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日晨,天光未透,拾烬村的风又起了,却不再卷沙噬人,而是低低地拂过残墙断壁,像一声声轻唤。
苏晏清已无法起身。
她躺在萧决用玄氅铺就的临时卧榻上,气息微弱如游丝,双目紧闭,唯有指尖随地脉节律轻轻颤动——像是魂魄深处还留着一丝与大地共鸣的执念。
她的胸口起伏极缓,那幅血绘火脉图早已黯淡至几不可见,唯剩一线红痕,在每一次心跳间微弱明灭,如同即将熄灭的余烬。
灰引步佝偻着背走来,手中捧着一只粗陶碗。
碗中是稀粥,乳白微稠,表面浮着一层极细的金光,那是由“灶灰粮”熬成的食。
这米粒不生五谷之田,不依四时而长,只因人心不忘、火种未绝才破土而出,其味本应寡淡无奇,可此刻却散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气息——似春泥初融,似旧灶煨汤,似母亲在寒夜里呵暖的手掌贴上你冰凉的脸颊。
他蹲下身,将碗小心置于苏晏清唇边,声音沙哑:“姑娘,喝一口吧。”
她目光空茫,瞳孔里没有倒影,仿佛看不见眼前之人,也听不见世间言语。
但当碗沿触到她干裂的唇,她竟本能地微微前倾,以唇试温,如同幼童试探母乳的冷热。
那一刻,灰引步心头一震——这不是清醒的举动,而是身体深处刻入骨髓的记忆在替她活着。
一勺粥,缓缓滑入喉中。
几乎就在同时,整片拾烬村的地底传来一声极轻的鸣响,像是沉睡千年的铜钟被风吹动了一缕丝绦。
百座残灶之下,原本冰冷的灶膛忽然泛起微温,不是燃烧,而是回暖,如同血脉重新开始流动。
那些曾被律令禁封、被战火摧毁、被岁月遗忘的炉灶,竟在同一瞬有了呼吸般的律动。
凡食此粥者,皆是一怔。
风授娘正喂儿子喝粥,忽然手一抖,眼前闪过一片模糊光影:她看见年轻时的母亲站在老屋灶前,裙角沾灰,一边哼着不成调的小曲,一边往锅里撒一把野葱。
她从未记得这段记忆——因为她根本没见过母亲做饭。
可此刻,那画面清晰得如同昨日。
火判童咬下一口面饼,脑中猛然一亮,竟完整浮现《七火归元录》失传已久的第三章口诀,字字如烙印浮现脑海。
一名老妪含泪捂住嘴——她想起了自己名字。
那一瞬,并非神迹降临,而是“真启”重现。
是埋藏在每个人心底最原始的味道,唤醒了被压抑太久的自我。
他们不曾读过圣典,不懂律法,但他们吃过饭,烧过火,爱过人。
而这,正是苏家三代所守之“道”的根本——食者有心,火自有灵。
与此同时,村外高坡之上,梁断律独坐于焚尽的“正味坛”废墟之中。
青石阶上还残留着他亲手烧毁的典律残页,墨迹焦黑,随风翻飞如蝶。
他曾是九城盟最严苛的大祭司,信奉“味有正统,火须归律”,为此斩断无数野灶,禁锢万千厨心。
可如今,他看着满目疮痍的村庄,听着远处孩子第一次喊出“娘”,心中那堵铁壁,裂开了第一道缝。
一名逃役的老厨默默走近,递来一碗面。
汤色清亮,面上浮油呈“三起三落”之纹——那是最古老的“野火候”,早在三十年前就被列为异端禁术,因其火势不受控,全凭厨师心意流转,极易“乱味”。
梁断律本欲挥手打翻,可目光触及那层油纹,动作却僵住了。
那纹理……太熟悉了。
是他小时候,在老家茅屋后院,母亲蹲在土灶前,一边哄他写书,一边颠锅时自然形成的模样。
她说:“火听心,不听话。”
他颤抖着接过碗,吹了口气,尝了一口。
刹那间,天地崩塌。
泪水无声滚落,砸进汤中。
他佝偻的身体剧烈颤抖,喉咙哽咽,终是低低说出一句:
“原来……这才是我娘的味道。”
而在村中央,萧决缓缓将苏晏清抱起。
她轻得几乎只剩一缕气息,头靠在他胸前,唇色苍白如雪。
晨光斜照,映在那口锈铁锅上,“清”字仍在,边缘已被朝阳镀上一道金线,宛如铭文永铸。
烟记吏跪坐一旁,炭笔疾书,竹简噼啪作响:“辛丑年腊廿九,主身将寂,火已自燃于百灶。”
笔尖忽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