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了风暴的中心。
他的脚步声很轻,却像一记记重锤,敲打在死寂的殿堂之上。
他依旧是那身半旧的皇子常服,脸色有些苍白,眼下带着浓重的青黑,仿佛三日三夜未曾合眼。
他的手中,拿着一卷策论。
那卷策论,没有锦缎包裹,只是用一根普通的麻绳,简单地系着。
他将这卷纸,递给了身旁躬身侍立的大太监王富贵。
王富贵愣了一下。
他小心翼翼地接过那卷看起来有些寒酸的纸卷,快步呈送到了龙椅之前。
祝兴宗的脸上,是毫不掩饰的疲惫与厌烦。
他随手接过,漫不经心地展开。
那张纸上,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引经据典的废话。
只有一行行密密麻麻,却又清晰无比的数字。
只有一个个冰冷到残酷的,基于大明律法与宗室条例的,推演。
洪武二十三年,宗室人口九十七人,岁俸三万石。
洪武四十年,宗室人口预计三百余人,岁俸十一万石。
洪武六十年,宗室人口预计千人以上,岁俸四十万石。
……
洪武一百年,宗室人口预计万人,岁俸五百万石,占国朝岁入三成!
洪武一百五十年,宗室人口预计五万人,岁俸两千万石,占国朝岁入七成!
一笔笔,一条条。
比他那夜在武英殿中,亲自演算出的结果,还要详尽。
还要残酷。
还要致命!
祝兴宗拿着那张薄薄草纸的手,开始剧烈地颤抖。
这张纸,哪里是什么策论。
这分明是一份早已写好了的,大明王朝的死亡判书!
就在这时。
那个始终沉默的,站在大殿中央的影子,终于开口了。
他的声音不大,不急不缓,却像一把最锋利的刻刀,清晰地划过每个人的耳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启禀父皇,皇祖母。”
“儿臣以为,大兄之策,乃取乱之道。”
“二兄之策,乃无用之功。”
一言出,满堂皆惊!
整个太和殿,瞬间炸开了锅!
“狂妄!”
“竖子安敢如此口出狂言!”
“他算个什么东西!也敢评判两位殿下!”
无论是武将集团,还是文官集团,在这一刻,竟出奇地同仇敌忾,所有人都对着那个单薄的身影怒目而视。
就连祝元龙和祝元丰,都猛地抬起头,用一种难以置信的打量着这个他们从未正眼瞧过的弟弟。
祝元瑾对周围的滔天怒火,置若罔闻。
他只是平静地,继续陈述着。
“我大明立国二十三载,宗室人口尚不满百。此时不行雷霆之法,更待何时?难道要等到百年之后,宗亲数万,盘根错节,尾大不掉,再行补救吗?”
“到那时,便悔之晚矣!”
他微微抬起头,那双总是低垂的眼睛里,第一次,透出了无人敢直视的,锐利的光。
他终于抛出了自己的策论。
那不是什么奇谋巧计,更不是什么圣人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