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边缘,沙柳村。
这里没有城墙,只有几排歪斜的土屋,像被风推着挤在一起取暖。
一缕炊烟从村东升起,细得几乎被黄沙吞没。
可就是这缕烟,在晨光里倔强地画了一道弧线,直指苍穹。
萧决背着铁锅走进村子时,天刚破晓。
他脚步未停,径直走向村东那口老灶——那是全村唯一还能生火的地方。
灶身裂痕纵横,半埋于土,像是大地张开的一道旧伤。
他将怀中人轻轻放下。
苏晏清蜷坐在泥地上,头微微垂着,丝散落遮住面容,呼吸轻得仿佛随时会断。
可当灶膛里一点火星跃起,她忽然动了。
不是睁眼,也不是言语,而是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锅耳。
那口锅是她亲手置于地脉节点的遗物,如今布满焦痕与裂纹,唯锅底那个“清”字,仍隐隐烫,如余烬未熄。
火余娘端来一碗粗米粥,灰白稀薄,浮着几粒未熟的米。
她蹲下身,正要喂食,却见苏晏清抬起右手,动作缓慢却坚定,将身旁盐罐轻轻往前推了三寸。
不多不少,正好三寸。
火余娘怔住。
那一瞬她想起自己煮粥时手抖撒盐的位置——正是此处。
她低头看粥,又看向苏晏清。
女子依旧低垂着眼,仿佛刚才的动作只是本能,连她自己都不曾察觉。
但那一晚,奇迹生了。
村里那个久病不食、瘦得只剩一把骨头的孩童,竟在饭后主动伸手,哑声说了句:“还要。”
他连咽三口,虽呛咳不止,却第一次没有吐出来。
村人围在灶边窃语,声音压得极低,却掩不住惊异:“怪了,灶边那哑女一动,饭就香了。”
“我昨夜梦里都闻着味儿,醒来嘴里还有甜气。”
“我家灶台多年不出旺火,今早柴一点就着,火苗蓝汪汪的……”
无人敢高声议论,可每双眼睛都悄悄往苏晏清身上瞟。
她依旧静坐灶旁,不动不语,只目光追着跳跃的火焰,像在读一本无人能见的书。
夜深,月出如钩。
烟记吏独坐屋檐下,执笔记录今日所见。
竹简上墨痕清晰:“辛丑年腊廿八,主触灶七次,村中三灶饭香异于常,病者食,幼者安。”
他提笔欲落款,忽觉心口一紧,抬头望去——
苏晏清不知何时已移至院中空地,正用指尖在沙地上缓缓划动。
月光洒下,映出一个符号:圆中带点。
烟记吏瞳孔骤缩。
那是北境灶系失传已久的秘记——“火候已足”。
意为:火已通灵,味已归元,灶神应许,薪火可续。
他曾祖父在世时提过此符,说唯有真正通晓“味之回响”的守灶人,才能以心代笔,无师自成。
而此刻,它竟出现在一个失忆失声、形同稚童的女子手中。
烟记吏握笔的手微微抖,炭笔悬空良久,终是俯身,默默覆土掩埋了那道沙画。
他不敢留,更不敢问。
因为他知道,有些火,一旦被人看见,就会引来焚身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