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唐末乱世的“冲天太保”传奇(全本)
唐宣宗大中六年(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的黄记盐铺里,传来一阵响亮的婴儿啼哭。铺子老板黄承业抱着刚出生的儿子,眉头却拧成了疙瘩——这孩子左手掌心,竟有一块淡金色的纹路,凑近些看,隐隐像个“金”字。街坊邻居听说后,有的说这是“富贵之相”,也有的私下嘀咕“此等异相,恐非寻常命数”。黄承业心里没底,特意请了当地最有名的算命先生“铁嘴张”来给孩子看相。铁嘴张眯着眼端详了孩子半晌,又摸了摸他的骨相,突然长叹一声:“此子命格奇特,左手握‘金’,本是聚财之兆,可生在这乱世边缘,‘金’字倒成了‘兵戈’之象。若生太平世,必是富甲一方的儒商;若逢乱世,便是搅动风云的枭雄,只是……枭雄之路,多血光,少善终啊。”黄承业听得心惊,忙塞给铁嘴张一锭银子,求他“破法”。铁嘴张却摇头:“天命难违,唯愿他日后能守住本心,莫让戾气吞噬了良知。”这孩子,便是后来的黄巢。
黄家是当地有名的盐商世家,在江淮一带经营盐运生意已有三代。唐朝自安史之乱后,盐铁官营,私盐贩卖成了暴利行当,也充满风险。黄承业为人精明,一边打通官府关节,一边结交绿林好汉,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家里的财富积累得越来越多。可他深知“财多招祸”,对黄巢的教育格外上心,不仅请了私塾先生教他读书识字,还特意聘了武师教他武艺,盼着儿子将来能文武双全,要么通过科举谋个正途,要么守住家业平安度日。黄巢自小就透着股与众不同的机灵劲儿。三岁时,私塾先生教他念《三字经》,他听两遍就能背下来;五岁时,看到家里账本上的数字,竟能随口算出盈亏;十岁那年,武师教他耍刀,他练了半个月,就能把一套刀法耍得有模有样。不过,这孩子性子也倔,认准的事八头牛都拉不回来。有一次,曹州知府的儿子带人来盐铺捣乱,说“私盐贩子的儿子不配读书”,黄巢当场就跟人打了起来,虽然年纪小打不过,却咬着对方的胳膊不松口,直到黄承业赶来才拉开。事后,黄承业怕知府报复,带着黄巢去赔罪,可黄巢却梗着脖子说:“是他先骂人的,我没错!”气得黄承业差点动手打他,还是私塾先生劝道:“此子有骨气,是好事,只是需加以引导。”
随着年龄增长,黄巢读的书越来越多,尤其喜欢读史书,每当看到《史记》里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句子,都会拍着桌子叫好。黄承业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知道儿子的心思越来越“野”,可又劝不住。十五岁那年,黄巢非要去参加乡试,黄承业拦不住,只好给了他盘缠,叮嘱他“莫要逞强,凡事忍耐”。当时的科举考场,早已被权贵子弟垄断。主考官是知府的小舅子,收了不少贿赂,早就把录取名单内定好了。黄巢进了考场,看到题目是“论治国之道”,想起沿途看到的百姓疾苦,挥笔而就,把晚唐官吏腐败、民生凋敝的现状痛斥了一番,还提出“轻徭薄赋、任人唯贤”的主张,写得酣畅淋漓。可到了放榜那天,榜单上却没有他的名字。黄巢不服气,找到主考官质问,主考官拿着他的考卷,冷笑一声:“盐商之子也想登科?你这文章里全是大逆不道的话,没把你抓起来治罪就不错了,还敢来问?”说着,就把考卷扔在地上,用脚踩了几下。黄巢看着被踩脏的考卷,气得浑身抖,他弯腰捡起考卷,当着主考官的面,把笔墨往桌上一掷,吼出一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随后甩袖离去。走出考场大门时,他回头望了一眼那座写着“为国选材”的牌坊,心里暗暗誓:这腐朽的朝廷,这不公的世道,总有一天,我要亲手把它推翻!
回到家后,黄巢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三天三夜没出门。黄承业以为他受了打击会收心,没想到他开门后的第一句话就是:“爹,科举这条路走不通,我要跟你学做盐运生意,走遍天下,看看这天下到底有多乱!”黄承业愣了愣,看着儿子眼中的坚定,终究还是点了点头。他哪里知道,这一决定,竟让自己的儿子,成了后来震动整个大唐的“冲天大将军”。从此,黄巢开始跟着父亲走南闯北,押运私盐。当时的江淮地区,私盐贩子要躲避官府的巡查,还要提防土匪的抢劫,日子过得十分凶险。黄巢跟着船队,从曹州出,沿着淮河而下,经泗州、扬州,再转入长江,运往鄂州、潭州等地。一路上,他见识了太多的黑暗:在泗州,他看到官府的盐吏借着巡查的名义,抢夺盐商的货物,不给钱就把人抓进大牢;在扬州,他看到富人家的子弟骑着高头大马,在街上肆意殴打百姓,而官府却视而不见;在鄂州,他看到淮河泛滥,百姓的房屋被冲毁,可官员们却忙着搜刮赈灾粮款,根本不管百姓的死活。有一次,船队在淮河上遇到了一伙土匪,土匪头子拿着刀,跳上船头,大喊“留下买路财,否则别怪老子不客气”。黄承业正要让人掏钱,黄巢却突然抽出腰间的佩刀,对着土匪头子说:“我们是做正经生意的,钱可以给,但你们若再敢欺负其他商人,我定不饶你们!”土匪头子见他年纪轻轻,却一脸正气,竟有些愣神。黄巢趁机上前,几句话就说动了土匪头子——原来这伙土匪也是穷苦百姓出身,被逼无奈才落草为寇。黄巢答应给他们一些盐,让他们去贩卖谋生,条件是他们不能再抢劫过往商人。土匪头子听了,当即答应,还拜黄巢为“大哥”。这件事让黄承业对儿子刮目相看,也让黄巢意识到,这天下的穷苦人,只要有人带头,就能团结起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唐懿宗咸通十四年(年),唐懿宗驾崩,年仅十二岁的唐僖宗即位。僖宗年幼,根本不懂治国之道,朝政全被宦官田令孜把持。田令孜贪得无厌,不仅大肆搜刮民财,还随意任命官员,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这一年,河南、山东等地又遭遇了大旱,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只能吃树皮、草根,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可官府不仅不减免赋税,反而变本加厉地催收,百姓们走投无路,纷纷起来反抗。这年秋天,黄巢押运一批私盐,路过河南陈留。刚进入陈留境内,就看到路边躺着不少饿死的百姓,有的孩子还在母亲的怀里哭着要饭吃,可母亲早已没了气息。黄巢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他让随从把马车上的粮食拿出来,分给路边的百姓。可粮食有限,根本不够分,百姓们围着他,哭着求他“救救我们”。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一群穿着官服的士兵簇拥着一个官员走了过来。这官员是陈留县尉,名叫李虎,平日里最喜欢欺压百姓。他看到黄巢在给百姓分粮食,以为是“私盐贩子在收买人心”,当即下令士兵把黄巢围起来,还说“私盐贩子竟敢在此作乱,给我抓起来!”士兵们冲上来,就要抓黄巢的随从。黄巢一把推开士兵,挡在百姓面前,说:“百姓们都快饿死了,你们不救济,反而还要抓人,还有王法吗?”李虎冷笑一声:“王法?在陈留,我就是王法!”说着,他一挥手,士兵们就朝着百姓们打去。一个抱着饿死孙子的老妇人,被一个士兵一脚踹倒在地,老妇人趴在地上,哭着说“我孙子还没下葬,你们怎么能这样狠心”,可那士兵不仅不收敛,反而还要再踹。
黄巢再也忍不住了,他抽出腰间的佩刀,一个箭步冲上去,对着那个士兵的后背就是一刀。士兵惨叫一声,倒在地上。李虎见状,又惊又怒,大喊“反了!反了!”,亲自提刀朝着黄巢砍来。黄巢早有防备,侧身躲开,反手一刀,就把李虎的刀打落在地。随后,他一把抓住李虎的衣领,将刀架在他的脖子上,说:“你欺压百姓,搜刮民财,今天我就替天行道,杀了你这个贪官!”李虎吓得魂飞魄散,连忙求饶:“大侠饶命,我再也不敢了,我把家里的钱财都拿出来救济百姓!”可黄巢知道,这种贪官根本不会悔改,他手起刀落,李虎的人头就掉在了地上。士兵们见县尉被杀,吓得纷纷后退,黄巢对着他们说:“你们也是百姓出身,若再跟着贪官欺压百姓,李虎就是你们的下场!若你们愿意弃暗投明,跟着我一起救百姓于水火,我黄巢绝不亏待你们!”士兵们面面相觑,有几个胆子大的,当场就放下了武器,说“我们愿意跟着黄大侠”。百姓们见黄巢杀了贪官,还愿意带他们找出路,纷纷跪倒在地,说“愿随黄大侠左右”。黄巢扶起百姓,说:“大家起来,我们不是要造反,我们是要活下去,是要让那些贪官污吏知道,百姓不是好欺负的!”随后,他让人把李虎家里的钱财和粮食都搜出来,分给百姓,还放火烧了县尉府,说“这种欺压百姓的地方,留着也没用”。
陈留义举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传遍了河南、山东一带。许多走投无路的盐贩、流民,都纷纷前来投奔黄巢。其中,有个叫尚让的盐贩,带着几百个兄弟来投奔,他对黄巢说:“黄大哥,我们早就听说你的名声了,你杀贪官、救百姓,是个真正的英雄,我们愿意跟着你干一番大事业!”黄巢见来了这么多兄弟,心里十分高兴,他对大家说:“现在朝廷腐败,百姓受苦,我们不能再忍了!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就没有办不成的事!”不久后,黄巢又收到了一封书信,写信的人是王仙芝。王仙芝是濮州(今山东鄄城北)有名的绿林好汉,手下有几千人,专门抢劫官府的粮船和富商的财物,还时常救济百姓,在当地有很高的威望。王仙芝在信中说,他早就听说了黄巢的义举,十分敬佩,希望能与黄巢“共图大事,推翻腐朽的朝廷,让百姓过上好日子”。黄巢看完信,当即决定去濮州见王仙芝。尚让等人担心有危险,劝他“王仙芝势力强大,万一他有二心怎么办”。黄巢却笑着说:“我看王仙芝也是个心怀百姓的人,若能与他联手,我们的力量就能更强大,百姓也能更早脱离苦海。”随后,他带着几个亲信,前往濮州。
见到王仙芝后,两人一见如故,聊了整整一夜。王仙芝对黄巢说:“现在百姓们都活不下去了,各地都有小规模的反抗,可都是各自为战,成不了气候。若我们能联合起来,打出一面大旗,肯定能吸引更多的人加入。”黄巢深表赞同,他说:“我们要打出‘天补平均’的旗号,让百姓知道,我们起义不是为了自己称王称霸,而是为了让天下的财富和土地都能平均分配,让每个人都有饭吃、有衣穿。”王仙芝听了,拍手叫好:“‘天补平均’,说得好!就凭这个旗号,我们就能让天下百姓都跟着我们!”唐僖宗乾符二年(年)正月,黄巢与王仙芝在曹州揭竿而起,黄巢号称“冲天大将军”,王仙芝号称“天补平均大将军”,起义军将士都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起义那天,曹州城外的空地上,聚集了两万多人,黄巢站在高台上,身后竖起一面巨大的红旗,上面写着“天补平均”四个大字。他对着众人说:“兄弟们,姐妹们!现在朝廷腐败,官吏贪婪,我们百姓们受尽了苦难!今天,我们起义,就是要推翻这个腐朽的朝廷,就是要让天下的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你们愿意跟我一起干吗?”台下的百姓们齐声呐喊:“愿意!愿意!”呼声震天动地,连附近寺庙里的铜钟都自行鸣响起来,仿佛在为起义军助威。有个老道士站在人群中,看着这一幕,喃喃自语:“这是上天要改朝换代的征兆啊,大唐的气数,怕是要尽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起义军成立后,先攻打曹州城。曹州刺史见起义军人多势众,吓得紧闭城门,不敢出战。黄巢让人在城外搭建云梯,准备攻城,可城墙太高,起义军几次攻城都失败了。这时,尚让想出了一个主意:“刺史的儿子在城外的庄园里,我们可以把他抓来,逼迫刺史投降。”黄巢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派尚让带着一队人马,连夜偷袭庄园,把刺史的儿子抓了回来。黄巢让人把刺史的儿子带到城下,对城上的刺史说:“你若开城投降,我就放了你儿子;你若执意抵抗,我就当场杀了他!”刺史看着儿子在城下哭着求饶,心里又疼又怕,只好下令开城投降。起义军进入曹州城后,黄巢下令“不许伤害百姓,不许抢夺财物”,还把官府粮仓里的粮食分给百姓,百姓们都欢呼雀跃,纷纷加入起义军。随后,起义军又接连攻克了濮州、郓州等地,队伍迅壮大到五万人。唐僖宗得知消息后,吓得惊慌失措,连忙任命平卢节度使宋威为“诸道行营招讨使”,率领大军前来镇压。可宋威深知起义军的厉害,又怕打输了丢官,所以一路上拖拖拉拉,根本不敢与起义军正面交锋。起义军趁机展势力,很快就控制了河南、山东一带的大部分地区。
起义军的势力越来越大,朝廷开始慌了,他们想出了“招安”的办法,想拉拢王仙芝,瓦解起义军。唐僖宗乾符三年(年)九月,朝廷派宦官薛常侍前往起义军大营,给王仙芝送去了“左神策军押牙”的任命状,还带来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左神策军押牙是个京官,虽然官阶不高,却能进入朝廷核心,王仙芝见朝廷如此“重视”自己,心里不禁动了心。薛常侍对王仙芝说:“王将军,你起义也是为了能有个出路,现在朝廷给你这么好的机会,你若接受招安,不仅能当官,还能光宗耀祖,何乐而不为呢?”王仙芝看着任命状和金银财宝,又想起自己起义以来的辛苦,心里犹豫起来。他对薛常侍说:“容我考虑几天,再给你答复。”薛常侍走后,王仙芝把自己的亲信召集起来,说:“朝廷愿意招安我,给我官做,你们觉得我该不该接受?”有的亲信说:“将军,我们起义就是为了推翻朝廷,现在怎么能接受招安呢?”也有的亲信说:“将军,我们起义以来,打了这么多仗,死伤了不少兄弟,若能接受招安,也是个不错的归宿。”王仙芝听着众人的议论,心里更加犹豫了。
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黄巢的耳朵里。当时黄巢正在攻打蕲州,得知消息后,他连夜骑马赶回起义军大营。一进大营,他就直奔王仙芝的营帐,看到王仙芝正拿着任命状呆,黄巢气得一把夺过任命状,撕得粉碎,说:“王大哥,我们当初起义的时候,是怎么说的?我们要救百姓于水火,要推翻腐朽的朝廷!现在朝廷给你一个小小的官职,你就忘了当初的誓言,忘了那些死去的兄弟吗?”王仙芝被黄巢说得满脸通红,他辩解道:“我不是想背叛大家,我是觉得,接受招安后,我们可以在朝廷里为百姓谋福利,这样不是更好吗?”黄巢冷笑一声:“朝廷里全是贪官污吏,你以为你进去后,能改变什么?他们只会利用你,等他们平定了其他起义军,再反过来收拾你!你忘了李虎的下场吗?那些贪官,根本不会真心对待百姓!”两人越吵越凶,王仙芝见黄巢不理解自己,也来了脾气:“我是起义军的大将军,我想怎么做,还用不着你管!”黄巢听了,更是生气,他当着众将的面,一拳将王仙芝打翻在地,怒斥:“你这个懦夫!你这个叛徒!你对得起那些跟着我们出生入死的兄弟吗?对得起那些信任我们的百姓吗?”就在这时,帐外突然刮起了大风,营帐的柱子被吹得摇晃起来,油灯的火苗也忽明忽暗。众将见状,都吓得跪倒在地,纷纷说:“黄将军说得对,我们不能接受招安,我们要跟着黄将军,继续起义!”王仙芝躺在地上,看着众将的态度,又想起自己当初起义的初心,心里后悔起来。他爬起来,对黄巢说:“贤弟,是我错了,我不该动摇,我以后再也不提招安的事了。”
虽然王仙芝打消了招安的念头,但他和黄巢之间的裂痕,却再也无法弥补。此后,两人在作战策略上也时常生分歧:王仙芝主张“稳扎稳打,逐步扩大势力”,而黄巢则主张“主动出击,直取长安”。众将见两人意见不合,也渐渐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王仙芝,一派支持黄巢。乾符四年(年),王仙芝率领一部分起义军攻打江陵,黄巢则率领另一部分起义军攻打鄂州。王仙芝在攻打江陵时,遭到了唐军的伏击,起义军损失惨重。他本想向黄巢求援,可又拉不下脸,只好带着残部逃往申州。唐军在后面紧追不舍,王仙芝在申州城外又与唐军展开了一场激战,最终不幸战死。王仙芝战死的消息传到黄巢军中,黄巢心里十分悲痛。他下令全军哀悼三天,还亲自为王仙芝举行了葬礼。在葬礼上,黄巢对众将说:“王大哥虽然有过动摇,但他也是为了起义军,为了百姓。现在他死了,我们更要继承他的遗志,推翻朝廷,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众将听了,都纷纷表示愿意跟着黄巢,继续战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王仙芝的部众得知他战死的消息后,大多投奔了黄巢,黄巢的队伍一下子壮大到十万人。黄巢也由此成为起义军唯一的领袖,他重新整顿军队,任命尚让为副将军,孟楷为先锋官,制定了“先取江淮,再攻长安”的作战计划。当时的江淮地区,是唐朝的财赋重地,也是私盐贩卖的主要区域,百姓们对朝廷的不满情绪十分强烈。黄巢率领起义军南下,一路上得到了百姓们的热烈响应,许多百姓都加入起义军,队伍很快就展到十五万人。起义军先后攻克了舒州、庐州、滁州等地,直逼扬州。扬州是江淮地区的重镇,也是唐朝的漕运枢纽,朝廷在这里驻扎了大量的军队。扬州节度使高骈,是唐朝有名的将领,他曾多次率军击败吐蕃、南诏的入侵,战斗力十分强悍。高骈得知起义军前来攻打扬州,连忙调集大军,在扬州城外布下防线,准备与起义军决战。黄巢深知高骈的厉害,不敢贸然进攻。他派人去扬州城内打探消息,得知高骈虽然军事才能出众,但为人多疑,且与朝廷的关系不好。黄巢决定利用这一点,瓦解高骈的军心。他让人写了许多传单,上面写着“高骈拥兵自重,意图谋反,朝廷已派大军前来讨伐”,然后让人把传单射进扬州城内。
城内的士兵们看到传单后,都人心惶惶,纷纷议论“高节度使是不是真的要谋反”。高骈得知后,又气又急,他想向朝廷解释,可朝廷却因为他之前多次不听调遣,对他心存不满,根本不相信他的解释。高骈见朝廷不信任自己,又怕起义军攻城,心里渐渐有了退意。黄巢见时机成熟,亲自率领大军,对扬州城外的唐军起了进攻。唐军本来就人心惶惶,根本抵挡不住起义军的攻势,很快就溃败了。高骈见大势已去,带着少量亲信,逃往海陵(今江苏泰州)。起义军顺利攻克扬州,黄巢下令“不许伤害百姓,不许抢夺财物”,还打开官府的粮仓,把粮食分给百姓,百姓们都欢呼雀跃,纷纷称赞黄巢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攻克扬州后,黄巢又率领起义军渡过长江,先后攻克了润州、常州、苏州等地,控制了整个江淮地区。此时的起义军,已经展到三十万人,成为了唐朝最大的威胁。唐僖宗得知江淮失守的消息后,大哭不止,他对宦官田令孜说:“黄巢叛军如此厉害,这可怎么办啊?”田令孜也慌了神,只好下令各地节度使率军前来勤王,可各地节度使都拥兵自重,根本不愿意出兵,唐朝的统治,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唐僖宗广明元年(o年)正月,黄巢在广州正式称帝,国号“大齐”,年号“金统”。不过,他心里清楚,广州地处岭南,远离中原,不利于控制全国,要想真正推翻唐朝的统治,必须攻克长安。于是,他在广州休整了一个月后,率领起义军北上,开始了讨伐唐朝的最后征程。起义军北上的途中,势如破竹。他们先攻克了桂州(今广西桂林),然后沿着湘江北上,攻克了潭州(今湖南长沙)。在潭州,黄巢遇到了唐军的顽强抵抗,唐军守将李系率领五万大军,在潭州城外的湘江边上布下防线,企图阻止起义军北上。黄巢亲自率军进攻,起义军将士奋勇杀敌,唐军很快就溃败了,李系也被起义军俘虏。黄巢下令将李系斩示众,还把唐军的尸体扔进湘江,湘江的水都被染成了红色。随后,起义军又攻克了江陵,沿着长江东下,攻克了鄂州、饶州、信州等地。在信州,起义军遇到了唐军的另一支主力——感化军节度使时溥率领的大军。时溥是唐朝的名将,他深知起义军的厉害,采取了“坚壁清野”的策略,想拖垮起义军。黄巢见唐军坚守不出,心里十分着急,他知道起义军的粮草有限,拖不起。
这时,孟楷向黄巢建议:“时溥虽然善于防守,但他为人贪财,我们可以派人给他送去金银财宝,假装投降,趁他放松警惕的时候,再动进攻。”黄巢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派孟楷带着大量的金银财宝,前往时溥的大营。时溥见起义军送来这么多金银财宝,又听说黄巢愿意投降,心里十分高兴,当即设宴招待孟楷,还下令士兵们放松警惕。当天夜里,黄巢率领起义军,对唐军大营起了突然袭击。唐军毫无防备,很快就溃败了,时溥带着少量亲信,逃往徐州。起义军顺利攻克信州,缴获了大量的粮草和武器,士气更加高涨。此后,起义军一路北上,先后攻克了泗州、濠州、寿州等地,直逼洛阳。洛阳是唐朝的东都,也是中原地区的重镇,朝廷在这里驻扎了十万大军,由东都留守刘允章率领。刘允章得知起义军前来攻打洛阳,心里十分害怕,他知道唐军根本抵挡不住起义军的攻势,又怕自己战死沙场,所以当起义军逼近洛阳时,他没有组织抵抗,而是直接打开城门,向黄巢投降。
黄巢率领起义军进入洛阳时,洛阳的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欢迎起义军。黄巢骑着一匹黑马,穿着朴素的铠甲,对百姓们说:“我黄巢今日来到洛阳,不是为了抢夺财物,而是为了救百姓于水火。今后,洛阳的百姓,再也不用受贪官污吏的欺压了!”他还下令没收洛阳城内贪官污吏的家产,分给贫苦百姓,洛阳城内很快就恢复了秩序。在洛阳休整了几天后,黄巢率领起义军继续西进,目标直指长安。长安是唐朝的都城,也是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朝廷在这里驻扎了大量的军队,由神策军护军中尉田令孜率领。田令孜深知长安的重要性,他下令在长安城外的潼关布下重兵,还在关前挖了深沟,筑起了高墙,企图阻止起义军进入长安。潼关地势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起义军抵达潼关后,黄巢亲自登上高处,观察潼关的地形。他看到潼关的唐军防守十分严密,心里不禁有些担心。尚让对黄巢说:“将军,潼关地势险要,唐军防守严密,我们硬攻恐怕会损失惨重,不如想个办法智取。”黄巢点了点头,说:“你有什么好主意?”尚让说:“我们可以派人在关前搭建高台,每天在台上饮酒赋诗,麻痹唐军,然后再派一支精锐部队,从潼关侧面的一条小路偷袭,一举攻破潼关。”黄巢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按照尚让的建议,开始行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二天,黄巢让人在潼关前搭建了一座高台,他每天都在台上饮酒赋诗,还让士兵把写满诗句的传单射进潼关城里。传单上写着“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唐军士兵看到传单后,都人心惶惶,纷纷议论“黄巢叛军竟然还有如此文采,看来我们是抵挡不住了”。田令孜得知后,十分生气,他下令士兵们“不许看传单,不许议论”,可士兵们的士气还是越来越低落。就这样过了三天,唐军的警惕性渐渐放松了。第四天夜里,黄巢派孟楷率领一支精锐部队,沿着潼关侧面的一条小路,偷偷摸到了潼关的后面。这条小路是当地的一个樵夫告诉孟楷的,很少有人知道。孟楷率领部队,趁唐军不备,对潼关的后院起了突然袭击。唐军毫无防备,很快就溃败了。田令孜见潼关失守,吓得魂飞魄散,他连忙带着唐僖宗,还有嫔妃、宦官,从长安的西门逃出,逃往成都。
起义军顺利攻克潼关,沿着官道,向长安进军。一路上,唐军望风而逃,起义军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广明元年(o年)十二月初五,黄巢率领起义军,浩浩荡荡地进入了长安。长安的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欢迎起义军。起义军将士们都头裹红巾,手持武器,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进了长安城。黄巢骑着一匹黑马,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他看到百姓们脸上的笑容,心里十分高兴。他对身边的尚让说:“你看,百姓们是支持我们的,只要我们善待百姓,就能得到天下。”起义军进入长安后,黄巢下令“不许伤害百姓,不许抢夺财物,不许焚烧房屋”。他还派人查封了唐朝的国库,把国库中的金银财宝和粮食,都分给了贫苦百姓。对于那些作恶多端的贪官污吏,黄巢则下令严惩,有的被斩示众,有的被流放边疆。长安城内的百姓们,终于摆脱了唐朝的压迫,过上了安稳的日子,他们都纷纷称赞黄巢是“贤明的君主”。广明元年(o年)十二月十三日,黄巢在长安的含元殿登基称帝,国号“大齐”,年号“金统”。登基那天,含元殿内灯火通明,起义军的将领们都穿着崭新的官服,站在殿内。黄巢穿着龙袍,坐在龙椅上,接受众将的朝拜。他对众将说:“今日我登基称帝,不是为了自己享乐,而是为了让天下的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今后,我们要励精图治,整顿朝政,让大齐王朝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的王朝!”众将听了,都纷纷跪倒在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黄巢称帝后,开始整顿朝政。他任命尚让为太尉,孟楷为尚书左仆射,其他的起义军将领也都被封为各级官员。他还下令废除唐朝的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减轻百姓的赋税,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展农业生产。长安城内的秩序渐渐恢复,百姓们的生活也慢慢好转起来。可好景不长,唐朝的残余势力并没有被消灭。唐僖宗逃到成都后,在田令孜的辅佐下,开始调集各地的节度使,准备反攻长安。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是沙陀族人,他率领的沙陀骑兵,战斗力十分强悍。李克用早就想吞并中原,现在见唐朝有难,便主动率军前来勤王,想借此机会扩大自己的势力。除了李克用,还有忠武军节度使周岌、感化军节度使时溥、宣武军节度使朱温等人,也都率军前来勤王。这些节度使虽然表面上是为了“复兴唐朝”,但实际上都各怀鬼胎,想在战乱中捞取好处。
唐僖宗中和元年(年)三月,李克用率领沙陀骑兵,抵达长安城外的渭桥。他派人给黄巢送去了一封书信,说“你这个反贼,竟敢占据长安,称帝谋反,若你识相,就趁早投降,否则我将率领大军,踏平长安”。黄巢见李克用如此嚣张,十分生气,他下令尚让率领五万大军,前去迎战李克用。尚让率领的起义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大多是农民出身,没有经过正规的军事训练,而李克用的沙陀骑兵,都是久经沙场的精锐,战斗力十分强悍。两军在渭桥展开了一场激战,起义军很快就溃败了,尚让带着残部,逃回了长安。黄巢见尚让战败,心里十分着急。他知道李克用的沙陀骑兵不好对付,便下令加强长安的防守,同时派人去各地调集援军。可此时的起义军,已经成了众矢之的,各地的唐军都在攻打起义军的据点,援军根本无法赶到长安。
更让黄巢头疼的是,起义军内部出现了叛徒。这个叛徒,就是朱温。朱温原本是黄巢的亲信,黄巢称帝后,任命他为同州防御使,让他镇守同州(今陕西大荔)。同州是长安的东大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可朱温是个野心勃勃的人,他见起义军形势不利,又想投靠唐朝,谋求更高的职位。唐僖宗中和二年(年)九月,朱温派人给唐朝的忠武军节度使周岌送去了一封书信,说“我愿意投降唐朝,希望朝廷能给我一个机会”。周岌得知后,十分高兴,他连忙把这件事上报给唐僖宗。唐僖宗大喜过望,当即任命朱温为左金吾卫大将军,还赐名“全忠”,让他率军攻打长安。朱温投降唐朝后,率领唐军,对同州的起义军起了进攻。同州的起义军将士们,根本没想到朱温会背叛,毫无防备,很快就溃败了。朱温顺利攻克同州,打开了长安的东大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李克用见朱温攻克同州,也率领沙陀骑兵,对长安起了进攻。黄巢率领起义军,在长安城内与唐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可起义军寡不敌众,又缺乏粮草,很快就陷入了困境。黄巢知道,长安已经守不住了,他只好下令起义军撤出长安,向河南方向撤退。起义军撤出长安后,一路上遭到唐军和叛军的追杀,损失惨重。黄巢率领残部,先后逃往蓝田、商州、邓州等地,最后来到了河南的陈州。陈州刺史赵犨,是唐朝的忠臣,他早就做好了防备,率领唐军在陈州城外布下防线,准备与起义军决战。黄巢率领起义军,对陈州起了进攻。可陈州的唐军防守十分严密,起义军多次攻城都失败了。更糟糕的是,起义军的粮草也断绝了,士兵们只能吃树皮、草根,甚至煮马鞍充饥。
就在这时,野史中流传着“黄巢吃人”的恐怖传说。据说,黄巢为了让士兵饱腹,下令建造了“舂磨寨”。舂磨寨里有许多巨大的石磨,起义军把抓来的百姓放进石磨里,磨成肉糜,作为军粮。野史中还记载,舂磨寨每天要吃掉数千百姓,陈州附近的百姓几乎被吃光了。不过,也有野史反驳这种说法,说“黄巢吃人”是唐军为了抹黑黄巢编造的谎言。真实情况是,黄巢的起义军虽然粮草断绝,但黄巢一直下令“不许伤害百姓”,士兵们都是吃树皮、草根充饥,有的士兵甚至因为饥饿而死去。唐军为了让百姓们痛恨黄巢,故意编造了“黄巢吃人”的谣言,还把一些饿死的百姓的尸体,说成是被起义军吃掉的。
不管真相如何,黄巢的起义军此时已经元气大伤。唐僖宗中和四年(年)四月,李克用、朱温、时溥等人率领唐军,对陈州的起义军起了总攻。起义军将士们虽然奋勇杀敌,但终究抵挡不住唐军的攻势,节节败退。黄巢见大势已去,只好率领残部,向泰山方向撤退。一路上,唐军紧追不舍,起义军的人数越来越少,到了狼虎谷时,只剩下不到一百人。狼虎谷地势险要,谷内树木茂密,怪石嶙峋,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黄巢想在这里休整一下,再寻找机会东山再起,可他没想到,唐军很快就追了上来,把狼虎谷团团围住。
黄巢站在山谷的高处,看着周围密密麻麻的唐军,心里充满了绝望。他回头看了看身边的亲信孟楷,说:说:“我起义一生,本想救百姓于水火,可如今却落得这般田地。若早知如此,当初或许不该揭竿而起?”孟楷单膝跪地,眼中含着泪:“陛下万万不可说这话!我们杀贪官、分粮食,救了多少百姓,天下人都记着您的好!只是老天不佑,才让唐军得逞。臣愿护着陛下杀出重围,哪怕只剩一口气,也绝不让唐军伤您分毫!”
周围的士兵们也纷纷跪倒,齐声说:“愿随陛下死战!”黄巢看着这些跟着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眼眶也红了。他扶起孟楷,长叹一声:“罢了,事到如今,杀出去又能如何?天下之大,早已没有我们的容身之处。我不能让你们跟着我白白送死。”他从腰间解下自己的佩刀——这把刀陪着他杀过贪官、战过唐军,刀身上早已布满了缺口。他把刀递给孟楷,“你拿着这把刀,带着兄弟们从后山小路逃吧。后山有个樵夫认识路,他曾受过我的恩惠,定会帮你们。”
孟楷接过刀,却用力扔在地上,说:“陛下若不走,臣也不走!臣生是大齐的人,死是大齐的鬼!”士兵们也纷纷拔出武器,做好了死战的准备。黄巢看着众人坚定的眼神,心里又痛又暖。他弯腰捡起佩刀,重新佩在腰间,说:“好!既然如此,我们就跟唐军拼了,让他们知道,我黄巢的兄弟,个个都是好汉!”
就在这时,唐军阵中传来一阵喊声:“黄巢反贼!投降!朝廷念你曾救过百姓,可饶你不死!”喊话的是朱温,他骑着高头大马,穿着唐朝的官服,脸上满是得意。黄巢看着朱温,气得浑身抖,他对着朱温大喊:“朱温!我当初待你不薄,封你为同州防御使,你却背叛我,投靠朝廷!你这种忘恩负义的小人,也配来劝我投降?”
朱温冷笑一声:“识时务者为俊杰!黄巢,你大势已去,再抵抗也没用。若你投降,我还能在皇上面前为你求情;若你执意抵抗,等攻破山谷,定让你死无全尸!”黄巢懒得再跟他废话,拔出佩刀,大喝一声:“兄弟们,跟我冲!”说着,就率先朝着唐军冲了过去。孟楷和士兵们也紧随其后,挥舞着武器,与唐军厮杀起来。
起义军虽然人数不多,但个个奋勇杀敌,唐军一时竟被打得连连后退。可唐军人数实在太多,起义军很快就体力不支。孟楷为了保护黄巢,被一名唐军将领砍中了后背,鲜血瞬间染红了他的衣服。他踉跄着转过身,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手中的刀刺进了那名将领的胸膛,随后便倒在了地上。黄巢看到孟楷战死,悲痛欲绝,他杀红了眼,手中的佩刀不停地挥舞着,斩杀了一个又一个唐军士兵,可自己也被好几把刀划伤,鲜血顺着胳膊流下来,滴在地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渐渐地,起义军的士兵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黄巢一个人。他靠在一块巨石上,大口地喘着气,手中的佩刀也快要握不住了。朱温骑着马,慢慢走到黄巢面前,说:“黄巢,你现在投降还来得及。”黄巢抬起头,瞪着朱温,笑着说:“我黄巢一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想让我投降,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说着,他突然举起佩刀,朝着自己的脖子砍去。
朱温见状,连忙下令士兵阻止,可已经晚了。黄巢的身体缓缓倒在地上,眼睛却还睁着,仿佛还在看着远方——那是长安的方向,是他曾经登基称帝、许下“让天下百姓都过上好日子”誓言的地方。朱温看着黄巢的尸体,心里竟有一丝复杂的情绪,他下令士兵:“把黄巢的尸体好好安葬,也算全了我们曾经的兄弟情分。”
可关于黄巢的结局,野史里还有着不同的说法。有人说,黄巢并没有自杀。就在他举刀的那一刻,孟楷的亲信趁着混乱,带着他从后山小路逃了出去。他们一路南下,来到了福建的一座寺庙里。黄巢为了躲避唐军的追杀,剃度出家,化名“雪窦禅师”,每日诵经念佛,再也不过问世事。据说,他还写下了一诗:“三十年前草上飞,铁衣着尽着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来回忆自己当年的岁月。
还有人说,黄巢逃到了岭南,与当地的少数民族通婚,生下了几个孩子。他把自己当年起义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传给了后代。直到宋朝的时候,还有人见过这本书,书中详细记载了黄巢起义的全过程,包括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
更离奇的是,有野史记载,黄巢其实是天上的“荧惑星”下凡,目的是为了惩罚唐朝的腐朽统治。当他完成使命后,就回到了天上,留下的尸体只是一个“替身”。所以,唐军下葬的,根本不是真正的黄巢。这种说法虽然荒诞不经,却在民间流传了很久,百姓们宁愿相信黄巢没有死,而是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守护着天下的百姓。
不管黄巢的结局如何,他领导的起义,都给了腐朽的唐朝沉重的打击。虽然起义最终失败了,但“天补平均”的理念,却深深印在了百姓的心里。后来的朝代,也都吸取了唐朝的教训,注重减轻百姓的赋税,关心百姓的生活。黄巢这个名字,也成了唐末乱世中,一个既让人敬畏,又让人同情的传奇符号。直到今天,还有人在谈论他的故事,谈论他那些充满豪情的诗句,谈论他为了百姓,敢于对抗朝廷的勇气。
喜欢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请大家收藏:dududu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