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我靠菜谱 > 第31章 灶台不是战场但饭碗能定江山(第1页)

第31章 灶台不是战场但饭碗能定江山(第1页)

早朝散时,苏晏清的青竹纹官靴刚踏上丹墀,便听得身后有细碎的议论声。

昨日那道清汤寡水,我喝了半碗便搁下——无盐无油,如何填得饱肚子?说话的是户部侍郎周明远,他捻着胡须,声音里带了几分不屑,苏参知到底是妇人,总把治国当做饭菜调和。

周大人且慢。礼部员外郎陈砚之抱了抱笏板,袖口露出半卷《食政要略》,学生前日替老父请医,太医院的刘院正说,如今京中富贵病日多,皆因膏粱厚味过甚。

那道白水煮菜,倒像在说为政不可过苛

苏晏清脚步微顿,垂眸望着阶下青苔。

她早知会有这般议论——自蚕神祭宴后,御史台连递三道折子,言膳政院越权监察膳食,有违祖制。

她未上本辩驳,只在昨日早朝时从容出列,奏请开灶三日,遍宴百官。

理由简单:耳听为虚,舌尝为实。

国子监东厢的临时膳房里,陶土灶的火舌舔着黑铁锅沿,蒸腾的水汽模糊了窗纸。

苏晏清系着月白围裙,指尖沾了点盐,在掌心搓匀。

今日要做第二道菜五味杂陈,需将酸梅、辣椒、花椒、蜜枣、苦荞同炖——这是她特意让小厨房采买的,连孟婆子都直咂嘴:这般乱炖,能吃么?

能吃么?

苏晏清望着瓦罐里翻涌的褐汤,嘴角勾起极淡的笑。

她要的从来不是,而是。

辰时三刻,百官鱼贯而入。

穿绯色官服的、着青衫的、戴貂蝉冠的,将不大的膳房挤得满满当当。

苏晏清举着长柄木勺,声音清润:这第二道菜,名唤五味杂陈

木勺搅动,汤中浮起几颗皱巴巴的酸梅,椒粒撞在陶壁上,作响。

户部尚书李大人先尝了一口,刚入口便皱眉:酸得牙软,辣得烧心,这算什么菜?

李大人当年主理江南税赋,可曾遇过盐商要减税,百姓要免役的两难?苏晏清舀了第二碗,递与工部侍郎,那时节,大人可觉得这滋味像极了今日这汤?

工部侍郎捏着汤碗的手一顿。

他当年在江南修河,确曾被盐商的银钱、百姓的哭求夹在中间,左右不是——这汤里的酸是百姓的泪,辣是盐商的逼,苦是自己的难,甜是偶尔的转机,咸是肩上的责任。

他突然就懂了,这哪是菜?

分明是本《官场现形记》。

殿角传来瓷碗轻碰的声响。

萧决立在阴影里,玄色官服与青砖墙融成一片。

他手中的汤碗已空了小半,喉结随着吞咽轻轻滚动——这是十年来,他第一次尝全了一道菜的滋味:酸在舌尖炸开,辣顺着喉咙烧,苦在舌根盘桓,甜却从齿缝里渗出来,最后是若有若无的咸,像一场春雨,把所有杂乱的情绪都润开了。

第三道菜。苏晏清揭开最后一口锅的木盖,白雾腾起,露出金黄的羹汤。

她用木勺舀起一勺,琥珀色的汤汁拉出细丝,调和鼎鼐。

这一回,没人急着动筷。

赵琮站在最前面,目光落在苏晏清沾着面粉的指尖——她前夜在他府里说每一口甜都替你尝过时,也是这样的手,端着温热的归元粥。

这羹用的是淮山、莲子、百合,加文火慢炖两个时辰。苏晏清将羹分到各人碗中,淮山健脾,莲子清心,百合润肺,单吃各有妙处,合煮却能互补。她望着李尚书,就像李大人管钱,陈大人管礼,萧都督管刑——各司其职,却又同撑着这大靖的天。

李尚书喝了一口,眉峰渐渐舒展开。

羹里没有尖锐的酸,没有刺喉的辣,只有温润的甜,像春风化雨,把他心里那团因弹劾案憋了三日的火,慢慢浇灭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