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从仙剑系列开始 > 第34章 性命双修藏经阁悟(第1页)

第34章 性命双修藏经阁悟(第1页)

性命双修:藏经阁中悟真途

第一章:藏经阁的墨香与道韵

蜀山藏经阁藏于中峰之巅,由九层白玉楼阁组成,飞檐斗拱间萦绕着淡淡的金光,那是历代蜀山修士的愿力与书卷的墨香交融而成的“护经罡气”。寻常弟子只能进入前三层,而楚根凭着练气小成的修为、剑庐的贡献以及清玄长老的推荐信,获得了进入第五层的资格。

第一次踏入藏经阁时,楚根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没有想象中的书架林立,而是无数竹简、帛书、玉册悬浮在空中,按功法、法术、丹道、器术、道论等类别,组成一个个旋转的光团。光团散着不同颜色的光晕:金色的是剑修典籍,绿色的是木行法术,白色的是丹道秘录,而最中央那团混沌色的光团,据说藏着蜀山最古老的修真总纲。

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墨香,却又夹杂着草木的清香、金石的冷冽、火焰的灼热——那是不同属性的典籍散出的道韵,吸入一口,都能让体内的法力微微震颤。

“后生晚辈,观书需静,悟法需诚。”一个苍老的声音在阁楼里回荡,却不见人影。楚根知道,这是藏经阁的守阁长老,据说已在此守护了百年,修为深不可测。

“弟子楚根,求道而来,不敢有丝毫懈怠。”楚根拱手行礼,声音平静却坚定。

“第五层多是‘道论’,不讲具体法诀,只论修行根本。”苍老的声音再次响起,“你既为剑庐弟子,又兼修法术,或许能从中窥得一二。去吧,书随缘动,缘随心生。”

楚根应声,缓步走入光团之间。他没有急着挑选,而是闭上眼,让体内的法力与周围的道韵共鸣。练气小成的法力如细腻的网,捕捉着典籍散出的每一丝信息——有的典籍刚猛如剑,有的温润如泉,有的浩瀚如星空,有的精微如丝。

忽然,一团淡青色的光团向他飘来,光团中是一卷泛黄的帛书,封面上写着《南华经注疏》。楚根伸手接过,帛书入手温润,翻开一看,里面是历代修士对《南华经》的注解,字里行间讨论的,多是“形与神”的关系。

“形者,生之舍也;神者,生之制也。”楚根轻声念着其中一句,心中微动。他想起自己凡体圆满的肉身,想起练气境滋养的法力,这“形”与“神”,不正是肉身与神魂吗?

正思索间,又一团银白色的光团飘来,里面是一本《蜀山历代修士传》。楚根翻开,里面记载着蜀山开派以来的得道高人,其中一位“紫阳真人”的传记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位真人既是顶尖剑修,又擅长炼丹养身,晚年时“形神俱妙,白日飞升”,传中特别提到他“剑炼体魄,丹养神魂,二者同进,方得圆满”。

“剑炼体魄,丹养神魂……”楚根将两本书的内容联系起来,脑海中仿佛有火花闪过。他一直以为,修行就是打磨肉身、增长法力、精进剑术,却从未想过,肉身与神魂竟是需要“同进”的。

接下来的日子,楚根成了藏经阁第五层的常客。他不再刻意寻找剑修或法术的典籍,而是广泛涉猎道论、养生、神魂、炼体等各类书籍,像海绵吸水般吸收着知识。

他读《黄帝内经》,理解到“气血周流,五脏调和”是肉身之本,这与他凡体圆满的修行不谋而合;

他读《黄庭经》,知晓了“八景二十四真”的概念,明白了神魂并非虚无,而是能通过特定法门滋养壮大的;

他读《抱朴子》,看到“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领悟到修行不仅是力量的增长,更是心性的磨砺;

他读《蜀山修真要略》,其中“性命双修,方为正道”八个字,如惊雷般在他脑海中炸响。

“性者,神也;命者,形也。”楚根合上书卷,望着窗外蜀山的云海,终于明白了。所谓“性命双修”,便是同时修炼肉身(命)与神魂(性),让两者相互滋养,共同进步,而非偏废其一。

他以前的修行,虽兼顾了肉身与法力,却从未将“神魂”作为独立的修行目标。法力是神魂驱动的能量,却不等同于神魂本身。就像清风剑,剑体是“命”,灵性是“性”,只有剑体坚固、灵性充足,才能成为真正的灵兵。人,亦是如此。

“原来如此……”楚根喃喃自语,心中豁然开朗。藏经阁的墨香仿佛化作了清泉,洗涤着他以往的认知,让他对修行的理解,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第二章:性修之始,观想存神

明白了性命双修的道理,楚根的修行方向立刻有了调整。他开始在打磨肉身、增长法力的同时,专门抽出时间,钻研“性修”——也就是神魂的滋养与壮大。

藏经阁中记载的性修法门众多,有观想法、存神法、诵经法、炼气化神法等。楚根结合自身情况,选择了最适合初学者的“蜀山观想图”与“五脏存神法”。

“蜀山观想图”是一幅刻在玉册上的图谱,描绘着蜀山七十二峰的全貌,峰峦间有云雾流转,隐现金光,据说蕴含着蜀山的天地灵韵。观想此图,能让神魂与蜀山的道韵共鸣,滋养神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楚根将玉册放在身前,盘膝坐下,双目微闭,识海(神魂所在之处)中开始勾勒图谱的模样。起初,识海中只有模糊的影子,山峰不成形,云雾如乱麻。他没有急躁,而是运转一丝法力,引导着神魂慢慢细化——先勾勒主峰的轮廓,再添上云雾的流动,最后融入那些隐现的金光。

这是一个极其耗费心神的过程。才观想了半个时辰,楚根便觉得头痛欲裂,额角渗出冷汗。他知道,这是神魂力量不足的表现,就像婴儿学步,一开始总是蹒跚不稳。

他按照《黄庭经》的记载,放缓呼吸,让气息变得悠长缓慢,同时在心中默念“清静经”的片段:“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随着经文在识海中回荡,躁动的神魂渐渐平静下来,头痛也缓解了不少。楚根重新集中精神,继续观想——这一次,他不再刻意追求“像”,而是试着感受图谱中蕴含的“意”,感受蜀山群峰的沉稳、云雾的灵动、金光的浩然。

不知过了多久,识海中的图谱忽然活了过来。主峰巍峨耸立,云雾流转不息,金光如细雨般洒落,滋养着他的神魂。楚根能清晰地“感觉”到,神魂像干涸的土地遇到甘霖,变得饱满而温润。

当他睁开眼时,窗外已是深夜,玉册上的图谱竟泛起淡淡的光华,与他的气息产生共鸣。

“观想之妙,在‘神会’而非‘形似’。”楚根心中明悟,这便是性修的入门——让神魂与天地灵韵产生连接。

除了观想,楚根还修炼“五脏存神法”。此法认为,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各藏一神,分别对应木、火、土、金、水五行,滋养五脏之神,便能壮大整体神魂。

养肝神时,他会运转木行法力,配合观想“青龙”之象,让肝中神清气爽,目光明亮;

养心神时,他会调动火行法力,观想“朱雀”之象,让心中神温暖热烈,意志坚定;

养脾神时,他会催动土行法力,观想“黄龙”之象,让脾中神厚重安稳,杂念不生;

养肺神时,他会引动金行法力,观想“白虎”之象,让肺中神清冽纯净,呼吸绵长;

养肾神时,他会运用水行法力,观想“玄武”之象,让肾中神沉静深邃,根基稳固。

这五种存神法,他每日各练一个时辰。起初,只能模糊地感觉到五脏中有微弱的光点(即五脏神),随着修炼日久,光点越来越亮,甚至能在识海中形成对应的神兽虚影。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