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出来了!”
邵一明不放心,跟着来到录音室。
见秘书小在外面,十分不满地问道。
“何厂长说……”小黄话未说完。
何雨柱已经按下广播按钮,他的声音立刻传遍了电台节目。
玻璃窗外的邵一明和小黄也听得一清二楚。
“各位听众朋友,非常抱歉。”
“严老师突意外,现已送往医院治疗。”
“请大家放心,严老师只是疲劳过度,静养一段时间就能康复。”
“今天由我暂代严老师,为大家讲述三国。”
何雨柱的声音完全变了,变成了极其标准的播音腔。
吐字清晰,字正腔圆,功底深厚。
邵一明听得愣住了,在台里工作这么久,他从未听过何雨柱如此纯正的播音腔。
没个几十年的功底,根本练不出这样的声音。
“他平时说话根本不是这样啊。”邵一明震惊得下巴都快掉下来。
旁边的小黄也一脸不可思议。
难道何厂长是播音科班出身?
其实何雨柱能有这样的嗓音,全靠签到系统赋予的宗师级播音功力。
之前担任《流浪地球》广播剧导演时,他没机会展示,这次总算派上了用场。
“我是说书人,京城广播电台的新晋主播。”
“这档节目,我命名为《说书人品三国》,希望各位听众喜欢。”
何雨柱给自己起了个艺名——“说书人”。
他一边在脑海中回放易教授的“品三国”,一边完美复述,对着话筒娓娓道来。
“以故事说人物。”
“以人物说历史。”
“以历史说文化。”
“以文化说人性。”
“欢迎各位收听说书人的节目——品三国。”
何雨柱先来了一段开场白,接着高声朗诵了一定场诗。
正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一诗念罢,节目的气势与基调瞬间拉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朗诵,是一门艺术。
不同的人吟诵同一诗,感觉也截然不同。
邵一明和小黄听着何雨柱的诵读,仿佛一刹那被带回了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
东城北街街道办。
王主任平时没什么别的爱好,就喜欢听广播。
虽然现在是上班时间,但办公室里没人,他忍不住拿出收音机开始调台。
“唉,还是买不到盘古收音机。”
“只能手动调台,真麻烦。”
王主任一直没能买到盘古收音机,手头这台是三年前买的杂牌货。
牌子叫“君博”,外观难看不说,信号接收也比不上别的牌子。
他在别人家听过盘古收音机播的节目后,就一直惦记着。
可惜盘古收音机在整个京城都稀缺得很,黑市上也找不到。
没人卖,也没人敢卖。
“哇,这声音,真不错啊。”
“说书人?谁呀?”
“京城台讲历史的不是那个姓严的主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