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重生秦队是坏人吗 > 第248集 家里的旧物改造自制石灰(第1页)

第248集 家里的旧物改造自制石灰(第1页)

钢磨的“嗡嗡”声,不再是调试时的新奇,而是真真切切地融入了靠山屯每日的晨曦与黄昏。那声音沉稳、有力,像一颗巨大的、钢铁铸成的心脏,在合作社大院的东厢房里搏动,将活力泵向屯子的每个角落。

头几天的兴奋劲儿过去后,琐碎而具体的“新日子”才算真正开始。钢磨房成了屯子里最热闹的地方,几乎家家户户都排着队,等着把积攒的玉米、高粱送去加工。孙卫东自然而然地成了钢磨的“总管”,带着机械队两个手脚麻利的小伙子,三班倒地守着这铁家伙。开机、填料、控制粗细、更换筛箩、停机保养……一套流程下来,孙卫东俨然已是老师傅。

王彩凤几乎是长在了钢磨房外头,不是送水送毛巾,就是帮着维持秩序,看着孙卫东围着机器忙前忙后,满眼都是骄傲。她自个儿家分的口粮,是第一批送去加工的。当她端着那筐金灿灿的玉米粒倒进料斗,听着机器轰鸣,看着雪白细腻的面粉簌簌落下时,那种从心底里涌出的轻快,让她差点哼出歌来。再也不用抱着那根光溜溜的磨棍,从天明转到天黑,转得胳膊酸麻,头晕眼花了!

“省下这功夫,能多纳两双鞋底,多缝补几件衣裳,还能去试验田帮念秋姐搭把手……”王彩凤心里盘算着,觉得往后的日子,一下子宽绰了许多。

妇女们是钢磨最直接的受益者。以往被石磨牢牢拴住的她们,如今有了更多喘息和安排自家活计的时间。合作社大院里,一边是钢磨的轰鸣,另一边是树下、屋檐下,聚在一起做针线、说闲话的妇女,笑声都比往日清脆亮堂了些。她们嘴里念叨的,也从往日的“磨还没推完”,变成了“今儿个去磨面,明儿个去自留地摘点菜”,“听说供销社来了新花布,赶明儿得了空去看看”。

变化是实实在在的,但也并非全无波澜。

钢磨虽好,用电却成了新问题。带动钢磨的拖拉机得烧柴油,那玩意儿金贵,得去公社油站凭指标买。秦建国和老支书算了笔账,这样下去,加工成本不低。而且,一台拖拉机,既要负责一部分耕地、运输,又要带动钢磨,时间上难免打架。

“得想法子弄个电动机。”秦建国在合作社的干部会上敲着烟袋锅子,“刘技员走的时候提过一嘴,说要是能拉上电,用电动机带钢磨,又便宜又省事。”

“拉电?”几个生产队长面面相觑,“那得多少钱?公社能批给咱这山旮旯?”

“事在人为。”秦建国目光坚定,“钢磨咱都要来了,电也得想法子通!这事儿我先琢磨着,打听着。眼下,柴油还得紧着用,各队送粮来加工,得排好班,集中开机,省油。”

这边油的问题还没理顺,钢磨房的管理又出了小岔子。

这天轮到韩老六家的小子韩春生值班看磨。小伙子贪觉,头天晚上跟伙伴玩晚了,早上开机时迷迷糊糊,填料有点急,只听机器“嘎吱”一声怪响,转猛地慢了下来,出料口也堵住了。

孙卫东闻声冲进来,赶紧断了动力,一番检查,是料塞得太实,又有块小石子混在玉米里,卡住了磨盘。“胡闹!”孙卫东难得了火,脸涨得通红,“跟你说了多少遍,填料要均匀,粮食要筛干净!这铁家伙娇贵,不是咱家那石头磨盘,啥都能往里塞!”

韩春生耷拉着脑袋,不敢吱声。闻讯赶来的韩老六,又是赔不是,又是要揍儿子,被闻讯赶来的沈念秋和老支书拦下了。

“卫东说得对,这机器是咱全屯的宝贝,得精细伺候。”老支书沉着脸,“往后,谁值班看磨,都得打起十二分精神!再出这事,扣工分!”

沈念秋则温声对韩春生和围观的几个年轻人说:“机器不吃力气,吃的是技术和责任心。咱们既然用上了它,就得学会怎么爱护它。卫东,你看能不能弄个简单的规程,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让大家都看清楚?”

孙卫东点点头,气消了些:“嗯,我这就弄。还有,筛粮食这关得把严点,各家各户自己先筛一遍,送到磨房再过一遍细筛,不能再有石子、土块。”

这小风波,给沉浸在喜悦中的靠山屯提了个醒:新东西带来便利,也带来了新的规矩和要求。人们开始意识到,光有热情不够,还得有精细和纪律。

赵老蔫也听说了钢磨卡住的事。他没去现场,但下午遛弯时,故意绕到了合作社大院外,隔着窗户瞅了瞅那台暂时安静的钢磨。嘴里嘟囔了一句:“我就说,铁家伙哪有石头听话……”可那眼神里,少了些早先的排斥,多了点探究。他看见孙卫东和沈念秋正凑在一起,对着拆开一部分的磨盘指指点点,心里莫名地踏实了点——有这些肯钻肯干的年轻人在,这铁家伙,大概出不了大岔子。

钢磨带来的劳动力解放,渐渐显现在了屯里的其他生产活动上。

有了更多空闲劳力的妇女们,在沈念秋的组织下,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试验田的管理中。间苗、薅草这些活计,因为用了新式农具,效率本就提高,现在人手更足,田里的庄稼侍弄得更加精细。绿莹莹的玉米苗长得欢实,比旁边传统方法耕种的地块高出一小截,秆子也更粗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男劳力们则被更多地投入到农田基本建设上。老支书和秦建国商量,趁着夏锄间隙,组织人手清理、加深屯子旁边那条灌溉渠。往年这时候,男人们忙完地里的活,累得只想躺炕上歇着,修渠进度慢。今年,钢磨省出了妇女们的劳力,间接也让男人们能腾出手,集中干几天重活。

清澈的渠水哗哗流淌,滋润着干渴的土地,也仿佛滋润着靠山屯人对丰收的期盼。

东坡地上,新式耘锄和间苗耙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也逐渐被更多人接受。尤其是年轻人,已经爱上了这种省力高效的家伙什。地里干活的度明显加快,往年需要小一个月的夏锄任务,眼看就能提前完成。

这天傍晚,秦建国和沈念秋一起从东坡地检查回来。夕阳给绿油油的田野镀上一层金边,微风拂过,玉米叶子沙沙作响,像在低语。

“念秋,你看,”秦建国指着眼前长势喜人的庄稼,“等秋收,咱这新法子种的粮,肯定能多打。再加上钢磨省下的劳力,咱今年冬天,说不定能组织个副业队,上山砍点榛子、摘点山货,或者搞点编织,增加点收入。”

沈念秋点点头,眼里闪着光:“是啊,建国。机器不光是省力气,它像是把咱的日子撑开了一道缝,让咱们能看到更多的可能。妇女们有了时间,也能学点文化,搞点副业。屯里的孩子们,说不定以后能有更多时间去上学……”

两人正说着,看见赵老蔫扛着那把新式耘锄,从自家地里出来。老汉看见他们,脚步顿了顿,没像往常那样低头走过去,反而开口打了声招呼:“秦支书,沈技术员,查地呢?”

这声招呼很平常,却让秦建国和沈念秋都有些意外。秦建国忙应道:“啊,老蔫叔,刚忙完?这新耘锄使得还顺手不?”

赵老蔫“嗯”了一声,把耘锄从肩上拿下来,杵在地上:“开头是别扭,现在……还成,是比老锄头出活。”他顿了顿,像是下了很大决心,又问,“那钢磨……今儿上午卡那一下,没伤着筋骨吧?”

“没事,小毛病,已经弄好了。”孙卫东不知从哪儿冒出来,接话道,“就是得小心伺候着。”

赵老蔫又“嗯”了一声,没再说什么,扛起耘锄,转身走了。背影依然有些微驼,但脚步似乎轻快了些。

秦建国、沈念秋和孙卫东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笑意。赵老蔫这块“顽石”,正在被一点点焐热。

日子流水般过着,转眼钢磨投入使用已近一月。靠山屯的人们已经习惯了它的存在和它带来的便利。磨面不再是一件愁人的重活,甚至成了孩子们喜欢围观的新鲜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