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资治通鉴译文免费阅读全文 > 第7章 六国尽扫帝业成焚书坑儒天下惊(第2页)

第7章 六国尽扫帝业成焚书坑儒天下惊(第2页)

公元前o年,冬季十月,癸丑日,秦始皇出游,这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出游;左丞相李斯随行,右丞相冯去疾留守咸阳。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小儿子胡亥最受宠爱,请求随行;秦始皇同意了。但这一去却再也没回来。

十一月,秦始皇到达云梦,在九疑山祭祀虞舜。乘船顺江而下,经过藉柯,渡过海渚,到达丹杨,再到钱唐,临近浙江。因水波汹涌,便向西行一百二十里,从峡中渡江。登上会稽山,祭祀大禹,遥望南海;立石刻碑歌颂功德。返回时经过吴地,从江乘渡江。沿海北上,到达琅邪、之罘。见到一条巨鱼,就命人射杀。随后沿海西行,到达平原津时病倒了。

秦始皇最忌讳谈论死亡,群臣也无人敢提后事。病情加重后,他命令中车府令赵高写信给扶苏,说:“回咸阳参加葬礼并安葬。”信已封好,放在赵高处,但未交给使者。七月丙寅日,秦始皇在沙丘平台去世。丞相李斯因皇帝死在外地,担心诸公子和天下生变故,便秘不丧,将棺材放在辒凉车中,由亲近的宦官陪乘。每到一地,照常进献食物,百官奏事,宦官在车中批复。只有胡亥、赵高和五六个亲近宦官知道真相。

起初,秦始皇尊宠蒙氏兄弟,很信任他们。蒙恬在外领兵,蒙毅常在朝中参与决策,以忠诚着称,即使其他将相也不敢与他们争权。赵高生来是宦官,秦始皇听说他能力强,精通法律,便提拔他为中车府令,让他教胡亥断案,胡亥很宠信他。赵高曾经犯了法,秦始皇就派蒙毅审理;蒙毅依法判处赵高死刑。秦始皇因为赵高办事机敏,就赦免了他的死罪,恢复了他的官职。赵高既得了胡亥的宠信,又怨恨蒙氏,便劝胡亥假传秦始皇遗诏,诛杀扶苏,立胡亥为太子。胡亥同意了。赵高说:“这事不与丞相商量,恐怕难以办成。”于是去见李斯,说:“皇帝赐给扶苏的信和符玺都在胡亥手中。立谁为太子,全凭您和我一句话。您看怎么办?”李斯说:“这是亡国之言呐!不是我们臣子该议论的!”赵高说:“您的才能、谋略、功劳、人缘以及与扶苏的关系,这五点哪一点比得上蒙恬?”李斯说:“都比不上啊。”赵高说:“那么扶苏即位后,必定用蒙恬为丞相,您最终无法保住通侯的爵位就回乡了!胡亥仁慈宽厚,可以立为太子。请您慎重考虑考虑!”李斯被说服,便与赵高合谋,假传秦始皇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又伪造诏书赐扶苏死,指责他未能开疆拓土、损耗士兵,多次上书诽谤朝廷,日夜怨望不得回朝为太子,蒙恬未能纠正,知情不报,二人皆赐死,兵权交给副将王离。李斯的这一决定,为自己以后祸患留下了根,真的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扶苏接到信后,哭泣着进入内室,准备自杀。蒙恬说到:“陛下在外,未立太子;派我率三十万大军戍边,您为监军,这是天下的重任。如今一个使者来,您就自杀,怎知这不是阴谋?请再请示一次,然后再死也不迟。”使者多次催促。扶苏对蒙恬说:“父亲赐儿子死,何必再请示!”随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将他交给官吏,关押在阳周。李斯派舍人担任护军,回报胡亥。胡亥得知扶苏已死,便想释放蒙恬。恰逢蒙毅为秦始皇祈祷山川归来,赵高对胡亥说:“先帝早就想立您为太子,但蒙毅劝阻,不如杀了他!”于是将蒙毅关押在代地。随后从井陉抵达九原。正值暑热,辒凉车出臭味,便下令随从官员在车上装一石鲍鱼以掩盖气味。从直道回到咸阳,这个时候才丧。太子胡亥继位,是为秦二世。

九月份,秦始皇被安葬在骊山,墓室深达三泉;奇珍异宝充满其中。命令工匠制作机关弩箭,有人靠近就会自动射。用水银模拟江河大海,机关使其流动。墓室顶部绘有天文图,底部绘有地理图。后宫无子的妃嫔全部殉葬。下葬后,有人说工匠知道墓中机关,可能会泄露秘密。于是大事完毕后,将工匠全部关在墓中。

秦二世想诛杀蒙恬兄弟。二世的侄子子婴劝谏说:“赵王迁杀李牧而用颜聚,齐王建杀忠臣而用后胜,最终都亡国了。蒙氏是秦国的重臣谋士,陛下却想一下子抛弃他们。诛杀忠臣而任用无德之人,会使群臣失去信任,将士离心。”但二世不听呀,最终还是杀了蒙毅和蒙恬。蒙恬说:“从我的祖先到子孙,三代为秦国立下功勋。如今我统领三十万大军,虽被囚禁,但仍有能力反叛。然而我宁死也不背叛秦国,是因为不敢辱没先人的教诲,不忘先帝的恩德。”于是服毒自杀。

扬雄在《法言》中评论说:有人问:“蒙恬忠诚却被杀,忠诚有什么用?”回答说:“开山填谷,从临洮到辽水,力量不足而尸骨有余,忠诚不足以辅佐君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司马光评论说:秦始皇荼毒天下,而蒙恬为他效力,蒙恬的不仁可见一斑。然而蒙恬明白为人臣的道义,虽无罪被杀,却能守死不,这也值得称道。

公元前o年,冬季十月,戊寅日,朝廷大赦天下。春季,秦二世东巡郡县,李斯随行;到达了碣石,沿海向南到了会稽;并在秦始皇所立的石碑旁刻上随行大臣的名字,以彰显先帝的功业和盛德,然后返回咸阳。

夏季四月,秦二世回到咸阳,对赵高说:“人生在世,就像六匹骏马飞驰过缝隙一样短暂。我已经统治天下,想要尽情享受耳目之乐,满足心志之欲,直到寿终正寝,可以吗?”赵高说:“这是贤明君主才能做到的,而昏乱君主则不能。不过,现在还有些问题。我请求说明:沙丘之谋,诸公子和大臣们都心存疑虑;诸公子都是陛下的兄长,大臣们又是先帝任命的。如今陛下刚刚即位,这些人心中不服,恐怕会生变。我战战兢兢,唯恐不能善终,陛下怎能尽情享乐呢?”二世问道:“那该怎么办?”赵高回答说:“陛下应实行严刑峻法,让有罪的人互相牵连,诛杀大臣和宗室;然后提拔贫贱之人,使他们富贵。彻底清除先帝的旧臣,换上陛下亲信的人,这样恩德归于陛下,祸害消除,奸谋断绝,群臣无不蒙受陛下的恩泽,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尽情享乐了。这是最好的办法。”秦二世同意了。于是修改法律,务求严苛,大臣和诸公子有罪,便交给赵高审讯。结果,十二位公子在咸阳被处死,十位公主在杜县被肢解,财物充公,受牵连的人不计其数。赵高为了自己的富贵真的是无所不用其极,这秦二世难道没有脑子吗?

公子将闾兄弟三人被囚禁在内宫,迟迟没有定罪。二世派使者命令将闾说:“你们不臣服,罪当处死!官吏已执行法令。”将闾说:“朝廷的礼仪,我从未敢不遵守;宗庙的位次,我从未敢失节;接受命令应对,我从未敢失言,怎么能说不臣服?我想知道罪名再死!”使者说道:“我不能参与决策,只是奉命行事。”将闾仰天大喊三声“天”,说道:“我无罪!”兄弟三人都流泪拔剑自杀。宗室震动恐惧公子高想逃亡,又怕连累家族,便上书说:“先帝在世时,我入宫则赐食,出宫则乘车,御府的衣服,我得赏赐,中厩的宝马,我得赏赐。我本该随先帝而死,却未能做到,作为儿子不孝,作为臣子不忠。不孝不忠的人,没有资格活在世上,我请求随先帝而死,愿葬在骊山脚下。恳请陛下哀怜!”上书后,二世的开心溢于言表,召见赵高并给他看,说:“这算是急迫的事吗?”赵高说:“臣子们担忧死亡都来不及,哪还有心思谋反!”二世批准了公子高的请求,赐钱十万用于安葬。

秦二世重新修建阿房宫。征召五万名武士屯卫咸阳,教他们射箭。狗马禽兽所需食物太多,估计供应不足,便下令郡县调运粮食和草料。所有人都要自带粮食;咸阳三百里内不得食用当地粮食,有违反法令的立即处死。

秋季七月,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在蕲县起兵。当时,朝廷征闾左贫民戍守渔阳,九百人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担任屯长。恰逢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无法按期到达。按秦法,误了期限应当斩。陈胜、吴广利用天下人的怨愤,杀死了将尉,召集戍卒说:“我们误期当斩,即使不斩,戍边而死的人也有十之六七。壮士不死则已,死就要留下大名!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吗!”众人都听从他们的话。于是假称公子扶苏、项燕的名义,筑坛盟誓,号称“大楚”;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占大泽乡后,又攻下了蕲县。陈胜派符离人葛婴率军攻占蕲县以东地区,攻下铚、酂、苦、柘、谯等地。沿途收编军队,到达陈县时,已有六七百辆战车,一千多骑兵,数万步兵。攻打陈县时,陈县的守、尉都不在,只有守丞在谯门中抵抗,结果战败被杀,陈胜于是占领了陈县。陈胜吴广的起义掀开了我国封建社会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的序幕,在历史上有很大的意义,这也是第一次的农名起义。

起初,大梁人张耳、陈馀结为生死之交。秦灭魏后,听说二人是魏国的名士,朝廷下令悬赏捉拿他们。张耳、陈馀就改名换姓,一起逃到了陈县,做里监门谋生。里吏曾因过失鞭打陈馀,陈馀想反抗,张耳踩他的脚,让他忍受,小不忍则乱大谋。里吏走后,张耳把陈馀拉到桑树下,责备他说:“当初我怎么跟你说的?如今受点小辱就想跟一个小吏拼命吗!”陈馀道歉。陈胜占领陈县后,张耳、陈馀就前去拜见他。陈胜早就听说他们的贤名,非常的高兴。陈县的豪杰父老请求立陈胜为楚王,陈胜征求张耳、陈馀的意见。张耳、陈馀说:“秦朝无道,灭人国家,残害百姓。将军冒死起兵,为天下除害。如今刚到陈县就称王,显得太自私。希望将军不要称王,迅率军西进。派人立六国后裔为王,为自己树立盟友,增加秦朝的敌人。敌人多则秦军分散,盟友多则我军强大。野外没有秦军主力交战,县城也无守备兵力,正是诛灭暴秦、攻占咸阳、号令诸侯的良机。即便诸侯灭亡后再度复国,只要以德政使人归心,帝王大业仍可成就。若只满足于在陈县称王,只怕天下豪杰会丧失斗志。但陈胜并未采纳,仍自立为王,定国号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时,各郡县苦于秦法的严苛,纷纷杀死当地长官来响应陈胜的号召。谒者从东方回来,报告了叛乱的消息。秦二世大怒,将他关进狱中。后来的使者被问及时,回答说:“只是一群盗贼,郡守、尉正在追捕,很快就能平定,不足为虑。”秦二世听到这么说很高兴,可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接着往下看。

陈王任命吴广为假王,监督诸将西进攻打荥阳。张耳、陈馀又劝陈胜,请求派奇兵北略赵地。于是陈胜任命老朋友陈县人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张耳、陈馀为左、右校尉,率三千士兵,攻占赵地。陈胜又派汝阴人邓宗攻占九江郡。此时,楚地数千人规模的起义军不可胜数。

葛婴到达东城,拥立襄强为楚王。葛婴听说陈胜已自立为王,便杀死襄强回报,但陈胜处死了葛婴。陈胜派魏人周市北略魏地。任命上蔡人房君为上柱国。陈胜听说周文是陈县的贤人,精通兵法,便授予他将军印,派他西进攻秦。

武臣等人从白马渡河,到各县游说豪杰,豪杰纷纷响应号召。于是收编军队,人数达到了数万人。武臣号称武信君,攻下赵地十余座城池,其余城池坚守。武臣于是率军进攻范阳。范阳人蒯彻劝武信君说:“您一定要战胜后才占领土地,攻下城池后才占领,我认为这不对。如果听我的计策,可以不战而占领城池,不攻而占领土地,传檄而定千里,可以吗?”武信君问:“还请先生详细的说一说,”蒯彻说:“范阳令徐公,贪生怕死,想先投降。您如果像对待前十个城池的秦吏一样杀了他,那么边地的城池都会变成金城汤池,难以攻下。您如果带着侯印授予范阳令,让他乘华车驰骋燕、赵之地,那么燕、赵的城池就会不战而降。”武信君开心的同意了这个请求。于是派车百乘、骑兵二百、侯印迎接徐公。燕、赵两地官吏听说后,不战而降的城池有三十余座。

陈胜派周章西进后,看到秦朝那混乱的政治局面,心里就乐开了花,觉得敌人没啥可怕的,于是就放松了警惕,也不再设防了。这时候,博士孔鲋赶紧过来劝谏说:“我听说兵法上有句话叫‘不能指望敌人不进攻,得靠自己强大到让敌人攻不进来’。现在大王您这么轻敌,还不自恃,万一失败了,到时候哭都来不及哦。”陈胜听了,满不在乎地说:“我的军队,先生就别瞎操心啦。

周章沿途收编军队,到达函谷关时,已有战车千辆,士兵数十万,部队驻扎在戏水。秦二世大惊失色,与群臣商议对策。少府章邯说:“盗贼已到函谷关,而且兵力强大,现在征附近郡县的军队已经来不及了。骊山的刑徒很多,请赦免他们,授予他们兵器去攻打楚军。”秦二世于是大赦天下,派章邯赦免骊山的刑徒和奴产子,全部征去攻打楚军,大败楚军,周章败退。然而,这样仓促组建起来的军队却存在着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容易引叛变。毕竟,这样拼凑而成的军队,其成员之间缺乏深厚的信任,彼此之间的联系也相对薄弱。一旦遇到一些外部的诱惑或者内部的矛盾,这些原本就不够团结的士兵们很可能就会心生异志,甚至直接背叛他们的指挥官和所属的军队。

张耳、陈馀到达邯郸后,听说周章已经败退,又听说诸将为陈胜攻占土地后,多因谗言被诛杀,便劝武信君自立为王。八月,武信君自立为赵王,任命陈馀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派人前去报告陈胜。陈胜气得跳脚,恨不得立刻把武信君全家给杀了,然后兵去攻打赵国。相国房君赶紧劝道:“老大,秦朝还没灭掉呢,你就把武信君全家给杀了,这不是又给自己树了个敌人嘛!咱不如顺着他,去祝贺他,让他赶紧带着军队往西去打秦国。”陈胜一听,觉得挺有道理,就按照房君说的做了。他把武信君全家关在宫里,封张耳的儿子张敖为成都君,还派使者去祝贺赵王,让他赶紧兵往西走。张耳和陈馀对赵王说:“大王啊,您在赵地称王,这可不是楚国的本意,就是个权宜之计。等楚国灭了秦国,肯定会来打赵国的。您可别往西走啊,得往北去攻打燕、代两地,往南去收服河内,这样地盘才能越来越大。赵国有黄河在南边,燕、代在北边,就算楚国灭了秦国,也不敢对赵国怎么样;要是楚国灭不了秦国,那肯定得靠着赵国。到时候赵国趁着秦、楚两败俱伤,就能称霸天下啦!”赵王一听,觉得还挺对,就不往西走了,然后派韩广往北去攻打燕地,李良去攻占常山,张黡去攻占上党。

九月,沛县的刘邦、下相的项梁、狄地的田儋,纷纷在自己的地盘上拉起了队伍,准备大干一场!全国各地的起义军,就像被惊扰的蜂群一样,开始了他们的行动。

刘邦,字季,鼻梁高挺,长得那叫一个帅气,左腿上还有七十二颗黑痣呢。这人呐,心地善良,喜欢帮助别人,而且心胸宽广,可大度啦。他呀,一直有个远大的志向,就是不想老老实实种地。以前当过泗水亭长,单父有个吕公特别会看面相,一瞅刘邦这模样,就觉得不一般,立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后来刘邦以亭长的身份押送犯人去骊山,这一路上,犯人是一个接一个地逃跑。刘邦心里琢磨着,等走到骊山,犯人估计都跑光了,干脆就在丰西泽中亭停下来,喝点小酒。到了晚上,他就把犯人都给放了,还说:“你们都赶紧走吧,我也得开溜啦!”嘿,你猜怎么着,这些犯人里有十多个壮士,居然愿意跟着他一起跑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刘邦醉酒后,夜里经过泽中,有一条大蛇挡路,刘邦拔剑斩蛇,动作那是相当的潇洒,一点也不拖泥带水。有老妇人哭道:“我的儿子是白帝之子,化为蛇挡路,如今被赤帝之子杀了!”说完便消失了。刘邦逃到芒砀山泽中,多次出现怪异现象;沛县子弟听说后,都想追随他。

陈胜起义后,沛县县令也想跟着掺和一下。掾吏萧何和曹参说:“您可是秦朝的官吏,现在想背叛秦朝,带着沛县的小弟们造反,他们恐怕不会听您的吧。您还是把那些逃亡在外的人叫回来吧,能有好几百人呢,然后用他们吓唬吓唬大家,大家就不敢不听话啦。”于是沛县县令就派樊哙去叫刘邦。这时候刘邦的小弟们已经有好几百人了。沛县县令又后悔了,担心刘邦会有什么变故,就赶紧关上城门防守,还想杀了萧何和曹参。萧何和曹参吓得赶紧逃出城,投奔了刘邦。刘邦写了封信射到城上,跟沛县的父老乡亲们讲清楚利害关系。父老们一听,立马带着小弟们杀了沛县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还立他为沛公。萧何、曹参他们又召集了沛县的小弟们,一共有两三千人,一起响应各路诸侯。

项梁是楚将项燕的儿子,他以前因为杀了人,就跟他的侄子项籍一起跑到吴地去躲仇。吴地的那些贤士大夫,都非常的佩服他。项籍年轻的时候学写字没学成,就去学剑,结果还是没学成。项梁就非常生气,项籍却说:“写字,也就只能记记自己的名字姓啥的!学剑呢,也就能跟一个人打打架,都没啥好学的。我要学能跟一万人打的本事!”然后项梁就教他兵法,项籍非常高兴;但是呢,他学兵法也就只知道个大概意思,就不肯再深入学习了。项籍身高八尺多,力气大得能扛起鼎来,才气那也是相当过人的哦。会稽守殷通听说陈胜起义了,就想兵去响应,还派项梁和桓楚当将领。那时候桓楚正逃亡在泽中。项梁就说:“桓楚逃亡了,没人知道他在哪,就项籍知道。”然后项梁就出来嘱咐项籍拿着剑在外面等着,自己进去跟殷通说:“请把项籍叫进来,让他去把桓楚叫来。”殷通咧嘴笑道:“好的好的!”项梁一招手,项籍大踏步走了进来。没一会儿,项梁对着项籍挤了挤眼睛,压低声音说:“动手吧!”项籍二话不说,“唰”地一声抽出宝剑,手起剑落,殷通的脑袋就掉在了地上。项梁拎起殷通的脑袋,把他的印绶往身上一挂。这操作把府里的人都吓傻了,顿时乱成一团。项籍挥舞着宝剑,一顿砍杀,眨眼间就干掉了几十上百号人。府里的人都吓得趴在地上,一动都不敢动。项梁把老朋友们和一些有本事的小吏叫到一起,把起兵反秦的事儿一说,大家那是举双手赞成。于是,项梁带着吴地的军队,派他们去攻打附近的县城,一下子就弄来了八千精兵。项梁当上了会稽太守,项籍则做了副将,继续攻打附近的县城。项籍这时候才二十四岁,真是年轻有为啊!

田儋是原齐王族的后代!他的堂弟田荣、田横,那可都是豪爽强壮、宗族势力强大、深得人心的主儿。周市攻打魏地到狄县的时候,狄县城门紧闭,严防死守。田儋呢,就耍了个小聪明,假装把自己的奴仆绑起来,带着一帮小年轻去县廷,请求把奴仆给杀了。等见到狄县县令,他一个箭步冲上去,手起刀落,就把县令给干掉了。然后召集那些豪门官吏的子弟们,大声说道:“现在诸侯们都起来反抗暴虐都的秦朝,自己当王了!齐国,那可是古时候就建立的国家;我田儋,可是田氏的后代,就应该当王啊!”于是他就自立为齐王,兵去攻打周市。周市被打得节节败退。田儋率领军队向东进军,很快就平定了齐地。韩广这边率领军队向北攻打燕地,燕地的豪杰们都想拥立他当燕王。韩广却说:“我老妈还在赵地呢,不行不行!”燕人就说:“赵地西边要担心秦国,南边要担心楚国,根本没力气来阻止我们。再说了,楚国就算再强大,也不敢对赵王的将相之家怎么样,赵地又怎么敢对将军的家人不利呢!”韩广听了,觉得有道理,就自己立为燕王了。几个月后,赵地就把燕王的母亲和家属给送回来了。

赵王与张耳、陈馀向北进攻燕地时,赵王私自外出,被燕军给俘虏了,真是离了个大普,燕军囚禁赵王,要求割地换回赵王;赵国派使者前去交涉,燕军却总是杀死使者。有个养马的士卒跑到燕军军营中,悄悄地对燕将说:“您知道张耳、陈馀想要什么吗?”燕将一脸疑惑的说:“想要的不就是他们的王吗?难道还有其他?”赵国的养马卒微微一笑说道:“看来您是真不知道这两人想要什么呀!武臣、张耳、陈馀,骑马持鞭就攻下了赵地数十城,他们也想南面称王啊,他们这么牛难道愿意终身做将相吗?目前只是局势还不稳定,不敢三分赵地称王罢了,暂且按年龄立武臣为王,以稳定赵地人心。如今赵地已服,这两人也想分赵称王,只是时机未到。如今您囚禁赵王,这两人名义上要求放赵王,实际上是想让燕国杀他,然后分赵自立为王呀。一个赵国尚且轻视燕国,何况两位贤王左右夹击,追究杀王之罪?那灭燕还不是易如反掌的事!”燕将一听,你小子说的有道理呀!于是就放回了赵王,养马卒驾车把他送回国,过程那是相当的轻松加愉快呀!

周市从狄县返回魏地后,就想立原魏公子宁陵君咎为魏王。咎当时在陈县,一时之间还无法到魏地。但是现在魏地已经平定了,诸侯都想立周市为魏王。周市说:“天下混乱,忠臣才显现出来。如今天下共同起兵反秦,按道义应立魏王后裔为王。”但诸侯坚持立周市,周市始终推辞;并派人到陈县迎接魏咎,就这么来来回回拉扯了五次,陈胜才同意放人,然后立咎为魏王,周市为魏相。就再这一年,秦二世把卫君角废为了庶人,可怜的卫国灭亡了。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dududu资治通鉴新译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