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重生 秦朝 > 第242集 靠山屯的规划与实际困境(第2页)

第242集 靠山屯的规划与实际困境(第2页)

王彩凤急了:“同志,我们这是试点,量以后肯定会大的!你看这榛子仁多好,干干净净的……”

收购员推了推眼镜,为难道:“同志,我不是为难你们。这是规定,也是实际情况。要不,你们还是按老样子,卖带壳的?或者,你们去找找县里的副食品商店,看看他们要不要?”

满怀希望而来,却碰了个软钉子。回去的路上,王彩凤气得直跺脚:“这帮坐办公室的,就知道按条条框框办事!咱们这么好的东西,他们还挑三拣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沈念秋虽然也失望,但更冷静一些:“彩凤姐,别急。收购员说的也有他的道理,咱们的量确实小,而且没有形成稳定的供应。看来,光靠送去收购站不行,我们得自己想办法找销路。”

“自己找销路?去哪找?”王彩凤疑惑地问。

沈念秋沉吟着:“我记得上次交流会,有几个县里工厂后勤科的人,对咱们的山货很感兴趣。工厂过年会不会给职工搞福利?我们可以直接去找他们谈谈试试。还有,州里的市场更大,就是远点……”

仿佛是印证改革的艰难,关于分配问题的隐忧,也开始悄然浮现。年终分配后,社员们收入差距拉大了。劳力多、劳力强的家庭,分到的粮食和钱自然多,像孙卫东家,因为他开拖拉机有技术补贴,秋收工分又高,成了屯里数得着的富裕户。而像屯西头的韩老六家,就一个寡母带着两个半大孩子,工分挣得少,虽然集体照顾,基本口粮没问题,但分红就少得可怜,眼看年关临近,别人家都在割肉买布准备年货,他家却显得冷冷清清。

韩老六家的女人,是个要强的,平时不爱说话,但这天夜里,她摸黑来到了老支书家,没说几句,眼泪就掉下来了:“老支书,俺知道俺家劳力弱,拖了集体后腿……可眼看要过年了,娃连件新棉袄都没有……俺这心里……”

老支书叹了口气,吧嗒着烟袋,心里像压了块石头。他安慰了韩家女人几句,从自家缸里舀了半袋玉米面让她先拿回去。送走人后,他在冰冷的院子里站了很久。共同富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这些问题,很快都汇总到了合作社的第二次扩大会议上。这次会议的气氛,比第一次更加凝重。

孙卫东汇报了争取农机指标的困境。王彩凤气鼓鼓地说了在供销社碰壁的经过。老支书则沉痛地提到了韩老六家的情况,以及部分社员中开始出现的“嫌贫爱富”的苗头。

“看看,我说啥来着?”赵老蔫又忍不住开口,“新路子哪是那么好走的?拖拉机要不来,榛子仁卖不掉,这还搞啥加工?要我说,还是老老实实种地卖粮食稳妥!至于穷富差距,自古以来就是这样,谁家劳力强谁就过得好,有啥办法?”

他的言论这次引起了一些私下议论,显然,困难和挫折让一些原本就犹豫的人更加动摇。

沈念秋默默听着,手指紧紧捏着笔记本。她知道,这是最关键的时期,如果顶不住压力,合作社就可能退回老路上去。

她深吸一口气,站了起来,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坚定:“同志们,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如果什么事都一帆风顺,还要我们这些共产党员、还要我们合作社的管理者干什么?”

“拖拉机指标,一次申请不下来,我们就申请两次、三次!我们可以把咱们合作社的展规划写得再详细些,可以把咱们妇女搞榛子加工的照片附上,让上级看到咱们的决心和实际行动!建国哥,卫东哥,下次我跟你一起去,我向领导汇报咱们科学种田和山货加工的计划!”

“榛子仁卖不出去,供销社的路暂时走不通,我们就开辟新路!我和彩凤姐商量了,明天就去县里的几家大工厂后勤科问问,就算跑断腿,磨破嘴,也要把这第一批货销出去!不仅要销出去,还要争取建立长期联系!”

“至于分配问题,”她看向老支书和秦建国,语气更加沉重,“这确实是个新问题,也是个必须解决好的问题。社会主义集体,不是搞平均主义‘大锅饭’,但也不能两极分化,让阶级兄弟寒心。我建议,管委会尽快研究一个方案,比如,从集体提留的公益金里,拿出一部分,专门用于补助像韩老六家这样的困难户,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同时,多安排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轻活,比如帮忙看场院、照顾耕畜,让他们能多挣些工分。我们要让所有人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看到希望!”

沈念秋的话,如同一股暖流,融化了会议室内有些凝滞的气氛。她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提出了一系列更具操作性的应对措施,这种迎难而上的精神感染了大家。

秦建国猛地一拍桌子:“好!念秋说得好!咱们不能被这点困难吓趴下!就这么办!我和念秋、卫东再去县里跑指标、跑销路!老支书,分配照顾的事,您德高望重,牵头拿个初步方案出来,咱们下次会议定!”

老支书重重地点了点头,脸上的皱纹似乎都舒展开了一些:“对喽!这才像个干大事的样子!有点磕绊算什么?当年闹革命,比这难一万倍!只要咱们心齐,办法总比困难多!”

散会后,秦建国和沈念秋并肩走在积雪的村路上,脚下的雪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寒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但两人的心头却都是火热的。

“念秋,今天多亏了你。”秦建国由衷地说,“要不然,这会还真不一定开成啥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沈念秋笑了笑,呵出的白气在清冷的月光下格外明显:“建国哥,别说这些。咱们是一个集体,劲儿就得往一处使。我是在想,咱们靠山屯,底子薄,条件差,要想真正展起来,光靠吃苦耐劳还不够,还得靠脑子,靠一股子不服输的闯劲。”

“是啊,”秦建国望着远处黑黝黝的山峦,“这第一步迈出去了,就不能收回来。明年开春,咱们的试验田,咱们的山货加工,一定要弄出个名堂来!”

第二天,秦建国、沈念秋和孙卫东三人,天不亮就顶着寒风出了。他们带着更详细的报告、妇女们加工榛子仁的照片,以及一小袋精心挑选的样品,再次踏上了去往县城的道路。与此同时,王彩凤也带着几个能说会道的妇女,背着装榛子仁的袋子,走向了县城的几家工厂……

冬日的靠山屯,表面看似平静,内里却涌动着求新求变的暗流,以及面对现实困境的坚韧与智慧。这场始于秋收后、生在寒冬里的“战役”,其意义,或许并不亚于那场金色的收获。它关乎观念的改变,关乎路径的探索,更关乎这个新生集体能否在时代的浪潮中,真正扎下根去,茁壮成长。前方的路依然充满未知,但车轮,已经在这群不服输的庄稼人推动下,坚定地向前碾去,在白雪覆盖的黑土地上,留下深深浅浅、通向远方的辙印!

喜欢重生秦建国请大家收藏:dududu重生秦建国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