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
沈绫合上账册,“我虽能设计些款式,但一个人的想法终究有限,而且容易受限于一人风格。”
钱娘子想了想,问道:“少东家是想多招几个花样人?”
“不止。”沈绫摇头。
他思索片刻,心中一动,招来陈管家,低声嘱咐几句。
又转向钱娘子道:“与其苦寻良才,不如让良才自显其能。”
次日清晨,九张机门前便竖起一面朱漆告示,上书:九张机诚征衣袍新样,凡有巧思,皆可参选。一经录用,重金酬谢!
告示刚立上,街上的人瞬间便围了上来。
有识字的念道:“不可抄鉴旧款,否则作废。纹样、形制、功用,但有一处出新,皆可参选。前十名赏银十至百两不等…”
一听说赏银十两起,人群顿时一片哗然。
“快!接着往下念念,怎么参选?”有个大娘急切地问道。
旁边人看了她一眼,嗤笑道,“大娘,你还想参选吶?要是你都能行,我也该拿个头奖了!”
大娘脸一红:“谁说不行!这上面又没写不让俺参加,全家的衣服都是俺裁的呢,十里八乡的都夸俺手艺好!”
有个书生模样的人点点头,“确实可以参加。上面写了,只要愿意都可以参加,只要三日内把图纸交给店铺就成。”
“啊?还要图纸,俺连字都不识一个…哪里会画图哟!”大娘满脸失望。
“不会画图也行,”书生补充道:“喏,你看,这店铺门口不是支了张桌子吗?上面写着,他们请了画师,你把衣服样子描述给他,他帮你画出来也可。”
众人转头一看,铺子门口当真支了张桌子,一位长须读书人正在铺纸研墨。
大娘一听,立马挤开人群就往那边跑,众人看了,下意识就要跟过去。
转念一想,跟过去也没用,眼下脑子里也没什么好点子,去了也是白去。
得!还是赶紧把这消息带回去,说不定家里有人能选上。
总之,九张机的告示一出,就在青芜城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一是此事闻所未闻,二是赏金给的实在充足,且又不费什么。
不过一日,店铺就收到了几十张画纸。
起初只是些绣娘、裁缝来投,待听说“不拘出身,只看巧思”后,连茶楼说书的先生空闲时候都捻着胡子琢磨起花样。
第二日,铺子收到的图更多,而且作画水平显著提升。
其中有几幅,在沈绫一个现代人看来,都是可以直接装裱挂进书房的程度。
原来,不少读书人听说此事都来投画,他们本就擅丹青,闲暇时也常画人像,对人物衣饰还真是颇有研究。
第36章人才
更令人意外的是,铺子还收到了几幅修士投的画,不过基本都是设计了符合自己修炼需求的衣袍。
店铺门口帮人画图的先生更是累的额头冒汗,沈绫一看这情境,只好又请了一位。
二位先生轮流不停地画,就算这样,排队的人还常常抱怨“画的太慢”。
沈绫哭笑不得,真是低估古代人的创作欲望了。
“我…我想画一件衣袍,按照二十四节气来的。”一个小男孩站在长桌前,身上的衣服打满了补丁,眼睛却很亮。
他用手比划着,“领口这儿可以缝一只春分燕,袖口缝蝉,腰间缝稻穗,下摆缝棉花…对了再加个兜,兜里可以装提神的药草!”
他看着画图先生把他说的画出来,开开心心地离开了。
后面轮到一位挽着竹篮的妇人,她从篮子里掏出两朵并蒂莲放在桌上,略羞涩道:“劳烦先生,就按这个意头画。”
她的设计很简单,一件对襟衫,左襟绣竹,右襟绣山茶花,两片衣襟能拼成一幅完整图景。
“我和夫君在街两头摆摊,”妇人道:“他卖竹器,我卖花。若穿着这衣裳,远远一望就知是一家人。”
连隔壁胭脂铺的王娘子都来凑热闹,滔滔不绝地描述她理想中的裙子,“裙摆要像花瓣一样层层迭迭,走动时能随风飘动,但又不能露出脚踝。。。”
三天下来,画师那边共收到两百余份图纸,加上直接投递的,总数竟达三百多。
沈绫让李木匠连夜赶制了一个大木架,将图纸一一编号后挂在上面,又在旁边设了投票箱,任人品评。
这场公开评选后来成了青芜城很久的谈资,甚至有人专程从别的地方赶来投票。
七日后投票结束,公示票数时,更是人满为患。
听到小男孩天马行空的图纸竟排在第十位,人群哗地炸开了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