

崔寔还说,一般来说,治理国家的人,如果没有特别高尚的品德和智慧,采取严厉的手段反而能把国家管好,太过宽松就容易出乱子。怎么证明呢?就说近代的汉宣帝,他清楚做皇帝的道理,明白怎么治理国家,所以用严厉的法律和刑罚,把那些奸邪之人吓得不轻,结果天下太平,社会安定,因此他的政绩比汉文帝还要好。可是汉元帝即位后,实行宽松的政策,最后导致国家越来越弱,皇帝的权力也慢慢丧失了,汉朝的衰败就是从他这儿开始的。从这两位皇帝的做法和结果,就能看出治国方法的重要性。孔子写《春秋》的时候,夸奖齐桓公、晋文公,称赞管仲的功劳,难道孔子不推崇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国之道吗?当然不是,孔子其实是在强调要懂得变通,要根据实际情况解决国家的问题。圣人都能随着时代变化调整治国策略,可普通人就是不懂得变通,总以为用上古时期结绳记事的方法,就能解决秦朝那样的乱世;觉得跳几支舞,就能解除像平城之围那样的军事危机。这就好比熊经鸟伸(古代的一种健身方法)虽然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但治不了伤寒;呼吸吐纳虽能养生,却不能用来接骨。治国就跟治病救人一样,国家太平的时候,要用道德教化来滋养;国家混乱的时候,就得用刑罚来整治。刑罚就像是治病的猛药,用来对付混乱局面;道德教化则是滋养身体的美食,适合在太平时期推行。要是用道德教化去对付坏人,就像拿美食治病,根本不管用;反过来,用刑罚治理太平盛世,就像拿药当饭吃,肯定会出问题。

现在国家继承了前代留下的各种弊端,又赶上不好的时候,好几代人下来,政策都太宽松,对国家的治理就像松开了缰绳。马没了嚼子,拉车的马四处乱冲,国家的展道路就充满了危险,现在最要紧的是赶紧拉紧缰绳、加固车辕,先把混乱的局面稳定下来,哪还有时间去讲究那些细枝末节!就说汉文帝吧,虽然废除了肉刑,但把该斩右脚的人直接判了死刑,挨板子的人也经常被打死。所以汉文帝其实是靠严厉的手段实现了天下太平,而不是靠宽松的政策。

崔寔是崔瑗的儿子。山阳有个叫仲长统的人,看过《政论》这本书后,就感叹说:“只要是当皇帝的,都应该把这本书抄一份,放在自己座位旁边,随时读一读。”

司马光针对崔寔在《政论》里觉得汉朝法律太宽松的观点,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按常理来说,汉朝的法律已经够严苛了,可崔寔还觉得不够,他为啥会这样想呢?主要是因为到了汉朝衰落的时候,皇帝大多性格软弱,也没啥主见,而那些在朝廷辅佐皇帝的大臣也昏庸无能,只知道无底线地宽容。结果就是那些有权有势的宠臣犯了罪,却不用接受惩罚;那些蛮横狡猾的老百姓违法乱纪,也没得到应有的制裁。皇帝的仁爱和恩惠,只是暂时地给了表面上的好处,根本没解决实际问题,反而让那些坏人越来越嚣张,国家的法律和秩序也彻底乱套了。所以啊,崔寔在文章里说的那些话,其实只是为了纠正当时社会的一些歪风邪气,只能用来解决汉朝当时的问题,并不是说放之四海、历经千年都适用的真理。就像孔子说过的:“要是国家的政策太宽松,老百姓就会对法律和规矩不当回事,这时候就得用严厉的手段来整治;但要是手段太严厉了,又会让老百姓受到伤害,那这时候就得再放宽政策。用宽松的政策来调和严厉的手段,用严厉的手段来补充宽松的政策,这样一松一紧、宽严结合,国家的政事才能顺利和谐地展下去。”司马光认为,孔子说的这个宽严相济的道理,才是永远都不会变的治国真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闰月庚午日这天,任城节王刘崇去世了,因他没留下子嗣,所以封国就被废除了。

随后,朝廷任命太常黄琼为司空。

这时,桓帝想要好好褒奖一番梁冀,就把中朝级别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员都召集起来,让大家商量该给梁冀什么样的特殊待遇。特进胡广、太常羊浦、司隶校尉祝恬、太中大夫边韶这些人,都一个劲儿地说梁冀的功劳和品德能和周公相提并论,觉得应该赐给他山川、土地,还得给他分封附庸小国。只有黄琼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说:“梁冀之前因为迎立皇帝有功,食邑已经增加到三千户了,他儿子梁胤也得到了封赏。现在分封诸侯都是按户数来算,不是按土地面积,梁冀最多也就是参照邓禹的功绩,给他四个县的食邑就行了。”朝廷最后听了黄琼的建议。

接着,相关部门就上奏说:“以后梁冀上朝不用小步快跑,可以带着剑、穿着鞋上殿,拜见皇帝的时候,司仪也不用喊他的名字,这种待遇就跟当年的萧何一样;把定陶、阳成剩下的民户都封给他,让他的食邑达到四个县,和邓禹一样;再赏赐他大笔金钱、奴婢、彩色绸缎、车马、衣服,还有豪华的宅院,就像当年赏赐霍光那样,用来彰显他的特殊功劳。以后每次朝会时,梁冀都单独和三公坐在一起,每十天进一次宫,负责处理尚书台的事务。并把这些规定向天下公布,让后世都照着办。”可就算这样,梁冀还觉得给他的礼遇不够高,心里特别不满意。

到了公元年春天正月,西域长史王敬被于窴王给杀了。这事得从头说起,之前西域长史赵评在于窴的时候,因为毒疮作死了。赵评的儿子去接父亲的灵柩回家,路过拘弥国。拘弥王成国因为和于窴王建有仇,就骗赵评的儿子说:“你父亲是被于窴王指使胡医,在疮口涂了毒药才死的!”赵评的儿子对此就信以为真,回去就把这事告诉了敦煌太守马达。这时,正好遇到王敬接替赵评做西域长史,马达就派王敬去暗中调查于窴王。王敬去于窴的时候,先经过了拘弥国,成国又撺掇他说:“于窴国人想拥护我当王,你现在借着这个罪名杀了建,于窴肯定就乖乖听话了!”王敬想着这样做的话,就能立功出名,到了于窴后,他就摆了酒席请建吃饭,实际上是想趁机杀了他。不巧的是,有人把王敬的阴谋告诉了建,可是建却不信,他还说:“我又没犯错,王长史为啥要杀我?”第二天,建就带着几十个属官去见王敬,他刚坐下起身敬酒,王敬就喊手下抓人。但王敬的手下并不想杀人,建的属官趁机都逃走了。当时成国的主簿秦牧也在宴席上,他拔出刀喊:“事儿都到这份上了,还犹豫啥!”上去就把建给杀了。

这事被于窴侯输僰等人知道后,就马上集结兵力攻打王敬。王敬举着建的脑袋跑到城楼上喊:“我是奉天子的命令来杀建的!”可是输僰根本不听,上楼就把王敬给杀了,还把他的脑袋挂在集市上示众。之后输僰就自己当了王,但没过多久就被国人给杀了,大家又立建的儿子安国做了于窴王。马达听说王敬死了,就想调集各郡的军队去攻打于窴,但是桓帝没同意,还下诏把马达召回了京师,同时让宋亮做敦煌太守。宋亮到任后,就公开悬赏,让于窴人杀了输僰。可那时候输僰已经死了一个多月了,于窴人就砍了个死人的脑袋送到敦煌,也不说明白情况。宋亮后来现不对劲,但最后也没能出兵讨伐。

这一年里,还生了不少事儿。

丙辰日,京城生了地震。

夏天四月,孝崇皇后匽氏去世,桓帝让弟弟平原王刘石主持丧事,丧葬的规格和恭怀皇后一样。

五月,就把她葬在了博陵。

秋天七月,又生了日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