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径的尽头,藏着片意想不到的开阔地。
没有岩壁上的古剑森然,也没有煞气残留的阴冷,只有一方半塌的青石院落,院里长着棵歪脖子老槐树,树干上挂着个褪色的木牌,牌上刻着个模糊的“吴”字——与黑风口那柄护家剑剑柄上的字,如出一辙。
沈砚站在院门外,生息剑突然出一声极轻的鸣响,像是认出了旧识。他“闻”到院里的气息格外温润,有草木香,有墨香,还有淡淡的铁屑味,混在一起,像幅有人间烟火气的画。
“这里……是护家剑的家?”沈砚轻声问,指尖的气流探入院中,像怕惊扰了什么。
院里的剑魂光点突然变得密集,绕着老槐树飞舞,出“嗡嗡”的轻响。沈砚“看”到树下埋着些东西,不是剑,是些寻常物件——锈迹斑斑的铁砧,缺了口的砚台,还有半筐没来得及打磨的木剑坯,上面刻着孩童的歪扭字迹。
他轻轻推开虚掩的院门,门轴出“吱呀”一声,像是老人的叹息。院里的青石板缝里长满了青草,却在他踏入的瞬间,纷纷朝着两侧倒伏,像是在给他让路。
老槐树下,有个半埋在土里的石柜,柜门虚掩着。沈砚走过去,蹲下身,生息剑的气流轻轻拂过柜门——那不是普通的石门,上面刻着层极薄的剑纹,纹路里藏着微弱的剑气,温和得像母亲的手,显然是护家剑的剑魂在守护。
“我来……看看你们。”沈砚轻声说,指尖搭上柜门。
石柜“咔哒”一声弹开,里面没有金银,没有秘籍,只有几件叠得整齐的旧物:一件打满补丁的粗布衫,针脚细密;一本泛黄的账簿,上面记着“三月初三,打剑坯三块,换米五斗”;还有个未完成的剑鞘,紫檀木的,上面刻着半朵兰花,刀法生涩,却透着认真。
最底下,压着张泛黄的纸,纸上用炭笔写着几行字,墨迹已经淡得几乎看不见,沈砚却“看”得真切:
“阿禾说,护家剑不一定要杀人,能护住灶台的烟火,护住孩子的笑,就是好剑。”
“今日剑冢的人来过,问我要‘镇宅剑谱’,我说没有。他们说,不给就烧了院子。”
“阿禾把孩子送回娘家了,我得守着。这剑坯还没打完,孩子说要柄刻兰花的剑呢。”
字迹到这里戛然而止,纸角有处焦痕,像是被火燎过。
沈砚的指尖微微颤。他“看”到纸上残留着淡淡的剑魂——不是护家剑的,是两个人的气息,一个温和如春风(想必是写这字的吴姓铸剑人),一个柔软如溪水(该是他口中的“阿禾”)。这两道气息缠绕着,护在纸页上,三百年未散,像是在等一个能看懂这些字的人。
“他们没走。”沈砚轻声说,生息剑的气流轻轻裹住那张纸,“他们守着院子,守着没打完的剑坯,守着……想护着的家。”
老槐树上的剑魂光点突然齐齐落下,落在石柜里的旧物上。粗布衫上的补丁开始光,账簿上的字迹变得清晰,未完成的剑鞘上,那半朵兰花竟慢慢舒展,开出完整的花瓣!
更惊人的是,那些散落在院里的木剑坯,突然从土里浮起,在空中自行拼凑,竟组成了一柄完整的木剑,剑柄上刻着的孩童字迹变得清晰——“爹,阿禾娘说这剑能护着我们”。
“嗡——”
木剑与沈砚腰间的生息剑产生了共鸣,青蓝色的气流与木剑的白光交织,化作一道柔和的光带,绕着院子飞了一圈,像是在描摹这里曾经的模样:铸剑人在铁砧上敲打剑坯,妇人在灶台前添柴,孩童举着木剑在院里奔跑,老槐树下晾着刚洗好的衣裳……
沈砚的眼眶有些热。他一直以为“剑”总与杀伐、荣光相关,此刻才明白,最动人的剑,原是藏在这些寻常日子里的——不是为了号令天下,只是为了护住一院烟火,护住所爱之人的笑。
“原来……这才是护家剑的真意。”沈砚喃喃道,“剑冢抢的,从来不是剑谱,是这份……想好好过日子的念想。”
生息剑突然挣脱他的手,悬浮在院中,青蓝色的气流倾泻而出,注入那些木剑坯、铁砧、砚台里。被气流触碰的物件,纷纷亮起柔和的光,随后化作点点青光,汇入生息剑中——那是吴家人的剑魂,三百年了,他们守着院子,守着未竟的念想,此刻终于等到了能懂他们的人,甘愿化作生息的一部分,继续守护这份人间烟火。
当最后一缕青光融入剑身,生息剑轻轻落下,回到沈砚手中。他“看”到剑脊上的火焰与流水纹路间,多了道极细的木纹,像老槐树的枝干,上面还缠着半朵小小的兰花印记。
“该回去了。”沈砚将那张纸小心地折好,放进怀里,对着空荡的院子深深鞠了一躬,“你们的家,我记住了。”
院门外传来轻微的脚步声,是陆老头拄着断剑来了。他看着院里新生的绿意,又看了看沈砚手中的生息剑,笑道:“这趟没白来,捡着宝贝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沈砚摸了摸剑上的兰花印记,点头:“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