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第三章:馀晖
引语:韶华易逝情不老,青史馀韵绕指柔。非是贪恋红尘久,执手笑看夕阳红。
永和十五年的重阳节,苏州城外的栖霞山上枫红似火。秦弓与吴戈相携登高,虽已年过半百,步履却依旧稳健。
"慢些走。"吴戈伸手扶住秦弓,"记得你的腿脚到这时节总会酸痛。"
秦弓微笑:"有你在身边,这些老毛病都不算什麽了。"
这些年来,文渊阁已成天下文枢,弟子遍布四海。他们编纂的《永和大典》更是集古今之大成,新帝亲题"文脉传承"匾额相赠。然而岁月不饶人,当年的青丝已染霜华。
在山顶亭中歇息时,遇见了也来登高的苏沫。她如今是江南女子书院的山长,虽年华老去,气质却愈发沉静。
"听说慕容燕在西域建了三十六所学堂?"苏沫为他们斟上菊花酒。
秦弓点头:"上月来信说,西域诸国首次会盟,推举他做了盟主。这孩子,总算实现了当年的愿望。"
吴戈笑道:"还不是你教出来的好学生。"
三人叙话间,山下忽然传来喧闹声。原来是文渊阁的弟子们寻来了,要为先生祝寿。
"今日是先生的寿辰,弟子们特来拜贺!"为首的是现任文渊阁主事陆文渊,他恭敬地奉上寿礼——新编纂的《四海风物志》。
秦弓接过这厚厚的典籍,感慨万千:"不想我这把年纪,还能看到这样的盛事。"
弟子们在山顶摆开宴席,秦弓被衆人簇拥着,仿佛又回到当年在朝堂时。只是如今围绕身边的,不再是鈎心斗角的朝臣,而是真心求学的弟子。
宴至酣处,陆文渊起身敬酒:"先生,弟子有一事相求。"
"但说无妨。"
"陛下欲修《永和实录》,想请先生主持。毕竟这永和年间的大事,没有人比先生更清楚了。"
秦弓尚未回答,吴戈已替他婉拒:"你们先生年事已高,不宜再操劳了。"
衆弟子皆露遗憾之色。秦弓却道:"修史是大事,我虽不能主持,但可以协助。"
回府的路上,秦弓一直沉默。吴戈知他心思,轻声道:"可是想答应修史之事?"
"不是。"秦弓摇头,"只是在想,这一生经历太多,是该好好整理留给後人了。"
从这天起,秦弓开始撰写回忆录。不同于官修史书的刻板,他以随笔的形式,记录永和年间的风云变幻。
这日,他正写到当年北狄平叛之事,阿史那云的使者突然到访。如今的北狄女汗王也已华发丛生,她在信中说:
"。。。
闻君修史,特命人送来北狄史料,或可助君。另,朕近年多病,恐不久于人世。忆及当年并肩作战之谊,不胜唏嘘。。。"
随信送来的,还有一箱北狄宫廷档案。
秦弓抚着这些泛黄的纸页,仿佛又看见那个英姿飒爽的北狄公主。
"怎麽了?"吴戈见他神色感伤,关切地问。
"时光荏苒,故人渐老。"秦弓轻叹,"连阿史那云都。。。"
吴戈握住他的手:"至少我们还在彼此身边。"
为了尽快完成回忆录,秦弓每日伏案疾书。吴戈担心他劳累,总是陪在身边,时而为他磨墨,时而为他披衣。
这日写到当年被迫分离的往事,秦弓忽然搁笔,眼中含泪:"那时我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
吴戈轻轻拥住他:"都过去了。现在我们不是好好的?"
回忆录完成那日,秦弓为它取名《江左闲谈》。新帝阅後大为赞赏,命文渊阁立即刊印。这本书很快流传开来,人们这才知道永和年间那些惊心动魄的往事。
然而,就在《江左闲谈》刊印後不久,秦弓病倒了。
这次不比往常,太医说是积劳成疾,加上年事已高,需要长期静养。
吴戈寸步不离地守在床前,就像当年秦弓守着他一样。
"别担心,"秦弓虚弱地笑笑,"我答应过要陪你到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