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夫郎之类的 > 第12章 归家 他习惯了不去期待(第2页)

第12章 归家 他习惯了不去期待(第2页)

可他读到了圣贤书。他知道人生还有其他选择。读书致仕,匡扶社稷。少年的梦想,光明万丈。

後来,他读到更多的书,选择更加坚定。但他知道梦想的光,不能仅靠热血满腔。

再後来,书本之外他见到更多的人。这个世道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当然他明白还有更复杂的人与事,是他凭现在的眼界和心力,理解不了丶更解决不了。

比如当下的淮南。朗朗乾坤,昭昭日月,谁曾想到时至今日,一族人单凭不知哪来的一名巫觋的三言两句,竟然就能将一个鲜活的生命祭了河。

河神娶妻,保五谷丰登?战国时就被戳破的鬼把戏,在他孟知彰所在的大恒朝还能被人奉为臯圭。荒唐,荒谬。

还有此次事出蹊跷,前前後後都有族长次子的身影。此人口碑,孟知彰此前略有耳闻,他可不像是能为了族人利益到处奔波的人。

最让孟知彰胸臆难舒的是,全族老少两三百口竟无一人觉得此事有问题。他忽然明白了三省书院南先生的那句感慨:开化民智丶啓迪民心,比移山填海还要难。

可眼下的他,连自身求学之路都仅是勉强维持,又何谈民心民智?

此时的他人微言轻,此时的他对这个时代的风浪造不成任何影响。他现在能做的是拼尽所能潜学慎行,卑以自牧。

不过血债血偿丶杀人偿命。这笔债,他孟知彰记下了。

松柏扎根地下,树冠向上伸展。根系越深,树身越高越稳固。除了撑起梦想丶享受阔朗天地,也能荫蔽自己想保护的人,更能护及更多身边之百姓。

新松恨不高千尺。这条路,很长。这条路上,很孤独。

孟知彰想成为这样一株树。

他坚信,自己能长成这样一株树。

柴门紧闭。

孟知彰掸了掸这一路灰尘,像往常回家一般擡手去推门。

不知何时起,家,对孟知彰而言,成了一个住所。只是一个住所。

仅此而已。

母亲去後,这个家中陪伴自己的只有自己的影子。每次回家,门後的一切都是凉冰冰的,没有温度。

静,安静,肃静。

门内不再有自己思念的人,更没有人等待自己归来。

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落寞後,门外人也不再心存期待,更习惯了不去期待。

一个人生活,出门时家里是什麽样子,归来後,还会是什麽样子。孟知彰早就习以为常。可推开门,眼前景象让孟知彰一时恍惚。

骨节分明的手,滞在柴门上,半日都忘记收回。

原本应该空荡荡的庭院,此时满满当当摆着各式架子,恨不能占据着家中能照到阳光的所有地方,高矮不一,晾晒着白色粉状物。

他眉心动了下,将柴门在身後关上,小心翼翼穿过一个个木架子丶圆簸箕,朝着有声响的竈房走去。

竈上白色雾气翻滚,隐出一个单薄身影,正在那忙得热火朝天。

孟知彰心中一震,像被什麽东西撞到。

他阔步走向那个身影。

竈下火软,干柴正“哔哔啵啵”细响;竈上米香,似要拂掉归家之人的疲累。

白色水汽散去,阳光冲破云层,一张笑盈盈的脸在水雾中浮出来,眼神明亮:

“回来了?先休息一下,等会我们吃饭!”

一声招呼,像是隔着时空穿过来,等了许久。

孟知彰怔住,握着招文袋的手下意识攥紧,半日喉咙中方应了声:

“好。”

有那麽一瞬,他甚至萌生出一个念头:

或许,今後他可以不再孤身一人。

作者有话说:

----------------------

*关于招文袋

招文袋,又称昭文袋丶照袋丶引袋。宋代士大夫以及读书人穿搭的标配。

宋明时期,招文袋多为横向方形,大小不一,包上有盖有背带,用襻扣固定,可以斜挎在肩上。类似我们现在的斜挎包。

明·陈继儒《眉公记》:“从三四苍头,携照袋,贮笔砚丶韵略丶刀子丶笺纸并小乐器之类。照袋,以鸟皮为之,四方,有盖并攀,五代士人多用之。”

《西游记》《水浒传》等小说中也多次出现。

《西游记》第九三回:“三藏却穿了袈裟,行者拿了引袋同去。”

《西游记》第九六回:“他将通关文牒的引袋儿挂在胸前。”

《水浒传》第二十回:“宋江把那封书,就取了一条金子,和这书包了,插在招文袋内。”

古画中也很常见,如南宋·方椿年《仙人过海图》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感兴趣的宝宝,可以网上搜图看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