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果也学着最近经常见到那些大人做的,深深地叹了口气,像是终于舒服了。
自从元香将做豆腐的法子教给大家後,她家的石磨白日里几乎就没停过。
特别是早上的“高峰期”,家家户户都赶着出第一批货,元香家门口总是排着一长溜队,端着泡好的豆子等着用石磨的人一个接一个,连说话的声音都低了几分。
有几户人嫌排队太费时间,干脆自己动手凿了石板,做了个简易的石磨来用。
虽然也能将就,但因打磨不平,摩擦力大,耗力又出浆慢,常常磨得满头大汗还磨不出半瓢。
“哎,这要是真赚了钱,头一个要买的就是这石磨!”陈氏一边揉着眼睛,一边打着哈欠地说道。
她今儿跟弟媳周氏一大早就来了,天还没亮就摸黑起身,赶来元香家这儿排队占位,结果到了才发现,已经有几家更早的排上了前头。
“谁家不是赶着头一茬出货呢……”陈氏嘟囔着。
周氏站在她身後,手里端着泡豆子的盆,听了这话却摇了摇头:“我可不想先买石磨,要是能赚上钱,第一件事是去买米,先让孩子们吃顿干饭再说。”
陈氏听着,也想起自家孩子,点点头,“也对,是该先买粮食。”
看来买石磨那是以後的事,现在就先借着元香家的使着呗……人都这份上了,也不讲那些了。
大家都是头一回做豆腐,手法还不熟,火候也摸不准,做出来的成色丶口感还参差不齐。
为了不出岔子,做好的豆腐都得先端到元香跟前,让她看上一眼丶尝一口,才敢拿出去卖。
一个个端着刚成形的豆腐,站在她屋前排着队,有的紧张地搓手,有的偷偷观察别人家的成品,生怕自家做得差了些。
元香尝过,总要点评上几句。
遇到真做得不行的,她也不含糊,直说:“根苗叔,你这豆腐不能用了,口感不对,豆味重得都发苦了,应该是拉磨的时候还得再磨细些。”
宋根苗听了,脸顿时一苦,还没来得及说话,旁边的林氏就忍不住埋怨起来:“都怪你!我那会儿说再磨一会儿,你非说差不多了,差不多了,现在好了吧?”
宋根苗讪讪挠头,只能叹气:“重做吧……唉,谁晓得偷个懒,做出来的豆腐味道就这麽大。”
做出来的豆腐被判定“废了”,心里自然是心疼的,可谁也不敢敷衍啊,毕竟元香一开始就说过,这是关乎他们自己招牌的事。
另外,他们也都是庄稼人,这也算是头一回要去做生意,真把这有问题的吃食卖给陌生人,自己心里这一关就过不了。
豆腐做好了,接下来就是要出门跑买卖了。
可真到了这一步,元香发现大多数人都是有畏难心理的。
说到底,这还是头一遭干这行,手上没经验,底气也不足,多数人都想着,先卖给附近村子,或者去集市上摆个摊丶练练胆子,能换点银钱回来这就算是很好了。
当然,也不是人人都这样。
有人胆子大丶眼睛也尖,早早盯上了何寡妇那边成功的大单子。
谁不知道她如今跟城里的食馆签了契?一日五匣子的供货量啊,虽然价格按批发价算,是四文钱一块,但粗粗算下来,一天也能有二三百文进账了。
二三百文,一天!这搁在以前他们是想都不敢想啊!
更重要的是,她都不用自己提着豆腐满街吆喝去卖!
这消息一传开,村里人无不羡慕得眼红心热。
他们想着,何寡妇都能做到,凭什麽他们不能?都是元香教出来的,做出来的豆腐也差不了多少。
谁还去什麽集市啊,当然是往城里跑啊!虽然一趟城里来回得花些脚力和银钱,可那边一块豆腐能卖到五文呢,多卖上几块,赚头不就出来了?
要是运气再好点,也碰上个眼光刁的食馆老板,看上了他们做的豆腐。。。。。。
据元香所知,像陈氏她们妯娌,还有宋长根家,这段日子便常往城里跑,做起了豆腐生意。
元香心里其实是赞成的,虽然跑城里做买卖确实辛苦些,路远,花费也大,可架不住那边的市场宽丶人多,机会也就更多了。
眼下豆腐才刚刚冒头,是个新鲜稀罕物,若谁能趁早扎下根来,哪怕只是个小摊,也比别人早上一步。
“这生意,谁先吃下,谁就占了先机。”她心里是这样想的。
不过这些话,她从未在衆人面前明说过。
各人有各人的缘法,干涉太多,反而不好。
。。。。。。
这日正午,许家村头那条蜿蜒的土路上忽地扬起一阵尘土,一辆马车正朝着他们村飞快驶来。
他们这儿可少见什麽马车过来,村口正歇脚的一群人见状纷纷站起来围观,不远处玩耍的小孩也停了下来,伸长脖子看。
马蹄踏得急促,车帘随风翻起,里面坐着的正是宝瓷斋的柳掌柜。
此时她正焦急难耐的往外张望着,不时地问上两句:“到地方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