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邦,道统传承
第一章破妄存真,科学初显
南诏国的祭坛之上,硝烟尚未散尽。拜月教主被楚雄以五行法则束缚在石柱上,黑袍破碎,丝凌乱,眼中却依旧燃烧着不甘的火焰。他看着眼前这个气息平和却深不可测的蜀山修士,嘶吼道:“你赢了一时,却赢不了天地!这世间的苦难永远存在,我的‘理想国’才是唯一的出路!”
楚雄立于祭坛中央,灵肉合一的身躯在夕阳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他没有动怒,只是平静地看着拜月:“你的理想国,建立在毁灭与颠覆之上,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终究会崩塌。真正能消除苦难的,不是推翻秩序,而是理解秩序、完善秩序。”
“理解秩序?”拜月冷笑,“这世间的天灾人祸、生老病死,难道不是秩序的枷锁?你告诉我,如何理解?如何完善?”
楚雄抬手,指尖凝聚起一缕元神之力,在空中画出一个简单的图形——那是一个三角形。“你看这个形状,无论从哪个角度施加压力,它都能保持稳定,这便是‘结构力学’的基础。就像南诏国的房屋,若用此原理建造,便能抵御地震。”
拜月瞳孔微缩,他从未听过“结构力学”这个词,却本能地感觉到这个图形中蕴含的稳定之意。
楚雄没有停顿,继续在空中画图:“再看这个,是‘杠杆’。以小力撬动重物,并非依靠蛮力,而是借助力的传导。南诏国的百姓搬运巨石时,若用此原理,便能省力百倍。”他又画出一个圆形,“这是‘轮轴’,将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能让车辆日行千里……”
他所说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图形,都出了拜月的认知。这个沉迷于黑魔法与颠覆秩序的教主,第一次听到如此“朴素”却又“精妙”的道理——无需灵力,无需神谕,只需掌握事物的运行规律,便能改变世界。
“这些……是什么?”拜月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眼中的火焰从“毁灭”变成了“渴望”。
“这是‘科学’。”楚雄的声音温和而有力,“是理解天地运行规律的另一种方式。它不像魔法那般依赖天赋,也不像修行那般需要漫长岁月,它能让每个普通人都掌握改变生活的力量。你想消除苦难,想建立理想国,科学,或许才是你真正需要的‘道’。”
拜月沉默了。他看着楚雄画出的那些图形,脑海中闪过南诏国百姓的苦难:地震中倒塌的房屋,洪涝中颗粒无收的农田,疾病中痛苦死去的亲人……这些,似乎都能用眼前的“科学”解决。
“若你能教我这些,”拜月缓缓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决绝,“我愿臣服于你,从此放弃黑魔法,用你所说的‘科学’,为南诏国做点实事。”
楚雄颔:“我教你科学,不是为了让你臣服,而是为了让你明白,真正的力量,是造福生灵,而非毁灭世界。”
他挥手解开拜月的束缚,指尖弹出一道元神之力,融入对方的眉心:“这是‘基础数理’的入门知识,你先领悟。明日起,我们从‘农耕’开始,改造南诏国的土地。”
拜月握着眉心残留的温热,看着楚雄转身离去的背影,第一次感觉到,自己追求的“真理”,或许一直都在另一条截然不同的路上。
第二章科技利民,南诏新生
接下来的三年,南诏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楚雄没有急于传授高深的科学知识,而是从最基础的“衣食住行”入手,带着拜月和一群好学的百姓,一步步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第一步是“农耕革新”。
楚雄根据前世的记忆,画出了“曲辕犁”的图纸。这种犁比南诏国传统的直辕犁更省力,能深耕土地,还能根据不同的土壤调整角度。拜月起初对这种“没有灵力加持的农具”嗤之以鼻,但当他亲眼看到,用曲辕犁耕作的农田,效率比以往提高了三倍,且播种更均匀时,终于收起了轻视之心。
紧接着,楚雄又教他们制作“龙骨水车”。利用齿轮与杠杆原理,将低处的河水引到高处的农田,解决了南诏国山区灌溉难的问题。当第一架水车在河边转动,清澈的河水顺着木槽流入干裂的土地,围观的百姓们出了震天的欢呼,不少人甚至对着水车拜了起来。
“这不是神迹,是科学。”楚雄站在水车旁,对百姓们说道,“只要掌握了其中的道理,你们每个人都能造出这样的水车。”
拜月在一旁默默记录着水车的结构,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现,这些看似简单的机械,蕴含的“规律”比黑魔法更严谨、更可靠——只要结构不出错,水车就能永远转动,无需担心灵力耗尽或被反噬。
第二步是“建筑革新”。
楚雄引入了“混凝土”的概念。他指导百姓们将石灰石、黏土、铁矿粉按比例混合,煅烧后制成“水泥”,再与砂石、水混合,便能凝固成坚硬如石的“混凝土”。用这种材料建造的房屋,不仅抗震能力远传统木屋,还能建造更高、更宽敞的建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南诏国的第一座混凝土建筑是“粮仓”。以往的粮仓多用木材搭建,容易被虫蛀、被雨水浸泡,每年都有大量粮食损耗。而这座新粮仓,墙壁厚实,屋顶用“三角结构”加固,地面铺设了防潮的石板,能储存的粮食是以往的五倍,且三年不会变质。
当国王亲自为粮仓揭牌时,看着仓内堆积如山的谷物,激动得热泪盈眶:“有了这座粮仓,南诏国再也不怕饥荒了!”
第三步是“医疗革新”。
楚雄教百姓们“消毒”的概念——用煮沸的水清洗伤口,用晒干的艾草制作“消毒水”,能大大减少伤口感染的概率。他还画出了“人体骨骼图”“血液循环图”,让巫医们明白,疾病并非“邪祟附体”,而是身体器官的病变,需要针对性治疗。
最让百姓们惊叹的是“接种牛痘”。楚雄现南诏国常有“天花”肆虐,便根据前世的防疫知识,指导巫医用牛痘病毒制作疫苗,接种到健康人身上,使其获得免疫力。起初没人敢尝试,直到拜月亲自接种,并安然无恙后,百姓们才渐渐接受。三年后,南诏国的天花病率下降了九成。
这三年里,拜月彻底放下了黑魔法,成了楚雄最得力的助手。他天资聪颖,对数理化知识的领悟极快,很快就能独立设计机械、改进工具。他甚至根据楚雄的提示,制作出了简单的“望远镜”,第一次看到了月亮上的环形山,彻底颠覆了他对“天地”的认知。
“原来月亮上没有广寒宫,只有石头和尘埃。”拜月拿着望远镜,喃喃自语,眼中却没有失落,只有探索真理的狂热,“楚雄大人,这科学的世界,比我想象的更广阔!”
楚雄看着他的变化,心中欣慰。他知道,拜月的臣服并非出于畏惧,而是出于对科学真理的认同,这种认同,比任何誓言都更牢固。
三年期满,南诏国国王为表彰楚雄的功绩,正式册封他为“国师”,执掌全国的“科技革新”事务,拥有制定政策、任免官员的实权。册封大典上,百姓们自地聚集在王宫前,高呼“国师万岁”,声音响彻云霄。
楚雄站在王宫的高台上,望着下方一张张充满希望的笑脸,知道南诏国的新生,才刚刚开始。
第三章道统与科技,相辅相成
成为国师后,楚雄并未沉迷于权力,而是将更多精力放在“科学与道统的融合”上。
他在南诏国设立了“格物院”,既是传授科学知识的学堂,也是修行者研究“法则与科学”关系的场所。拜月担任格物院的院长,负责日常教学,而楚雄则定期来讲课,将自己对“天地法则”与“科学规律”的理解,分享给弟子们。
“你们看这磁铁,”楚雄在课堂上拿出一块天然磁石,吸引着铁钉,“它能吸铁,是因为‘磁场’的存在,这是科学能解释的现象。但修行者的‘御物术’,本质上也是对‘力场’的操控,只是更依赖元神之力。若能将两者结合,或许能创造出不需要灵力也能自动运转的‘机械傀儡’。”
弟子们听得入迷,拜月更是眼睛一亮,立刻拿出纸笔记录:“我明白了!可以用磁铁制作‘关节’,用齿轮传递动力,再用‘电磁感应’(楚雄刚教的新知识)提供能量……”
在楚雄的引导下,格物院很快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制作出了“磁悬浮罗盘”,精度远传统罗盘,能帮助渔民在海上精准定位;他们改进了“炼丹术”,用科学的方法控制火候、配比药材,炼出的丹药副作用更小、效果更稳定;甚至有弟子尝试将“灵力”转化为“电能”,制作出了能在夜晚光的“电灯”,让南诏国的城镇第一次有了“不夜城”的景象。
科学的展,也反哺了修行。许多修行者现,用科学知识理解天地法则,能让修行事半功倍:比如理解了“杠杆原理”,举重若轻的境界便触手可及;明白了“光学折射”,幻术的威力便能大幅提升;掌握了“声波振动”,音波功的范围和精准度都远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