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刚贴出时,百姓们大多不敢相信。
可再看城内,那些原本受伤等死的百姓,此刻已在医工的救治下止住了呻吟,往来的士兵军纪严明,别说烧杀抢掠,遇到百姓有难处还会伸手帮一把。他们这辈子从未见过这样的军人,即便他们早前便对雁萧关这位王爷有好感,可遭过兵祸的人,对这些人高马大的军人终究带着几分恐惧。
直到亲眼见着日子一天天安稳,悬着的心才慢慢放了下来。
住在城南的王阿婆,丈夫早逝,儿子丶儿媳在乱军攻城时被杀害,只剩下她一个孤老婆子,带着一对年幼的孙子孙女过日子,家里仅有的三亩水田还被强占了去。
见了告示,她拄着拐杖一步步挪到告示栏前,眯着老花眼反复看了又看,又拉住路过的人问了三遍,才颤巍巍走到一旁站岗的神武军士兵面前,声音发颤,“官爷,这告示上说的……是真的吧?老婆子真能把以前的田拿回来?还能再分到新田?”
士兵笑着点头,语气温和,“阿婆您放心,这是王爷下的令,绝无虚言。您要是有户籍,现在就能去府衙登记,明天就能领到新的地契和种子。”
王阿婆还是不敢信,直到傍晚,她看到邻居拿着崭新的地契从府衙回来,地契上盖着鲜红的官府封印。邻居见她还在门口张望,主动走过来,激动地说,“阿婆,是真的,我刚才去府衙登记,官爷还问我以前有没有地,我说被逼着卖了,官爷立刻让人去查册子,最後不仅把我原本的两亩地还了回来,还添了三亩,凑够了五亩。”
王阿婆这才彻底放下心。
第二天一早,她揣着用布包了三层的户籍,牵着怯生生的孙子孙女,一步一步往府衙走。负责登记的正是之前那老吏,他仔细对照着户籍册,又翻了翻藏起来的旧记录,确认王阿婆就是那三亩水田的原主人,当即给她办了新地契。
“阿婆,城里的大户都跑了,他们名下的田地全被充公。您以前的三亩水田归还给您,加上您和两个孩子,每人能分五亩,现下您家总共能有十五亩田地。”老吏把地契双手递过去,语气恭敬。
王阿婆接过地契,指尖反复摩挲着上面的字和封印,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哽咽着说,“多谢王爷,多谢官爷……我儿子要是泉下有知,也能瞑目了。”
类似的场景,那段时间在临江城各处上演。以前被大族强占田地的百姓,拿回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无家可归的流民,也终于有了安身立命的田。
短短五日,临江城就登记了两千三百多户百姓,分发出去的土地足足有一万一千五百亩。
多数种子和农具也陆续送到了百姓手中,唯独红薯种的量不够。
先前从赢州带来的红薯种本就有限,分给中江其他城池一部分後,到临江城时已所剩无几。
这可急坏了负责分发种子的书吏,连忙找雁萧关禀报,“王爷,红薯种只剩不到十筐了,按每户百姓一亩地的量算,根本不够分,这可怎麽办?”
书吏实在临江城临时寻的学子,事关父老乡亲家中口粮,他几乎要哭出来。
雁萧关倒不慌,笑着道,“别急,赢州早就摸索出了省红薯种的法子,不用整颗红薯下种,先把红薯埋在育苗田里,等长出藤蔓,再把藤蔓剪成小段移栽,这样能省不少种。”
他召来熟悉农务的老兵,让其带着百姓在城外开辟出一片育苗田,把红薯切成块,每块留两三个芽眼,埋进松好的土里,浇足水,不出半月就能长出藤蔓。
到时间後把藤蔓剪成一尺长的段,每段留两三片叶子,栽进田里,浇点水就能活。按这个法子,一筐红薯至少能育出够种二十亩地的藤蔓,比直接用整颗红薯下种,能多种十倍的地。
百姓们又惊又喜,连忙跟着老兵学育苗。王阿婆也带着孙子孙女来帮忙。
不出半月,育苗田里果然长满了绿油油的红薯藤。百姓们按着法子剪藤丶移栽,原本不够分的红薯种,竟让临江城种出了两百多亩红薯田。
只是中江如今百废待兴,百姓虽有了田地,可单靠种地只能解决温饱,遭遇抢掠,家中唯剩破布旧瓦,要想让日子真正好起来,还得有活计能挣钱。
开工坊,正是最好的法子,就如赢州,各家工坊养活的可不止是赢州的百姓,还有赢州附近几个州府的百姓。
赢州的工坊多到数不清,烟花丶肥皂丶玻璃厂日夜赶工,订单都排到了半年後,可受限于赢州的人口,好多工坊想扩産都招不到工人。反观中江,经历乱战後有大量百姓闲置,又有充足的土地,简直是开工坊的绝佳之地。
可他身边的人要麽擅长军务,要麽精通农事,没一个能主持建厂事务的,这让雁萧关犯了难。
思虑片刻,雁萧关眼前忽然一亮,官修竹不是总领政务吗?赢州的几家工坊都是他一手操办起来的,经验最足。
而且他这次把种略红借调来中江协助医工队,生生使夫妻两人分隔两地,官修竹的父亲官相旬又刚经历过兵祸,想来对方早就想亲自来中江看看家人的情况,让他来办这事,定是愿意的。
当下,雁萧关立刻让人写了信,快马送往赢州,信里不仅说明了让官修竹来中江主持建厂的事,还特意提了种略红在中江一切安好,让他放心。
消息送到赢州时,官修竹正对着一堆文书发愁。前不久眠山月琢磨出了制糖的法子,赢州本想再开几家制糖工坊,可赢州早已挤得满满当当,连块空闲的地都找不到,他正愁没地方安置新工坊。
拆开雁萧关的信,官修竹一眼扫到“中江建工坊几个字,又看到信里提了种略红的近况,当即眼前一亮。
他立刻让人去查中江的情况,得知中江不仅有闲置的百姓,田地还特别适合种植甜菜和甘蔗。
这两种作物正是制糖的主要原料,比在赢州种划算多了。
“真是瞌睡来了上枕头。”官修竹拍着桌子笑了,当即决定把制糖工坊挪到中江去。
他连夜将手头事务安排出去,带上几个有建厂经验的属下,又让人装了满满两车甜菜种子,迫不及待准备第二天就踏上前往中江的路。等把中江的制糖厂办起来,不仅能帮雁萧关稳住局面,还能顺便看看媳妇,真是一举两得。
当夜,官修竹好不容易将东西整理好,起身归家,才跨出大门,就见一个斥候骑着快马奔来,翻身下马时险些栽倒,手里还攥着一封染了尘土的军报,“官大人,岭水急报。”
官修竹心头一紧,连忙接过军报,展开一看,瞳孔骤然收缩,“北境军十数万大军倾巢出动,绕开岭水防线,借着前锋的掩护往天都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