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我靠做饭称霸后宫 > 第5章 一羹烫得道学心(第1页)

第5章 一羹烫得道学心(第1页)

春祭宴后第三日清晨,苏晏清刚用完早膳,便见礼部差役捧着朱漆木匣候在国子监门廊下。

木匣上压着陆九章的私印,红绸结得极紧,倒像不是请她议事,倒似押解文书。

她拢了拢月白襕衫,随差役穿过半条朱雀街。

礼部议事厅的门槛比国子监高两寸,她抬足时瞥见阶下青苔,想起昨日沈砚说的“礼部最讲规矩”——这高门槛,原是要折一折来者的傲气。

推开门,陆九章正背手立在香案前。

檀烟绕着他灰白的尾盘旋,平日总带笑的眼尾此刻绷成直线。

见她进来,他重重拍了下案几:“苏博士,《太医律》第三条写得明白,非太医院官不得私议朝臣病症。你在春祭宴上直言老夫脾滞,若传出去,御史台能参你个‘越职言事’!”

苏晏清垂眸看自己交叠在袖中的手。

她早知赵元朗不会善罢甘休,昨日柳明漪递帖子时,帖子边缘染着淡淡靛青——那是赵元朗书房熏香的味道。

原来所谓“让更多人见见本事”,不过是引她入瓮的局。

“陆公可愿再伸左手?”她向前半步,袖中银匙在暖阁里泛着幽光。

陆九章一怔,终是将左手伸了出来。

掌心纹路里沾着星点墨渍,指节因常年握笔微微变形。

苏晏清用银匙轻轻刮过他掌心劳宫穴,见皮肤下隐着几丝青络,像细针般扎进腕脉。

“三日后,您右手中指将麻。”她声音轻得像檐角漏下的风,“脾虚之兆上行经络,若今夜服我制的茯苓莲心羹,七日节荤腥,可免一劫。”

陆九章抽回手,指腹蹭过被银匙刮过的位置。

他忽然想起昨日晨起,确实觉得右腕沉,原以为是批折子久了,此刻听苏晏清说,竟生出几分冷汗。

“你如何断定?”

“您昨日用茶时,端盏的手偏了三分。”苏晏清将预先备好的食盒推过去,“羹里加了炒麦芽和陈皮,专调中焦。陆公若信,且试七日。”

檀烟突然断了线。

陆九章望着食盒上“苏记”二字的暗纹,想起春祭宴上那碗清心莲子羹——入口时他只觉清苦,此刻回想,舌尖竟漫出丝丝甜意。

“老夫读礼四十年,”他长叹一声,将银匙收进广袖,“竟不知‘观色闻味’亦是礼之一端。此事,我压下。”

消息像春雪化水,顺着国子监的青瓦流进每个学舍。

三日后,沈砚抱着一摞竹简敲开苏晏清的书斋门。

他腰间玉牌碰着竹简,出清脆的响:“苏博士可愿与我同编《春令食政录》?古有食医掌六食,今博士以膳察疾,正合周礼本义。”

苏晏清接过竹简,指尖触到卷“食政”二字的墨迹,尚带几分潮气——显然是连夜写就。

沈砚的老师是赵元朗同学,这看似善意的邀请,更像块试金石。

“学生正有个想法。”她将竹简轻轻放回案上,“不如增设‘膳政课’,讲饮食与律法、节令与民生。就像‘腊八粥’可讲赋税均平,‘寒具饼’能论边军粮制。”

沈砚的眉峰动了动。

他原以为苏晏清会推诿,却不想她反将棋下得更开。

“好。”他笑着颔,袖中露出半截未拆的信笺——正是赵元朗昨日命门生送来的“劝诫书”。

膳政课开在明伦堂东厢。

头日讲“腊八粥”,苏晏清命人熬了三大锅,分给太学生们。

米是官仓新谷,豆是百姓纳的赋税,她用木勺搅着沸腾的粥:“这粥里每粒米,都是百姓按‘均税法’缴的。若税重了,米便少;税轻了,米便多——味道,原是最诚实的账册。”

底下响起窃窃私语。

第二日讲“寒具饼”,她将烤得金黄的胡饼掰开,露出里面分层的酥皮:“边军粮要耐储存,便需少油;要扛饿,便需多麦。这饼的层数,是三十个伙夫试了三个月才定的——治国,原是要尝尽人间烟火。”

赵元朗的门生混在人群里,听着听着竟忘了记黑账。

直到第七日,文会里突然炸开一声冷笑:“厨娘之技也配登官学?今日讲膳,明日岂非要议盐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