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未亮,南风已至。
城门紧闭,铁锁横杠,兵卒持戟列立如石像。
晨雾弥漫在青石阶上,凝成水珠,顺着城楼檐角滴落,一声声,像是倒数着什么。
苏晏清站在城门外三丈处,不进,也不退。
她穿一件素青布衣,外罩半旧披风,髻用一支竹簪固定,毫无官威,却自有一股沉静如渊的气度。
身后是阿根带着的十人小队——都是自愿随行的灾民孤儿与义工,背着竹篓、铁锹、账本,还有她连夜赶制的焦糠种袋。
他们沉默地站着,像一排即将出征的兵。
城楼上,周怀瑾负手而立,目光冷峻。
他昨夜接到密报:南乡大旱加剧,井河干涸,百姓开始掘观音土充饥。
那土入口如砂,难以下咽,吃多了会腹胀而死。
他知道,若再不开仓放人,南乡将成死地。
但他更知道,一旦开禁,便是失控。
疫病、流民、暴动……任何一个借口都能让他被政敌参上一本。
他不能冒这个险,至少,不能以“苏晏清之名”冒这个险。
“膳使,请回。”他声音不高,却穿透晨雾,“南门封锁,乃为防疫。非我私令,乃朝廷律法。”
苏晏清仰头望他,目光清明如水。
“转运使大人,律法护的是人命,还是门锁?南乡百姓掘土而食,已是垂死。疫病未起,人心已死,这才是最大的乱源。”
“你无权开城。”周怀瑾语气不变。
“我不求开门。”她淡淡道,“只求一锅粥。”
周怀瑾一怔。
片刻后,沈婆子带着两个老妇,在城门内侧支起了一口黑铁锅。
灶火燃起,噼啪作响。
她们舀来昨日剩下的糙米底粮,掺入焦糠、野菜根、豆渣,再撒一把盐,慢慢熬煮。
不多时,一股浓烈的焦香混着米油气息,在冷空气中层层荡开。
那是北城百姓熟悉的气味——活命的味道。
守城兵卒多是本地人,父母兄弟就在南乡。
有人悄悄掀开斗笠,望着那口锅,喉头滚动。
有人低头看着手中长戟,指节白。
苏晏清走上前,端起一碗粥,递向最近的守卒。
“你们守的是令,他们等的是命。”她声音轻,却字字清晰,“这碗粥,是我替你们南乡的亲人煮的。喝一口,就知道,你在守谁的门。”
那守卒迟疑片刻,接过碗,低头喝了一口。
热流入腹,眼眶竟有些热。
他想起昨日母亲托人捎话:“你哥昨夜咳血了,说是饿的。”
另一名守卒接过第二碗,第三名接过第三碗……一锅粥分完,二十多名守卒人人手中有碗。
有人默默将粥喝尽,有人悄悄把碗底剩下的米粒刮进怀里,说要带回家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