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口岸”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戒严与准备状态。并非军事化的森严,而是一种精心营造的、兼具秩序、活力与独特性的氛围。方明深知,这次“观察员”的到访,本身就是一场至关重要的“面试”。
三日之期转瞬即至。
在“光之门”那稳定的信息辉光背景下,一艘外形极其简洁、仿佛由纯粹光线勾勒而成的梭形舰船,悄无声息地滑行而出。它没有显露出任何武器特征,但其存在本身,就散着一种令人心悸的、高度内敛的规则威压。
舰船停靠在指定的泊位,舱门开启,走下来的并非想象中形态怪异的外星生物,而是一个……人形存在。
他她它身着没有任何标识的银灰色服饰,身材修长,面容符合人类的主流审美,却带着一种非人的完美与淡漠。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那双眼睛,瞳孔深处仿佛有无数细微的数据流在平静地流淌,扫视之间,似乎能将所见的一切都瞬间解析、量化、归档。
“我是评估委员会第七序列观察员,你们可以称我为‘静察者’。”他的声音平铺直叙,没有任何情感波动,用的是经过引擎实时翻译的、流利的同盟通用语。
方明亲自在泊位迎接,态度不卑不亢:“欢迎来到星海商业同盟,静察者先生。我是方明。”
静察者微微颔,目光在方明身上停留了零点五秒,方明甚至能感觉到一股微不可察的扫描波掠过自身。“方明领袖,根据协议,我将进行为期三标准日的实地考察。请按预定流程进行,无需特殊安排。”
他的言行举止,完美符合一个高度理性、恪守程序的“官僚”形象。
高效到冷酷的考察
接下来的三天,静察者的考察效率高得令人咋舌。
他在方明及少数核心成员的陪同下(更像是他引领着众人),以恒定的度走访了:
·昆仑墟核心工业区:他对自动化生产线和能量核心只是瞥了一眼,却对工人们应对“规则潮汐”微波动时自调整参数的操作流程观察了足足十分钟。
·“元信息交易区”:他并未关注那些天价成交的“规则碎片”,而是站在角落里,默默记录了十分钟内过一万笔交易的数据流模式和波动规律。
·“规则渔夫”出平台:他随机与几名正准备出航的“渔夫”进行了简短交流,问题精准地指向他们购买保险的动机、对风险的评估方式以及……他们对同盟的信任度。
·“认知疫苗”生产线:这是重点考察区域。他仔细查看了每一个环节,甚至亲自用某种仪器检测了原液和成品,但并未对技术细节提出任何疑问,仿佛只是在确认生产流程的真实性与规范性。
·“规则伤疤”研究前哨站(远程观测):他通过高倍率观测镜凝视那片扭曲的空域良久,方明注意到,他眼中数据流的流似乎加快了一丝。
整个过程,静察者几乎没有表任何评价,只是偶尔会提出一些一针见血、直指核心的技术性或制度性问题。他的存在,就像一台人形的、高效率的信息收集与评估机器。
方明的应对:展示“生态”而非“肌肉”
面对静察者这种不动声色的审视,方明调整了策略。他不再刻意展示某项单一技术的强大,而是引导对方去看整个同盟的“生态”:
他带静察者去看“星海夜市”里,来自不同文明的摊主如何用“星海币”顺畅交易;
他让静察者看到,在“意志干扰”下,同盟议会如何利用“概念对齐平台”和“决策辅助算法”高效达成共识;
他甚至安排静察者旁观了一次小规模的“规则风暴”侵袭边缘星域时,同盟快反应部队如何利用“虚空之尘”技术(刚刚从评估委员会获得)强化舰船,并组织当地文明有序撤离的场景。
方明在展示的,是一个具有自我修复能力、高度适应性、并在动态平衡中不断展的文明联合体。这比任何单一技术的展示,都更具深度和潜力。
最后的磋商与“认知税”的险棋
考察结束,进入了最后的细节磋商环节。地点设在昆仑墟最高级别的静谧会议室。
静察者直接调出了一份极其复杂的授权协议草案,条款密密麻麻,涉及技术边界、佣金计算、知识产权的界定、违约惩罚等方方面面。
“这是委员会的标准授权协议范本。请贵方审议。关于佣金比例,委员会建议定为净收益的。”静察者的语气毫无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