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记忆,两千年的情书
【国家文物局官网公告】
标题:“两千年的凝视----霍去病与沈绾特展”将于国家博物馆开展,揭秘汉代传奇夫妇的跨时空情缘
各位公衆:
经过一年多的整理与研究,国家文物局联合国家博物馆,将于本月15日推出“两千年的凝视----霍去病与沈绾特展”,本次展览将首次公开霍去病墓出土的全部重要文物,包括备受关注的“沈氏行军笔记”丶青铜箭镞丶海棠木簪丶塑料笔记本残件及校服碎片等,并通过多媒体技术还原历史场景,邀请公衆共同探寻这段跨越时空的传奇。
展览亮点:
1。完整呈现沈绾笔记的破译成果,首次公开“公元前纪年”“GPS”等现代词汇的上下文。
2。展出专家对塑料笔记本的材质分析报告,证实其为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工业産品。
3。通过AI技术复原霍去病与沈绾的容貌,结合史料与考古发现,还原两人的日常生活场景。
4。设置“历史的温度”互动区,邀请公衆写下对这段故事的感悟。
本次展览旨在通过文物与科技的结合,展现历史的多元可能性,让公衆感受两千年前的爱情与信任,展览为期三个月,免费向公衆开放,欢迎参观。
国家文物局国家博物馆
2026年3月10日
----展览开幕当日,国家博物馆----
清晨的阳光透过国家博物馆的玻璃穹顶,洒在排队入场的长龙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怀着激动的心情,举着手机拍摄展馆外巨大的海报,海报上,AI复原的霍去病与沈绾并肩而立,他穿着铠甲,眼神锐利却带着温柔,她穿着汉代襦裙,眉眼温婉,手里捧着那支海棠木簪,背景是飘落的梅花。
展厅内,人流如织,却异常安静,每个人都被眼前的文物和故事震撼着。
第一展区:惊世发现
玻璃展柜里,那支青铜箭镞静静躺着,旁边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专家解读:“经鉴定,箭镞上的血迹属于匈奴贵族,与《汉书》记载的祁连山之战中霍去病斩杀折兰王的时间线完全吻合,箭镞尾部的刻痕显示,它曾被长期佩戴,可能是主人极为珍视的物品。”
“这就是那支箭!”一个戴着眼镜的男生激动地对同伴说,“论坛上吵了半年的定情信物!原来真的是他从战场带回来给她的!”
旁边的展柜里,沈绾的笔记被放大投影在墙上,字迹娟秀,夹杂着简体字的部分被特别标注,一位历史老师正在给学生讲解:“大家看这里,大漠夜行军,依北斗七星斗柄指向辨方向,这与现代天文学的观测结果完全一致,而汉代的天文知识虽发达,却从未有如此精确的记录。。。”
第二展区:穿越实锤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个被放在恒温恒湿展柜里的塑料笔记本,笔记本的封面已经磨损,但“XX大学图书馆”的字样仍清晰可见,旁边的展板上,贴着国家材料研究所的鉴定报告:“该笔记本为聚氯乙烯材质,生産年代约为2020-2025年,内页纸张的纤维结构与汉代麻纸完全不同,确为现代工业産品。”
“实锤了!真的是现代笔记本!”一个女生捂着嘴,眼圈红红的,“她真的是从我们这个时代穿过去的。。。你看这个图书馆标志,说不定就是我们附近的大学!”
展柜旁的互动屏上,滚动播放着网友的留言,其中一条被置顶,“5楼匿名用户”的那句:“史书是冷的,但人是热的。”下面有无数点赞和回复:“原来真的是她!她看到我们的讨论了吗?”
第三展区:夫妇日常
这里展示的是一些生活化的文物:陶制的炊具上有沈绾的指纹,漆器底部刻着“绾”字,还有一个小小的博局棋盘,棋子上有两人的指纹叠加,显然是常一起下棋。
“你看这个棋盘!”一对老夫妻站在展柜前,奶奶笑着对爷爷说,“跟我们年轻时在家下跳棋一样,多温馨啊。。。不管是不是穿越,他们就是一对普通的恩爱夫妻嘛。”
爷爷点点头:“是啊,你看这炊具,说明她也跟你一样,天天围着竈台转,为他做饭。”
展区的尽头,投影播放着根据敦煌汉简复原的场景:“骠骑将军夫人沈氏,常于每月初一,向长安城西市的药铺捐赠甘草丶金银花等药材,注明供边关将士防中暑。”旁边的电子屏显示,这些药材的用量和种类,与霍去病军队的行军路线高度吻合。
“她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帮他。”一个年轻妈妈抱着孩子,轻声说,“哪怕不能上战场,也想为他做点什麽。。。”
第四展区:将军知情
这一展区的核心是那支沉香木海棠簪,展柜旁的视频里,考古队长讲述着发现过程:“这支簪子出土时,被放在一个锦盒里,旁边还有一封信,是霍去病晚年所写,字迹已显苍老:绾绾,簪子修好了,还能用。信的末尾,有一滴风干的泪痕。”
“他知道她的来历,还帮她修簪子。。。”一个男生的声音带着哽咽,“他肯定很爱她吧,不管她来自哪里,都把她宠成了小公主。”
展区的壁画上,投影着根据霍啓和霍云溪的史料记载复原的场景:少年霍啓在演武场练箭,沈绾站在一旁指点,霍去病则在不远处看着,嘴角带着笑意,旁边的文字说明:“据《汉书·霍去病传》补记,霍啓少承母教,通地理,霍云溪善诗赋,尤工海棠花绣,显然都继承了母亲的才华。”
第五展区:历史温度
这里没有文物,而是一面巨大的“时光墙”,上面投影着从汉代到现代的各种“爱情信物”--汉代的青铜镜,唐代的银香囊,宋代的定情诗,民国的情书,现代的钻戒。。。最後定格在那支海棠木簪和塑料笔记本上。
墙下的留言板上,写满了参观者的感悟:
“原来爱情真的能跨越时空,两千年都没变过。”
“她为他留下,他为她信她,这就够了。”
“谢谢你们,让冰冷的历史有了温度。”
“作为历史系学生,我以後讲课,一定会加上这段故事,不是因为穿越,而是因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