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乱世枭妃 > 第104章 帘垂四面 朝廷上下不能耽于怆痛(第1页)

第104章 帘垂四面 朝廷上下不能耽于怆痛(第1页)

第104章帘垂四面“朝廷上下不能耽于怆痛”……

季无殃坐在这辆官眷规格的油布厢车里,一手紧紧搂着与她同坐上首的武真公主,一手死死攥着包了块明黄绸子的玉玺锦匣。

车内两边打横的座位上,东边是睡过去了的太子,西边是太子的养娘,那养娘曾是贵妃的贴身宫人,此刻她正轻扶着太子所靠的软枕,以免厢车晃动掉下来。

这辆狭窄厢车至多只能坐下四个人,跟随季无殃从洛京出来的其馀贴身宫人都在车外骑马随侍。

本来季无殃跟公主绕路来时也是骑马赶路,但临到建康城外,为了皇家体面,她们还是下马乘了这辆厢车。

自从进入江南道境内,各州县镇看上去还算太平,季无殃一行人连日辗转数州,一直往南走到长江沿岸才转而向东。

建康城的官员年前已得知御驾在迁都路上遭了大难,就在满城一片哀戚之时,季无殃派了传话的宫人快马来到建康。

一衆府衙官员得知皇後和公主太子虎口逃生正往建康赶来,不禁悲喜交加,都忙要出城到十里长亭迎驾,却被那宫人严词拒绝,说皇後有旨,因西边局势不明,建康城必须立即戒严,只许他们晚间在南城门外迎驾。

“圣驾遭难,吾与尔等同悲,然贼寇未除,朝廷上下不能耽于怆痛,还须尽快收拢各道府兵马,以保治下臣民免经离乱。t”

季无殃的声音沉着坚毅,但衆臣仍然能从她的声音里听出无限伤感,想来这些时日她戴霜履冰脱险而来,亦为圣上遭难哀恸不已,还要打起精神为天下苍生劳心焦思,实在不能不令人动容,车下群臣听完她这番话,皆哽咽高称“谨遵懿旨”。

在朝廷正式迁都之前,建康作为陪都,最高行政长官乃是东都牧,然而此官职皆为亲王遥领,在建康城内实际领东都牧职司的是东都长史,如今现任东都牧的老亲王也随先帝去了,城中大事小情暂时都由东都长史一力承担,今日也是东都长史带领城中百官来到南城门外迎驾的。

此刻跪在衆臣最前面的东都长史向车中的季无殃禀道:“建康宫已修缮完毕,请皇後娘娘移驾安置,臣即刻令各部将兵备民生等要务整理呈禀。”

车内的季无殃疲惫地“嗯”了一声,又说今日正逢岁除,让衆人好生过了年,等初五日再开朝会,议定大行皇帝丧仪和新帝登基诸事。

群臣叩首称“领旨”,随後分列两边,请季无殃和一衆女眷及宫人们进了建康城,一路行至建康宫外。

经过这一年的修缮,建康宫富丽堂皇,虽然此时天色已暗,但各处殿宇楼阁在宫灯的辉映下,仍不失恢宏壮丽。

在路上奔波了十馀日的季无殃没有观赏景致的心思,只命车马径直入宫,来到这边内廷提前为她准备好的徽音殿。

因才经历了一场逃难,季无殃不放心两个孩子另居别宫,遂命人在自己寝殿中隔出一间暖阁给武真公主安置,又让太子的养娘带太子搬进东配殿居住,只待局势平稳天气和暖再迁宫。

而随季无殃一路逃来的宗室朝臣女眷们,则都被暂时安置在皇城内西南角的殿群之中,其中还有十馀位在建康有祖宅,都惦念着回家报平安,得到季无殃的允准後,她们在徽音殿外谢恩毕,出宫各还城中母家去了。

这一晚的建康宫在各处忙碌中迎来了子时新年,季无殃没叫两个孩子跟她熬夜守岁,此时武真公主已在後殿东暖阁里睡下了,季无殃坐在後殿西窗下,擡眼见窗外太子所居东配殿的灯也已经熄了,她又低下头来,继续就着榻桌上的烛火翻阅手里的文书。

季无殃手中这些文书,都是一路上途径各州府收集来的,因她们行得匆忙,这些文书只是她从各地府衙刺史献上的册籍中挑了些内容紧要的,让随身宫人誊抄了一份。

眼下朝廷已失了大半江山,但好在山南道和淮南道南部以及江南道都还算稳定,去年收成亦颇为可观,这几处道府州县多为鱼米之乡,人口充裕富足,往年从这些地方征兵也总比北边容易些。

季无殃接连翻看完数州册籍,对着烛火凝神细思起来,如今剩馀地界可用军队至少还有个大几万人马,等到开春後还能再征一些後备兵力,尽管收复北地希望渺茫,但至少可以稳住南方局势。

对于光复洛京,她并没有什麽兴趣,那里是禁锢了她半生的地方,是她一直想要挣脱的牢笼,如今得偿所愿回到家乡,她要在这里另开一片天地,让腐朽旧朝成为她的登云梯。

季无殃这一晚在徽音殿的後殿中坐到鸡鸣时分才起身去安寝,第二日她取消了大年初一的宗室百官朝贺大典,只下旨命衆人加紧筹备初五日的朝会。

城中的宗室百官亦不敢懈怠,三省六部连日紧锣密鼓地忙碌着,直到初四日午後,东都长史向宫中呈递文书,禀报朝会各项事宜已准备停当。

初五日辰时,季无殃带着太子乘御辇来到建康宫听政的紫微殿,宗室及百官已皆在殿外候着了。

建康作为本朝陪都,有与洛京完全相同的三省六部衙门和九寺五监,只是官吏人数规模较洛京减半,同时这里还有封地在江南和淮南等地的宗室皇亲,这日前来参加朝会的宗室由淮南王带领,百官则由东都长史带领,皆着朝服分列两班入殿觐见。

因新君未定,紫微殿正中间的龙椅在这日朝会上是空着的,皇後季无殃坐在龙椅左侧椅上,面前架着个轻纱屏风,太子则坐于龙椅右侧。

这天的第一件要事,便是议定大行皇帝丧仪,季无殃坐在殿上缓缓同衆人说起圣驾遭难经过,讲到大行皇帝尸骨散落于荒野,她适时地停顿了片刻,给殿中衆人留出悲泣的时间。

待宗室群臣趴在地上痛哭完毕,她才命礼部尚书出列,回禀大行皇帝丧仪中各项事的步骤环节。

议定完丧仪,接下来就是推立新君,大行皇帝驾崩前已立太子,也早昭告天下,这一点无可置疑,衆人只在拟订年号上花了些时间,礼部一共呈上了八个备选年号,等礼部尚书挨个说完每个年号的出处典故,坐在龙椅旁边的小太子转头看向季无殃求助,呈上来的年号里有些字他还不认得,典故也听不太懂。

季无殃低声给他解释了一遍,最後替他选了“庆平”二字作为新朝年号,随後又有浑仪监呈上提前择选好的新帝登基大典吉日,再由礼部连同宫廷内司加紧筹备龙袍仪仗等物。

确定完这两件大事後,衆人又迎来了一个难题,如今新君只有八岁,因自幼体弱时常生病无法上学,以至于开蒙两年许多字尚认不齐全,更遑论批阅奏疏,这时殿中早有想要投靠季无殃的大臣出列跪请她垂帘听政,辅佐至新帝成亲之後再还政。

对于这个请求,季无殃一口回绝,只命衆臣推举资深老臣作为新帝的辅政大臣,但在确定宰辅班底之前,她可以暂时代新君处理一些紧要国事。

见这位新太後并不擅专贪权,殿中群臣稍稍松了口气。

建康过去作为陪都,虽有与洛京相同的一套衙门官职,但官员资历比洛京却是差出了好大一截,其中也不乏党争落败被贬官到这里坐冷板凳的,谁料如今一朝迁都,京中重臣与圣驾一同遭难,建康这些原本会在迁都之後被下放到地方州府的官员,在这一日突然变成了新君拥立之臣,虽然头上官衔没变,但地位却是猛然跃升,衆臣无不窃喜若狂,开始活动心思琢磨起自家仕途。

端坐上首的季无殃透过面前纱帐看到阶下群臣眼神乱飘,知道这建康新朝堂将要为新君辅政大臣的名头掀起一阵血雨腥风了。

建康宫紫微殿这日朝会开了整整两个半时辰,一衆朝臣议定完大行皇帝丧仪和新君登基大典事宜後,又向新君呈上了各部这几日紧急整理出来的各地近况奏疏,以及新朝政令草拟,都将由季无殃以辅政太後的名义批阅後,盖以新帝印章发回各部推行实施。

站了大半日腰酸腿乏的群臣在季无殃代新帝叫散後,跪送新帝和新太後离开紫微殿,他们才拖着疲惫的步伐往宫外走来,不时三三两两挤眉弄眼,相约出宫後找地方与同党私议推举辅政大臣之事。

高大厚重的宫门缓缓开啓,一排排铜门钉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光。

妊婋打头走进洛京皇城应天门,她身後是厉媗和杜婼以及东方婙,再後面还有一群身着布衣的女子,那群女子正满眼新奇地打量这座恢宏的宫城门,走进来看到里面巍然群立的宫殿楼阁,不禁连声称奇。

她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洛京人,在皇城根下生活了这麽些年,却从不知皇城里面是个什麽模样。

大家跟着妊婋等人往里走去,一路听厉媗给她们介绍这宫城门和前面殿宇的名字和旧日用途,她们发现过去大臣肃立参加朝会的庄严广场,现在已成了幽燕军练武的摔角场。

自从幽燕军占领洛京肃清城中各坊,又给每家每户发放了过年的米粮肉菜,大年初一至初三日,每天都有幽燕军的人到各坊间招人,同时反复重申各种法度律令。

大家本以为起义军进城,也不过是更换新主,却不料幽燕军的规矩比先时朝廷大有不同,不仅没有个“新皇”,亦且几位统帅之间似乎不分高低,粗粗看去一帮子人勾肩搭背的通不成个体统。

幽燕军招人时还说要办学堂,请城中会识字的人给大家做教谕,坊间有少数人在这几天里陆续加入了幽燕军,也有许多人还在谨慎观望,到了初五这天午後,第一批从城中招来的人跟随妊婋等人进了皇城,衆人看着面前金碧辉煌的殿宇,都不禁有些意t外。

幽燕军口中的新学堂,竟是过去皇帝的金銮殿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