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发家致富科举路 > 第82章(第2页)

第82章(第2页)

套用谢凡前世一句形容,便是所谓“形式大于内容”。

但是如今皇帝为彰显自己勤政好学,在正式经筵之外,常常也有经筵日讲。

经筵日讲相对正式经筵更为随意。每视朝毕,天子便不时前往文华殿或便殿,召大臣或儒臣讲读经史。

这几日所讲正是《史记》。皇帝听到感兴趣之处,也会向众人提问。所以谢凡自知学问不精,往往提前预习。以防皇上提问,刚好问到自己不知道的地方。

虽然目前谢凡还不曾被天子点名,但是他丝毫不敢怠慢。

次日经筵日讲刚好讲到《商君列传》,其中正有一句讲到:“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意思是,如果家里有两名成年男子,但是不分户不分家,就要加倍征收赋税。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

谢凡这几日都在读《史记》,也想过税赋一事。天子刚好在此处对着群臣问。

大明此时也是按照人口收税。可是户籍黄册十年一修,民间多有瞒报漏报,隐瞒人口,或者流民逃户。

甚至连谢凡家中也曾将双玉报做死人,顾三郎也是军户逃亡,投做谢家仆人。

这一问题已经颇为普遍,朝臣也心中有数。

于是除去应当严格管理户籍之外,也有人提出:“合将十甲丁粮总于一里,各里丁粮总于一州一县,各州县丁粮总于一府,各府丁粮总于一布政司。而布政司通将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内量除优免之数,每粮一石编银若干,每丁审银若干,斟酌繁简,通融科派,造定册籍。”*

毕竟人口会有变动,难以统计。可是土地,尤其是耕地,数量相对稳定。地方鱼鳞册一旦编撰成功,便可以长期使用,作为收税依据。

同时按照耕地数量收税,也可以保护自耕农,并且避免土地兼并所带来的逃税逃赋。

只是此法因为触及地主乡绅利益,所以推广难度极大。清丈土地也十分耗时耗力,需要大量能干官吏,才能完成清丈。

而且以现银折合成赋税,对于南直隶、浙江、湖广等富庶且白银流通量较大的地区尚且可行。对于缺乏白银的地方,确实颇有难度。

于是天子问之时,刘远和大人便又将清丈土地,统一赋役,计亩征银等等政策,旧事重提。在场朝臣中不少人纷纷附和。

而陶东阳大人则认为不可着急,应当徐徐图之。

谢凡在家乡早已知道逃户流民和逃避赋税十分普遍。而县官往往斗不过当地豪绅。

甚至有些县官知道自己身为流官,采取“打不过就加入”这一策略,和当地地主沆瀣一气,朝廷赋税往往无法全额收缴。

因此轮到谢凡,在赞同清丈土地之余,提出应该同时改革官员考核指标:如果完成土地清丈,可以累计政绩。

下一任县官上任,也需复核前任土地数据。若是有偏差,便要追究前任县官责任。

此后每任官员,都可复核前任土地数据,鼓励完善耕地数据。

并且将不时由朝廷,指派胥吏,前往各地随机清查土地。

至于以现银代替实物缴纳赋税,谢凡则认为目前各地白银流通情况尚有差异。可以先在南直隶与江浙实行,再慢慢推广到全国。

注释:

*实际为嘉靖九年(153o年),户部尚书梁材所提出一条鞭法。

第91章生活工作两难

土地清丈结果由现任考核前任,此言一出,在场众人望向谢凡的目光顿时变得锐利起来。

“完蛋了,前面皇帝老板一直没有cue到我。这下一激动,就把心里的实话都说出来了。”

感受到阵阵眼刀的谢凡有些后悔。但是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现在还在御前,他只能硬着头皮说完,再向天子作了一揖。

皇上的表情倒是面带微笑,显得颇为欣慰。而且谢凡莫名觉得,皇帝这笑容是自内心。

“虽然被同事讨厌,但是被老板喜欢。也行吧。”谢凡心里开始自我安慰。

经筵结束,天子也着急不曾表态。只是笑眯眯赞许众位爱卿各抒己见,远见卓识。

经筵日讲依旧在和谐氛围中结束。

谢凡照旧独自回去,也未理会同僚种种异样眼光。

后来孙大人与谢凡说起此事,向来宽厚待人的孙大人也忍不住对谢凡说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