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重生秦国嫪毐 > 第237集 蝗灾后的恢复生产(第1页)

第237集 蝗灾后的恢复生产(第1页)

集体聚餐的欢腾与激情,如同给靠山屯这架略显疲惫的机器注入了高效的润滑剂和强劲的燃料。秦建国“促恢复、保丰收”的生产竞赛口号,迅变成了田间地头实实在在的行动。各生产队铆足了劲,暗地里较着劲,比谁家地里的杂草清得干净,比谁家追肥更及时均匀,比谁家受灾的庄稼苗恢复得最快最好。

烈日下,社员们挥汗如雨,但气氛却与蝗灾刚过时那种沉闷的劳作截然不同。多了几分争强好胜的劲头,也多了一些相互观察和学习。秦建国和老支书穿梭于各个田块,既是裁判,也是指导员,及时现并推广一些好的做法。

王彩凤所在的第三生产队,原本就因为有几个像她这样的年轻骨干而显得朝气蓬勃。竞赛开始后,王彩凤更是几乎长在了地里。她不仅完成自己的定额,还细心观察哪些地块的作物叶面灼伤严重,哪些田埂边缘被蝗虫啃食后长势最弱,并记录下来,晚上回去找沈念秋商量对策。沈念秋翻看着那本已被翻得卷边的《农业科技常识》,结合王彩凤的观察,尝试着提出一些针对性的补救措施,比如对叶面损伤严重的,建议适当增加一些稀薄的人粪尿作为叶面肥,促进新叶生长;对根部可能因蝗虫啃食和人员踩踏而板结的地块,建议组织人力用二齿钩浅浅地松土,增加土壤透气性。

这些细致入微的办法,起初有些老把式并不以为然,觉得是“花架子”,不如多上一把化肥实在。但王彩凤和几个相信科学的年轻人在自己负责的小片地里试验后,效果确实比单纯追肥要好一些,苗情恢复得明显更有精神。渐渐地,其他生产队也开始有人悄悄效仿。

然而,真正的挑战并非仅仅来自田间管理。这天下午,秦建国正在二队的地里查看高粱的长势,老支书急匆匆地找来,眉头紧锁,手里拿着一张纸。

“建国,你看看,公社刚送来的通知。”老支书把纸递给秦建国,语气沉重。

秦建国接过一看,是公社关于各大队夏粮预产和征购任务的初步摸底通知。上面虽然考虑到了靠山屯遭受雹灾和蝗灾的实际情况,适当调低了预估产量,但下调的幅度,远低于秦建国和老支书私下估算的实际损失。按照这个预估产量和随之而来的征购任务,就算秋收能达到预期,完成征购后,屯子里的口粮和预留的种子粮也会非常紧张,很难有余粮用于扩大再生产或者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

“这……这数字不对啊!”秦建国的手指捏着通知的边缘,指节有些白,“公社的估算,还是太乐观了。他们没亲眼看到咱们地里被雹子砸、被蝗虫啃的那个惨状!”

老支书叹了口气:“我估摸着,是咱们前两次抗灾汇报得太‘成功’了?公社觉得咱们损失可控?或者,别的大队也有灾情,公社统筹安排,压力也大啊。”

秦建国沉默着,目光扫过眼前这片虽然经过精心护理,但仍能看出些许“伤疤”的高粱地。他知道,老支书说的有道理。上报灾情,既要实事求是,也要考虑全局。但眼下的情况是,如果按照这个任务指标来,靠山屯社员们这大半年的辛苦,很可能只是勉强糊口,年底分红会成为大问题,刚刚被聚餐鼓舞起来的士气,恐怕会受到更沉重的打击。

“不能这么干等。”秦建国抬起头,眼神坚定,“我得去公社一趟,当面跟领导汇报清楚咱们的实际情况。光靠书面报告,他们感受不到咱们地里的具体难处。”

“你去?”老支书有些担心,“这个时候去叫苦,会不会让公社觉得咱们是在找借口,畏难怕苦?”

“不是叫苦,是反映实情!”秦建国语气坚决,“咱们靠山屯的社员不怕苦不怕累,雹子来了顶着盆上,蝗虫来了拿着火把冲,咱们什么时候怂过?但实际情况就是实际情况,不能为了面子,让老少爷们儿年底饿肚子,让明年的生产没了底气和种子!这个‘困难’,必须说!”

他当即决定,第二天一早就去公社。同时,他叮嘱老支书和沈念秋,继续抓好生产竞赛,不能因为这件事影响了地里的干劲。

回到屯部,秦建国又特意叫来了孙卫东。这个年轻人有文化,脑子活,在青年突击队里威信高,但也带着些年轻人特有的急躁和理想化。

“卫东,生产竞赛你们青年突击队要带好头,这没错。但我交给你另一个任务。”秦建国看着孙卫东,“你给我盯紧点,看看各队在竞赛里,有没有只顾度、不顾质量,或者为了争先进,搞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咱们竞赛的目的是为了恢复生产,保住收成,不是图热闹,更不是搞浮夸。现苗头,要及时提醒,不行就直接告诉我。”

孙卫东先是一愣,随即明白了支书的深意,郑重地点了点头:“放心吧,建国叔,我明白您的意思。保证完成任务!”

秦建国拍拍他的肩膀:“好小子,成熟了。记住,脚踏实地,比什么都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二天,秦建国天不亮就骑着那辆除了铃不响哪都响的自行车,赶往几十里外的公社。他车把上挂着个布兜,里面装着几个掺了麸子的饼子当干粮,还有沈念秋帮他整理的、详细记录了不同地块受灾情况和当前苗情的笔记本。他要用最直观的数据和事实,去说服公社领导。

秦建国一走,屯子里的大小事务暂时由老支书主持。生产竞赛依旧如火如荼,但细心的人也能察觉到一丝微妙的变化。尤其是当秦建国去公社“要政策”、“减任务”的消息在小范围内传开后,有人觉得支书做得对,是为大伙着想;也有人私下里嘀咕,担心这样会影响靠山屯在公社的“先进”形象。

孙卫东牢记秦建国的嘱托,带着青年突击队干活时格外留意。果然,在检查三队和四队交界处的一片豆子地时,他现四队为了抢进度,锄草有些毛糙,不少草根还留在地里,而且追肥似乎也没跟上,豆苗明显比旁边三队的矮一截,叶色也黄。他找到四队队长,一个绰号“赵老蔫”的中年汉子,委婉地提出了意见。

赵老蔫平时话不多,但性子有点倔,被孙卫东这个年轻后生当面指出问题,脸上有些挂不住,瓮声瓮气地说:“卫东啊,竞赛比的是度,我们队人手紧,能锄成这样就不错了!再说,肥力都是一样的,他们三队的豆子长得高,那是他们地好!”

孙卫东耐着性子解释:“赵叔,竞赛不是光图快,关键是效果。草根不除尽,一场雨下来又长疯了,跟庄稼抢养分。这豆苗明显是缺肥,得赶紧补点,不然等开了花就晚了……”

“行了行了,我知道了。”赵老蔫有些不耐烦地摆摆手,“我们队的事儿,我心里有数。你们青年突击队管好自己那一摊就行了。”说完,扛起锄头就走开了。

孙卫东看着他的背影,心里有些窝火,但想起秦建国的叮嘱,还是压下了脾气,决定再观察观察,同时也把情况悄悄告诉了老支书。

另一边,王彩凤在沈念秋的指导下,对拖拉机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她现拖拉机除了耕地,似乎还可以加装其他农具。她想起以前在县里农机站好像见过一种叫做“悬挂式喷雾器”的东西,可以用拖拉机的动力带动,给庄稼喷药,效率比人背喷雾器高太多了。这次蝗灾虽然过去了,但后续防病防虫的工作还很重,如果能弄到那东西……

这个想法让她兴奋不已。她找到老支书,把自己的想法说了。老支书眯着眼抽了口烟,沉吟道:“彩凤啊,你这个想法是好。可那玩意儿,咱公社农机站有没有还两说,就算有,那也是紧俏货,凭啥给咱靠山屯?再说,买了那东西,要不要钱?咱们合作社账上那点钱,买了柴油,修了农具,还剩多少?还得留着买化肥、农药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