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清明祭扫各纷然 > 铃语伴山秋(第2页)

铃语伴山秋(第2页)

艾玙始终没动,任由墨魆的手穿过他汗湿的发,擦过他渗着血珠的伤口边缘。

草药的清凉就着温水的暖意,奇异地压下了几分疼。

包扎时,墨魆用干净的布条将草药层层裹好,力道不松不紧,刚好能固定住药糊。

做完这一切,他扶着艾玙躺下,被褥铺得柔软,带着阳光晒过的味道。

艾玙闭上眼,呼吸慢慢匀了些。

墨魆坐在床沿,看着他被血洗过似的衣襟扔在床边,看着他沉睡时仍蹙着的眉,指尖在膝盖上蜷了蜷,终究没再动。

窗外蝉鸣依旧,溪水潺潺,成了这一室寂静里,最安稳的背景音。

在那终年云雾缭绕的深山之中,流传着一个神秘的传说。

每当夜幕降临,万籁俱寂之时,偶尔会有一抹若隐若现的身影穿梭于山林之间,恍若仙人临世。

他们,便是无患子——药之根,医之魂,仁之心。

无患子非仙非圣,乃隐于深山的医者。

他们怀草木之智,揣仁心之暖,行走于烟火人间。

闻有疾厄,便负药篓丶携银针,踏破晨霜暮雪,奔赴每一处呼救。

药之根,在他们指尖。

识百草丶辨性味,于悬崖峭壁采得灵苗,于溪涧石畔寻得珍芝,配伍成方,或煎或敷,总能于沉疴中见生机。

曾有孩童误食毒果,气若游丝,无患子以三味草药灌之,半刻便呕出毒物,转危为安。

医之魂,在他们掌心。

按脉息丶观气色,于细微处察症结。

遇风寒者,施针于xue位,驱寒邪于体外。

逢痼疾者,施灸于患处,引正气于内腑。

瘟疫横行时,他们煮大锅药汤置于村口,日夜值守,护一村老幼周全,自身染病亦不退却。

仁之心,在他们足下。

不问贫富贵贱,不计恩怨情仇,凡有求者,必倾力相助。

山民以粗粮相待,他们便就着山泉下咽。

富家以金银相谢,他们却分文不取,只取一捧新茶,道声“保重”便转身离去。

世人赞其医术通神,称其为无患,盖因他们所至之处,疾苦渐消,忧患暂解。

但其实哪有什麽神仙手段,不过是怀一颗济世之心,守一份救人之责,于草木间寻生机,于病痛中托希望罢了。

于是,在口口相传中,人们将他们与神仙联系在了一起,坚信这深山之中,住着能救苦救难的仙人——无患子。

师父教艾玙辨识世间万物时,墨魆也总在一旁静静听着。

他们从前也来过这悬壶山,那次他和墨魆吵得不可开交,艾玙急火攻心,周身鬼气翻涌,险些堕入鬼道,是墨魆拼力拖着他奔到这里,才勉强压住了那股蚀骨的阴邪之气。

可艾玙半点不领这份情,在他看来,若不是墨魆步步紧逼,他根本不会气到失了理智。

艾玙脑海里的回忆,正一点点和脚下向前延伸的路重叠在一起,过去的画面与眼前的实景渐渐模糊了界限,分不清哪段是记忆,哪刻是现实。

悬壶山深处,石楼依山而建,螺旋而上的楼体暗合阴阳五行之序,青砖缝隙间生着青苔,却不见半分颓败。

石楼中央,立着一株千年无患子树,树干需三人合抱,枝繁叶茂如伞盖,将大半个楼顶罩住。

无患子的老根顺着石阶蔓延,盘虬卧龙般贯穿整座石楼,根须扎入地层深处,与山中矿物相缠,自成结界,寻常邪祟靠近,便会被根须渗出的清光弹开,连风都绕着楼体打旋。

夏秋时节,青绿色的果实缀满枝头,正是无患子行医的核心药材。

他们采下果实,配伍山间的硫磺丶辰砂等矿物,再掺些云雾滋养的灵草,或捣成泥制成外敷药膏,能化腐生肌,或炼为丹药,可安神镇惊,遇邪祟附体者,便取果实晒干焚烧,烟味清苦,但能逼出附在体内的阴邪。

树下常置石臼与丹炉,药香混着树的清芬,终年萦绕在石楼里。

无患子们往来其间,脚步声与螺旋楼梯的回响相和,偶有果实从枝头坠落,砸在青砖上发出轻响,倒像是这方天地在低声絮语,以树为名,以树为根,守着这楼,护着这山,也护着往来求医者的一线生机。

艾玙对南下寻医本就意兴阑珊,若非身上伤实在拖不得,他断不会跟着墨魆走这一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