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梦雄的来信,如同从北方吹来的一阵寒风,驱散了楚云飞心中最后一丝对旧环境的留恋,让他更加坚定了在南方的道路。然而,随着在黄埔军校的时间推移,他敏锐地察觉到,这座革命熔炉的内部,并非只有昂扬向上的理想与热血,平静的表面之下,一股潜藏的暗流正变得越来越汹涌——那便是校内学生中日益明显的左右派系之争。
这种分化,起初只是理论探讨和思想倾向上的差异。在政治课上,在课余讨论中,学员们对于“联俄容共”政策、工农运动、中国革命的性质与前途等问题,逐渐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一部分学员深受苏联革命影响,推崇激烈的社会革命,强调依靠工农,主张彻底的“打倒列强除军阀”;另一部分学员则更倾向于“国民革命”的框架,强调在国民党领导下,联合各阶层,以军事斗争为先导,逐步推进。
楚云飞因其丰富的军事见解和冷静客观的态度,时常成为双方试图拉拢或说服的对象。但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审慎的距离。他认真倾听双方的论点,有时也会参与讨论,提出一些基于后世认知的、更注重实际效果的看法,但他从不轻易表态支持某一方,更不卷入意气之争。这种然的态度,既让他赢得了一些务实者的尊重,也让一些立场鲜明者觉得他“骑墙”或“深不可测”。
然而,近些时日,这种思想上的分歧,开始越学术讨论的范畴,向着组织化和对立化的方向展。
楚云飞注意到,一些平日里私交甚好的同学,因为政治观点的不同,私下聚会时开始出现争论,甚至不欢而散。校园内开始出现一些不同倾向的小团体,聚会、讨论变得更加隐秘。墙报上的文章,火药味越来越浓,含沙射影、互相指责的情况时有生。
这天傍晚,楚云飞刚和李云龙从射击场加练回来,就看到营房外的布告栏前围了一群人,议论纷纷。挤进去一看,只见一份新贴出的壁报上,一篇署名“铁血”的文章,猛烈抨击近期广州工人罢工中的某些“过激”行为,认为其影响了“革命秩序”,并隐晦地指责背后有“外来势力”煽动。而旁边另一份壁报上,立刻有人以“炬火”为笔名撰文反驳,强调工农是革命主力,其斗争具有天然合理性,斥责前者为“革命不彻底”的表现。
双方措辞激烈,针锋相对,围观学员也分成两派,各执一词,争论得面红耳赤。
“吵什么吵!都是革命同志,有什么话不能好好说!”李云龙看得心烦,瓮声瓮气地吼了一嗓子,却被淹没在争论声中。
楚云飞眉头紧锁,默默退了出来。这种公开的对立,以前是很少见的。
更让他警觉的是,一些原本中立的教官和校部官员,似乎也开始表现出某种倾向性。有同学私下告诉他,政治部周主任那边,聚集了不少左倾积极分子;而校长办公室和王教育长(王柏龄)周围,则常有一些对“联俄容共”政策持保留态度的学员往来。
甚至,在最近的战术课上,高教官在讲解“步炮协同”时,都意有所指地说:“……作战要讲究主次分明,步调一致!切不可各自为战,甚至喧宾夺主!否则,火力再猛,方向错了,也是白费!”台下一些学员闻言,眼神交换,心照不宣。
楚云飞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正在收紧。他意识到,这已不仅仅是思想之争,更关乎到未来权力的分配和道路的选择。黄埔军校作为革命力量的摇篮,其内部的分化,必然预示着更广阔层面上风暴的来临。
晚上,他去找陈赓。陈赓虽然性格开朗,但政治嗅觉敏锐,消息灵通。在营地一角,陈赓收起了往日的嬉笑,低声道:“老楚,你也感觉到了?现在外面风声紧,广州城里左右两派斗得厉害,商团那边也不安分。这风吹到军校里来了。有些人,怕是要开始站队了。”
“必须如此吗?”楚云飞沉声问。
陈赓叹了口气:“树欲静而风不止啊。咱们是军人,本应专心军事。但这世道,枪杆子离不开方向盘。有些人,已经把咱们这些学生,看作未来的筹码了。”
楚云飞默然。他想起蒋介石校长看似器重却暗含拉拢的谈话,想起周树主任语重心长又充满期许的深夜长谈。他们都对自己寄予厚望,而这种“厚望”背后,是否也包含着某种阵营的期待?
他甚至注意到,连耿直的李云龙都被人私下找过谈话,试图“启”他的阶级觉悟,结果被李云龙一句“俺就知道跟着老楚打胜仗”给顶了回去。
“暗流汹涌啊……”楚云飞站在窗前,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心中升起强烈的预感。这座充满活力的军校,正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向分裂的边缘。眼前的团结,或许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一旦外部的压力达到临界点,或者校内的权力平衡被打破,这股暗流就会化为惊涛骇浪,将所有人卷入其中。
他并不惧怕斗争,但他忧虑的是,这种过早的、基于意识形态的分裂,是否会损耗宝贵的革命力量,是否会让军事斗争偏离其核心目标?他更担心,自己这种力求然、专注于军事专业化的立场,在未来非此即彼的尖锐对立中,能否继续维持?
“无论如何,”楚云飞握紧了拳头,目光变得坚定,“必须抓紧时间,提升自己,掌握更多的力量。唯有自身强大,才能在未来的风浪中,拥有更多选择的余地,乃至……影响局势的能力。”
喜欢穿越系列之楚云飞请大家收藏:dududu穿越系列之楚云飞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