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两京新记pdf > 第37章 西内三(第1页)

第37章 西内三(第1页)

第37章西内(三)

徐回离开的旬月之间,徐直无一日不在担心他的安危。她对待政治一知半解,知晓出使吐蕃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但是也跟所有心怀国家的大唐百姓一样,视之为一种荣誉。在这之外,还有对未知心怀的侥幸,吐蕃对她来说是一个神秘,遥远的国度。

尽管这个国家曾经一度跟大唐保持着十分密切的交流,昔日的长安国子学校,轻易就能看到吐蕃学生的身影。他们的赞普挑选国中聪慧年轻的贵族子弟,派遣他们来到大唐做留学生,学习这里的经学,研习中国的佛经,回国之後将佛教和科举取士的经验在吐蕃大面积传授。

她成长的洛阳,也不乏慕名而来的吐蕃人,洛阳是仅次于长安的名声在外的万国第二大城市,这里一样汇聚着天南海北的民族,上演着多姿多彩的民俗。阿回告诉过她,阿爷最喜欢做的事情,莫过于带她和徐回走在洛阳古朴繁华的街市上,指着路过的外国人,教他们如何根据服饰辨别他们所属的民族,再根据民族的特征讲授一个国家的历史,这些历史常识往往会涉及他们的国都,他们的领袖,他们的百姓。

吐蕃,在大唐的西边,首都逻些城与长安相距八千里,境内有拔布川和逻婆川,天气常阴,风雨雷电,晦明变化,盛夏的气候与暮春之中国相同。吐蕃人出自西羌的别种,国家建立的时间非常遥远,没有文字,刻木结绳,尊卑有别,贵贱有等。其王为赞普,国家百姓重壮贱老,讲求忠诚,大臣给先王殉葬,崇尚奋勇,士兵以战死沙场为荣,厌恶失败,把怯懦和病死看做耻辱。

弃宗弄赞时期,制定文字,改革法令,统一国家,与佛教国家天竺进行频繁交往,战马武备渐趋强盛,遂霸西域。

贞观八年,来长安朝贡。

乾元二年上元节,改元大历。

大历一年春,大唐的百姓才如梦初醒,从蒙昧混沌中隐约察觉,西边的吐蕃人在侵略大唐的战争中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他们对大唐的边疆又构成了怎样的威胁。

原来吐蕃既不是中原王朝向来所宣扬的低中国人一等,更不是从边疆回来的士兵口中所鄙弃的那样屡战屡败,唐朝也不再是那个屡战屡胜的唐朝,就连剑南地区都在陆陆续续沦陷于吐蕃。

大历年间,大唐内外交困,内政上正在着手改革两件事情,一件是税收,一件是食盐专卖。

租庸调被废除,改行两税法。

改革榷盐法,在全国设置常平盐仓,借商人之手调控盐价。

广开财源,同时对藩镇和周边民族用兵。

周边民族之中,吐蕃首当其冲。

全国各地都在渲染吐蕃对大唐王朝造成的破坏,信誓旦旦地宣称,保护好自己的民族和百姓,维护汉人赖以生存的疆土是大唐子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茶楼酒肆里坐着的那些愤慨偏激的人们,无不支持大唐的再度征兵,很多人文人写诗唱和,表示自己愿意弃笔投戎,纷纷宣扬着要对吐蕃用兵。

唐吐战争似乎一触即发。

但是作为大唐首都的长安,本来政治敏感度最高的长安,理应率先做国家决策引导之表率的长安,却是另一番光景。

长安百姓更厌恶的是回纥人。

回纥人,世代居住在瀚海沙漠以北,与仆固丶浑丶拔野古丶同罗丶思结丶契苾丶阿布思丶骨仑屋骨恐并属铁勒九姓。唐初依附于突厥,贞观年间,助大唐讨平薛延陀,受到太宗嘉慰,遣使招抚,九姓部落并来长安朝贡,太宗赐金帛,奏十部乐相送,回纥人开始大规模进入大唐百姓的视野。

太宗丶高宗相继在回纥设置瀚海都护府丶燕然都护府,加强对漠北民族的统治,将回纥部落纳入唐朝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疆域。天宝年间,突厥衰弱,回纥趁机将其荡平,代其称霸漠北,势力臻于极盛,建国,国号“回纥”,中原百姓称之为“回纥汗国”。

“安史之乱”,回纥助唐军收复两京,回纥人的踪迹开始遍布唐朝国境,长安丶洛阳随处可见回纥人为非作歹的身影。

徐直无聊的时候,会央着李正己给自己讲长安最近发生的事情,她想了解国家局势,从里面探知一点吐蕃的近况,借此去猜测徐回目前安危的可能。

但是像驻军,招兵,布兵,准备对哪个国家用兵,本来就属于国家军事机密,如果不是到了战争无可避免的时候,官员绝对不会说出来给百姓和闲杂人等听。除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舆论,长安百姓也不会特意去往更深入的一面去打听。有时候甚至到战事结束,百姓还不知道哪里发生了什麽事情。包括那些征来的士兵,很多也是到了战场上才知道自己要为什麽任务而战斗,他们大部分时候只需要服从将帅的命令。

所以李正己能隐约跟她讲的也就是外面的人如何对吐蕃不满,至于更深刻的见解,更详细深远的国策,李正己口风严谨,不肯对她透露半分。

她没有别的人可以问,如果没有李泽的授意,其他的宫婢内侍几乎不太跟她说话。

她再问,他就会转而给她讲其他国家的事情,譬如最近在长安势头正盛的回纥。

回纥帮助大唐收回洛阳之後,唐朝政府每年都要向回纥采购固定数量的马匹,支付的金额非常庞大,远远超出了马的市值。而且回纥人自恃有功,骄奢暴横,经常向大唐提出无礼的要求,供应的马匹多是虚弱年迈的母马。对此,大唐王朝一向选择了委曲求全。

这些事情本该在朝堂上议论,不会纳入百姓的视听。然而最近,回纥人因为大唐今年给予的金帛数量不够,两个回纥使者直接冲进鸿胪寺虐打鸿胪寺官员,对此,京兆府的长官居然选择了不予过问,汉人在外族的欺凌面前选择了忍气吞声,这真是让人大吃一惊,引起了长安百姓的议论。

本来这件事已经被压下去,然则三天前,又有几个回纥士兵当街欺辱唐朝的女性,另外几个唐人看不过,上前与他们动手,回纥士兵虐杀了三个唐人,剖出他们的心脏扔在街上跃跃而动,肠子被拖出来流泻一地。

这件事到现在也没有任何处理办法,死者的亲属每天都到京兆府面前喧闹,请求按照《大唐律》审判回纥人的罪过,每次得到的都是推诿迁延的结果。

徐直在宫里亦听到了这样的风声,她会将听来的只言片语向李正己转述,询问他有没有这样的事情。

对于无关大碍的实情,李正己会说有,其他多数时候都会说没有。

“风言风语而已,庸俗的百姓最擅长捕风捉影,无聊的宫人更喜欢以讹传讹。”

“徐娘娘不必听。”

徐直觉得他的话半真半假。

她又不可能去问李泽,李正己所能向她讲述的事情,已经代表了李泽允许她知道的范围,她如果有所逾越,不敢想象会招来怎样的後果。

徐直不得不承认,她害怕李泽生气,她时常隐忍且无可奈何。

李乐言在草坪里踢球,她精通蹴鞠的各种玩法,思维灵敏,身手矫健,徐直总有种错觉,感觉她踢的不是球,她踢的是刀剑。

也不对,这个表达还不够准确,徐直坐在窗下的藤椅上兀自摇了摇头,李正己代替她说出了心里的想法。

“昭阳公主擅长骑射。”

徐直笑道:“她的确有不凡的身手,很符合阿回过去跟我讲的大唐百姓最推崇的那类女子,大唐尚武不尚柔。”

说到这里她不免有些遗憾,“如果我也是那样的女子就好了,也许就不会这般被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