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包未领的料,像一根细刺,扎在她心头。
她当即取来最后一包“归宗料”,亲自前往。
山路崎岖,屋舍破败。
推门而入时,一股霉腐之气扑面而来。
榻上老妇骨瘦如柴,双目凹陷,见生人来,惊惶欲避。
角落里,一个青年蜷缩着,眼神如受惊的兽。
“别怕。”苏晏清解下外袍覆于妇人身上,取出料包,蹲下身去,亲自淘米熬粥。
火苗在灶中跳动,香气渐渐弥漫。
那青年盯着她,嘴唇颤抖:“你……不怕我们是逃犯?不怕我们……藏了罪?”
“你母三年未尝盐味,你藏的不是罪,是苦。”她轻声道,“我苏家之料,不问出身,只问饥寒。”
粥成,她亲手喂入老妇口中。
那枯槁的唇齿微动,忽然一颤,泪水顺着沟壑纵横的脸颊滑落。
“甜……”老妇喃喃,“原来……清官的味,是甜的。”
苏晏清低头,看着那碗残粥,忽然想起祖父的话:“食者,政也。味正,则民心归;心归,则天下安。”
她未再多言,只将最后一包料轻轻置于床头,如同放下一道誓。
归途上,天色已暮。她缓步走过田埂,忽闻童声清唱:
“一饭一恩苏使君,万灶同味天下心……”
循声望去,小旗手坐在石上,教一群孩童拍手而歌。
那调子婉转熟悉,苏晏清脚步一顿——那是《御膳谣》,祖父在御膳房中常哼的小调,早已失传多年。
她驻足良久,喉间忽觉微哽。
小旗手抬头见她,惊喜起身。
她走过去,蹲下身,与孩童齐平,从袖中取出那柄随身铜勺——祖父传下的御膳银匙,她从未离身。
“拿着。”她放入小旗手手中,“今后,你替我传令。”
孩子睁大眼:“用刀吗?”
她摇头,轻笑:“不用刀。用这一口饭的滋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晚风拂过,炊烟再起。远方,千家万户的锅底,正刻下同一个字。
而她不知,千里之外,一道朱批已落于御案之上。
一道诏书,正星夜兼程而来。三日后,晨雾未散,官道上马蹄声急。
一队兵部仪卫疾驰而至,黄绸诏书高举于前,金穗随风轻摆。
特使下马,整冠理袍,立于万民之前。
他展开圣旨,声音洪亮如钟,在空旷的祭场回荡: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江南大疫得控,饿殍不起,逆流不生;军粮革新,三日可炊,千里运粮无腐;更兼万灶归心,百姓同味,民心如铁,社稷之基也。此皆苏氏晏清之功。着授‘食政大夫’,总领江南民膳、军炊、验毒三司,秩比尚书,赐紫金鱼袋,许开府建衙,专司食政,便宜行事。钦此!”
话音落下,四野寂静,继而爆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
“苏使君万灶同味,天下归心!”
“食政大夫!我江南有主矣!”
陈老爹颤巍巍领头跪下,身后万民伏地,叩如潮。
白在风中飘动,泪光映着初升的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