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宋家长姐种田发家记txt > 第12章 第 12 章 赶集去了(第1页)

第12章 第 12 章 赶集去了(第1页)

第12章第12章赶集去了

自赵阿婆无意间提了一嘴自己烧的陶器说不定能卖钱後,元香就把这事情放在了心上。

心里暗暗盘算起来,这种泥烧得成器,又结实耐用,等自己把火候和手艺摸透了,就能做出更多样的器型。

村里人家用的碗丶罐丶盆,大多是去集市丶镇上买的,价钱也得要上几文钱一个。

要是她能自己烧出来,不但能省下自家的用度,还能拿去集市卖些钱。

现在这时候,每一文钱对她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再加上更重要的一点,这几乎是无本的生意,赚的就是纯利,非常适合目前她家里的状况。

第二日一大早,三人便起了身,草草洗漱後,元香先去屋里,轻手轻脚地给依旧沉睡的那人喂了药,见他额头温度平稳,这才放心。

随後,她带着二果丶三喜一路去了河边,挖了好几框湿泥背回家。

今天,她将前面洗泥丶筛泥的工序全都交给了二果和三喜。

河泥背回时还裹着杂草丶细石丶砂砾,得先倒进木盆里,用水一点点淘洗。

泥浆在盆里化开,混着砂石旋转成浑黄的水,他们就用手去搅丶去揉,把里面的硬石子和草根一点点的全部捞出来。

洗好的细泥沉在盆底,再用筛子舀起来过滤一遍,筛子下面掉落的泥浆细腻如膏,顺着木盆边缘缓缓淌下,发出“扑扑”的轻响。粗糙的杂质全留在筛面上,被他们丢到一旁。

这活儿其实又脏又累,水凉得刺骨,泥浆沾满手臂和衣袖,黏糊糊的难受得很。

但却是很重要的一环,要是这一步骤做得不好,那烧出来的陶器就会粗粝得很。

而且二果和三喜知道,阿姐做这些,是为了烧陶卖钱,有了钱,就不用再挨冻丶受饿。

所以两人今日格外卖力,二果甚至用脚踩着筛子边,弯腰筛得满头大汗,三喜的小脸冻得通红,却依旧一勺勺往筛里添泥,生怕落下哪一点活。

元香看在眼里,心里既心疼又欣慰,这日子虽苦,但总算是一家人同心往前走。

从白天到黑夜,三个人几乎没离开过土窑半步,轮流添柴丶拨火,整整守了一天。

烟雾呛得人眼睛酸涩,火光把他们的脸映得红一阵丶黑一阵,衣袖和发梢都带着焦木的味道。

这次,元香从捏泥坯的时候就格外仔细。她先把捏好的坯子放在膝上,仔细地转动着查看,每逢有歪扭的地方,就用蘸了水的指尖轻轻抹平;边缘若有凸起,就一点点捏匀,直到线条顺滑,摸上去不硌手才肯罢休。

等烧制成型後,她又将成品一个个放在木盆里洗净表面的灰渍。没有砂纸,就捡来细腻的河石,沿着碗口丶罐身慢慢打磨抛光,石面摩擦陶器发出轻轻的“沙沙”声,渐渐露出一层温润的光泽。

烧窑的次数多了,她也摸到了一些门道。比如,若烧出来的陶器上有黑斑,那是那块区域温度过高丶受热不均造成的;若火焰的颜色转向紫黑色,就得赶紧降温或是抽出几根柴火,或是在窑顶泼上一盆凉水,让热气“嘶”地一声散开。

每一次调整,她都格外留意,生怕功亏一篑。

工序细致,时间自然也多。除去烧坏的,这一整天下来,两大一小也做出了不少收获。

盘子丶碗各十来个,盖罐四个,陶盆五个,带把的杯子五个,形状虽还略显笨拙,却比之前规整了不少。

第一次要出去摆摊,她也不清楚眼下什麽东西最受欢迎,只能各类陶器都备上几件。

“好看多了哎!”三喜蹲在地上,双手捧着一只刚打磨好的小碗,眼睛亮亮的。

从捏坯到打磨全程都有看着,此刻看着这些花了那麽多功夫才做出来的成品,语气里满是发自心底的赞叹。

二果也捧着一个刚打磨好的陶碗,左看看右看看,越看越觉得得意。相比昨天的粗糙坯子,现在这些成品规整了不少,碗口圆润,手感也顺滑多了。拿出去卖,也能让人端得上台面。

元香却有更清晰的比较。她见过现代工艺品的精细程度,线条流畅丶釉色均匀,而眼下自己手里的这些,若放在现代,不过算个半成品,粗糙感仍在。

不过在这个时代,靠着眼下的条件和工具,她已经是尽了最大努力了。

况且,这一批不再是单纯为了自家用,而是要真金白银地卖给客人的。既然要卖,就绝不能马虎。

她先烧了一大盆滚烫的热水,将成品一个个放进去浸泡,观察在高温下会不会开裂或渗水。

这是她想出的简易“试压”法,若连热水都承受不住,卖出去只会砸了招牌。水面翻涌着热气,白雾氤氲中,陶碗丶陶盆一个个显露出细腻的色泽。

借着窑火映照,他们从早忙到晚。

火光将三人的影子拖得老长,映在窑旁的土墙上,一会儿搬成品,一会儿添柴丶翻看。

直到夜色如墨,火星渐渐黯淡下来,这才将明日赶集要带的陶器分门别类地堆好。盘子丶碗丶陶罐丶带把杯,整整齐齐码成一摞,看着就让人心里踏实。

第二日一早,宋元香便将昨夜整理好的碗丶盆丶杯丶罐一件件收拾好,按大小分了类,先在背篓底部铺了厚厚一层柔软的树叶垫底,再在陶器之间塞上树叶作隔层,免得一路颠簸互相碰撞。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