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发家致富考科举的种田文 > 第48章(第1页)

第48章(第1页)

除此之外,也是机缘巧合,各种客观条件,造就了谢凡如此孤单处境。

先便是谢老秀才因为担心谢家独苗苗,宝贝大孙子在外面书院里会结识上狐朋狗友,学会吃喝玩乐,走上他短命鬼父亲的老路。所以便从小把谢凡放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只在家中读书启蒙。

后来谢凡年纪渐长,成为童生,取中秀才,顺利成为应天府学生员。本可结识些府学同窗。可惜学政齐大人惫懒,应天府学众位学官亦是不甚理事。谢凡又少去府学点卯,日常只和李宁同行同往。故而谢凡在应天府学也不曾结识什么实在朋友。

此时在金陵会馆见到众多同乡举人,谢凡顿时起了好好与他人结交的心思。

谢凡本科秋闱里是最末一位,并无才名,毫不起眼。但他年纪轻轻,说话客气有礼。此刻身在异地他乡,应天府同乡举子抱团取暖,会馆里众人对着谢凡倒也投桃报李,以礼相待。

因着天气寒冷无处可去,举子们便在会馆中闲坐,三五成群一同说些时事趣闻,文章仕途,倒也相谈甚欢。

只有那位鹿鸣宴上坐谢凡上的落寞举人,此时此刻依旧冷漠孤僻。旁人饮酒闲谈,他只冷眼旁观。旁人招呼他一道,他也推辞不应。如此这般三番五次,渐渐众人也都不再理睬他了。

虽然自古文人相轻,但在会馆众多举人中,却有一位叫常幸的年轻举人隐隐为其中脑。

谢凡见这个常举人身量中等,方脸阔鼻,浓眉大眼。相貌算不得英俊,却十分端正。言行举止中也有些掩饰不住的得意骄傲。谢凡觉得常举人有些面善,却想不起此人是谁,有何特别之处。

他便偷偷询问旁边一位王姓举人,这位常举人是何方神圣。

王举人名叫王思汉,年过四旬,生得五短身材,黑脸大胡子。虽然相貌有些粗糙随意,性格却是一众举人中最热情和蔼的。他已参加过三五次春闱,应天府一众老少举人,他几乎个个认识,人人面熟。

王举人一听谢凡此问,顿时一副吃惊神色。

接着小声在谢凡耳边说道:“谢贤弟居然不认得南直隶乡试新科解元?”

谢凡方才恍然大悟,原来常幸是解元!难怪自己看着眼熟。鹿鸣宴上这位常解元似乎便是举子队列中为第一人,与两位正副主考官亦是相谈甚欢。

自从那日看榜得知自己侥幸中举后,谢凡将龙虎榜末尾那句“第一百三十五名,谢凡,应天府溧水县人”看了千遍万遍。

至于榜上其余中式人姓名,谢凡看都不曾多看一眼。连本科解元姓甚名谁都没放在心上。

此后一连几日,谢凡都喜不自胜,沉浸在意外之喜中,晕头转向。旁的事物人情,他皆是不甚留心,一晃而过。

鹿鸣宴上,他一心干饭,坐得又远。上桌里诸位主考与解元、经魁谈笑风生也只远远望了一眼。压根也没在意众人是圆是扁。

接着王举人又说道:“前些年南直隶乡试解元多被苏州府或者徽州府,甚至松江府、常州府士子所得。

咱们应天府许多年才出了这么个解元,又如此年轻,实在是扬眉吐气。

今科春闱,咱们这位常解元,一定是要位列一甲了。说不好还能连中三元呢!”

谢凡听后连连点头,由衷表示同意。

见谢凡听得认真投入,王举人又说了些新科解元的背景资料:常幸是江宁人,出身富户大家,年仅十九岁,擅长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俱佳。

除此以外,便是些形容神童的常用词汇,诸如“天赋异禀”、“三岁识字”、“五岁作诗”、“七岁成文”、“文曲星下凡”等等。

嫉妒心往往只存在于水平旗鼓相当的竞争对手之间。对于望尘莫及、遥遥领先,实力碾压的大佬,人们往往就只有敬佩之情了。

也许是王举人屡次会试不第,自知水平有限。对于会试已是一颗平常心。说出此番话语时,谢凡观王举人面色,他对常解元,毫无嫉妒,只有敬佩。

虽然与举子士人交往不多,但是谢凡也知道南直隶省解元这一位置,含金量实在是很足。

南直隶省文风盛行,才子众多,所以南直隶乡试可比其他省乡试难多了。换在二十一世纪,就是高考大省,高低是个山东、河南、江苏的水平。

谢凡心里对于这位年轻解元也是由衷敬佩:“这位常解元年纪与我相仿,年纪轻轻便是乡试解元了。

可是我呢,只是一个吊车尾的第一百三十五名。莫名其妙中了举,现在都不知道是为什么。

常解元实力雄厚,自然要冲击连中三元这样的大满贯荣誉。而我只要能会试取中,位列三甲之中,得个同进士出身,就谢天谢地了。

更别说他还家境富裕,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我的唯一优势大概,是比常解元更会解二元一次方程式吧。

真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