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缺席的答案
舆论风波的平息,像一场及时雨,暂时浇熄了蔓延的野火,却也让土壤下的暗流更加汹涌。徐静婉不敢有丝毫松懈,她知道,对手绝不会就此罢休。
她将所有精力投入到“木兰生活”的实质性推进中。与那几家新兴工坊和社会企业的合作谈判进入了关键阶段,批联名产品的设计稿也在与设计师的反复沟通中逐渐成型。她事必躬亲,从原料样本的确认到合同条款的逐字斟酌,几乎投入了全部的心力。
那幅小哲画的旧巷背影图,被她用简单的木框装裱起来,挂在书房正对着书桌的墙上。每当疲惫或感到压力时,抬头看到那片浓郁而温暖的色彩,看到画中手工艺人略显佝偻却坚定的背影,她便能重新汲取到力量。她没有再去“隅角”画廊,也没有试图联系小哲,只是将这份无声的共鸣默默收藏心底。
关于陆子昂出手相助的动机,她百思不得其解。示好?离间?还是更复杂的棋局?她猜不透,只能将这份疑虑压下,加倍警惕。她让陈明学长继续留意“新生资本”和基金会流水调查的动向,但反馈回来的信息寥寥,对方似乎突然沉寂了下去,这反而让她更加不安。
李墨依旧是那副高深莫测的样子。他偶尔会问及项目的进展,听她汇报时神情专注,但很少给出具体意见,最多在关键节点提醒一两个可能忽略的风险。他似乎默许了她全部的决策,但这种放任,反而让徐静婉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她必须成功,不能失败。
这天,是“木兰生活”项目与批合作方正式签约的日子,也是项目监督小组的第二次例会。为了展现项目的透明度和决心,徐静婉特意将会址选在了一家充满艺术气息的联合办公空间,并邀请了几家关系友好的媒体进行适度报道。
她早早到场,检查每一个细节。周雨晴在一旁协助,高效而沉默。当合作方代表和监督小组成员陆续抵达时,现场气氛融洽,前期扎实的工作和舆论的逆转,显然让不少人改变了对这个项目的看法。
王琴也到了,脸上挂着程式化的笑容,但眼神里的冷意并未消减。她今天异常安静,没有像上次那样迫不及待地难,这反而让徐静婉心生警惕。
会议按流程进行,签约仪式顺利结束。媒体拍照环节,徐静婉作为项目主导者,自然站在中心位置。她穿着那身藏蓝色套装,妆容精致,笑容得体,与合作方握手、交换文件,应对自如。闪光灯在她眼前不断闪烁,她能感觉到,自己正一步步走出“李太太”的光环(或者说阴影),塑造着属于自己的专业形象。
然而,就在所有流程即将圆满结束时,徐静婉注意到周雨晴接了一个电话后,脸色微变,快步走到她身边,低声耳语:
“太太,李总那边……临时有个紧急跨国会议,恐怕无法赶过来参加后续的交流环节了。”
徐静婉脸上的笑容瞬间僵硬了一瞬。
李墨答应过会来露个面,哪怕只是十分钟。在这个项目刚刚起步、亟需各方信心的关键时刻,他的出席不仅仅是一个形式,更是一种强有力的背书。他的缺席,无疑会让人产生不好的联想——是否集团内部对项目的支持力度有所变化?是否这位“李太太”并没有得到丈夫毫无保留的支持?
她迅压下心头的失落和一丝莫名的委屈,对周雨晴点了点头,表示知道了。然后,她转向在场的嘉宾和媒体,笑容重新变得无懈可击,语气从容:
“各位,刚刚接到消息,李总因为一个临时的紧急会议无法亲临现场,他委托我向大家表示歉意,并预祝‘木兰生活’项目一切顺利,期待早日看到各位艺术家的精彩作品与我们传统工艺碰撞出的火花。”
她的话巧妙地化解了尴尬,将李墨的缺席归因于繁忙的公事,并强调了他对项目的关注和期望。
现场响起礼貌的掌声,但徐静婉能感觉到,一些探究的目光再次落在了她身上。王琴的嘴角,几不可察地勾起一抹冷笑。
后续的交流环节,徐静婉打起十二分精神,与每一位嘉宾周到地寒暄,解答疑问,展现着项目的信心和她的掌控力。直到活动彻底结束,送走所有客人,她才允许自己流露出一丝疲惫。
回到公寓,已是华灯初上。偌大的空间依旧冰冷寂静。她脱下高跟鞋,赤脚走到吧台边,给自己倒了一杯冰水,一口气喝下半杯,冰凉液体划过喉咙,却无法浇灭心头的烦闷。
李墨的缺席,真的只是因为一个紧急会议吗?还是他有意为之?是在敲打她不要过于张扬?还是……与陆子昂近期的沉寂有关?她现,自己又开始不由自主地猜测他的意图,这让她感到懊恼。
她走到书房,目光落在小哲的那幅画上。画中的背影孤独而坚定,仿佛在告诉她,路总要自己走下去。
她打开电脑,开始整理今天的活动总结和后续工作计划。手指在键盘上敲击,出清脆的声响,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无论李墨是出于什么原因缺席,无论前方还有多少明枪暗箭,她都没有回头路了。“木兰生活”是她亲手点燃的火种,她必须守护它,让它燃烧下去。
只是,心底那个关于“缺席答案”的疑问,像一根细小的刺,扎在那里,隐隐作痛。她不知道,这仅仅是开始,还是某种征兆。
喜欢契约暖意请大家收藏:dududu契约暖意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