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半阙相思表达什么 > 第55章 联系(第1页)

第55章 联系(第1页)

荣安推断,金国那边已经按照盟约在持续对辽用兵,步步紧逼,他们需要宋国履行约定,在南方动进攻,牵制辽军主力,形成真正的夹击之势!

而宋国这边的拖延,无疑会让金人产生怀疑、不满,甚至可能重新评估这个“盟友”的价值和可靠性。

“怪不得……怪不得那王公子如此急切,那易容高手下场施压……”

荣安喃喃自语,烛光在她眼中跳跃:“宋廷内部,对于是否真的履行盟约,何时履行,如何履行,恐怕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和拖延!”

这拖延的背后,是意识到了自身军力的不堪?是害怕承担战败的责任?是蔡京与童贯之间的权力博弈?还是皇帝本人那点可怜的、在艺术和现实之间摇摆的理智终于占了上风?

无论如何,这种拖延,正在消耗金人本就不多的耐心,也正在将大宋推向一个更加危险的境地。

要么,金人失去耐心,独自灭辽后,调转枪头对准这个虚弱而失信的邻居,要么,宋国被迫仓促出兵,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直面尚有余力的辽军,结果可想而知。

荣安放下笔,感到一阵深深的无力感。

她看清了症结所在,但以她现在的身份和力量,又能做什么?去催促童贯出兵?去劝说蔡京支持?还是去告诉皇帝这盟约是个陷阱?

都不可能。

她就像站在一条即将崩塌的堤坝上,清楚地看到裂缝在蔓延,却找不到任何可以堵塞的材料,只能眼睁睁看着洪水不断上涨。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念头如同黑暗中划过的流星,骤然照亮了她的思绪。

如果……无法阻止盟约的履行,那么,能否想办法,让这履行过程,朝着对宋国稍微有利一点,或者至少不那么糟糕的方向展?

比如,在宋军必然失败,她知道历史结果的北伐中,尽量保存一些有生力量?比如,设法让朝廷更早、更清晰地认识到金人的真实面目和威胁?再比如……利用这次机会,清除掉一些内部的蠹虫?

这个想法大胆而危险,但仿佛是在绝境中,唯一能看到的、一丝微弱的主动权。

她没意识到的是,她竟然在一点点开始循序渐进站在宋这边的立场上考虑事情了。

她只想着眼下她需要更多的情报,需要了解朝中各方势力对出兵的确切态度,需要知道童贯的真实计划和准备情况,甚至……需要想办法接触到更核心的决策圈。

前路依旧迷雾重重,危机四伏,但至少,她找到了一个可以努力的方向。

这潭浑水,她不得不继续蹚下去了。

崇文院的烛火再次彻夜未熄。

荣安伏案于堆积如山的卷宗舆图之间,如同一个在时间长河中艰难跋涉的拾荒者,试图从故纸堆的尘埃与谎言里,拼凑出“海上之盟”被刻意推迟的真相。

接下来的日子,她调动了自己作为“安荣正字”在崇文院的所有权限,又隐晦地借助了皇城司干当官的身份,旁敲侧击地查阅了近一年来与边事、漕运、军械相关的公文邸报。线索零碎而模糊,仿佛被人精心擦拭过,但她那越时代的分析能力和特工的直觉,还是捕捉到了几丝不寻常的脉络。

所有的疑点,在反复交叉比对后,竟隐隐约约地,再次指向了那个曾经让她身陷险境、至今想起仍心有余悸的存在——海鰌船!

那艘隶属于高俅名下,庞大、诡异,承载着秘密与死亡的大船。

她记得自己之前的潜入调查,在那迷宫般的船舱深处,在那些弥漫着奇异腥气的货箱之间,她看到、闻到、感知到了一些……极其不对劲的东西。

她至今还记得那股冰冷、带着浓重陈腐气息和某种难以形容的、类似臭氧味道的空气……

那些她开始以为是机器人后来却是药人的船员……

那片诡异的蓝绿色光芒……

那扇由某种晶莹剔透、仿佛黑水晶般的材质制成的门……

还有那艘更小的、造型更加流畅、更加诡异、通体呈现出一种非金非玉的银灰色光泽的“船”!

那艘“船”的样式,像她在现代科幻影像中见过的某种先进的潜航器……

突然,她继续想那艘小船时,脑袋却一重,有什么立马混乱起来。

画面繁杂,舱室内一些散落的疑似金属的零件,不是木材或粗锻铁,其锻造工艺和结构复杂程度,远她对北宋工业水平的认知。上面似乎还刻着一些极其细微、排列规则的纹路,不似装饰,更像某种……符号或编码?

连着当时空气中弥漫的味道,她才后知后觉好像不仅仅是海腥气,还有一种极其尖锐、类似化学药剂挥的气味,刺激着她的鼻腔和大脑,让她当时就感到一阵轻微的眩晕和恶心……

她越想脑中越混乱起来,就像是吃了毒蘑菇一般一会儿是船舱、一会儿是药人、一会儿是一些局部……

她立刻甩头,脑中一个冷静的声音仍在试图理性断定,她当时就是中毒了,感官错乱,所见所闻皆非真实。”这符合常理,也能解释那些乎想象的现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但另一个更深处、源于特工本能和穿越者灵魂的声音,却在尖锐地反驳:“不!你看到的、听到的,哪怕再不可思议,也极有可能是真实的!你的身体反应不仅仅是中毒,更是一种对‘异常’的本能预警!”

海鰌船上,绝对隐藏着越这个时代的秘密!

而那些秘密,很可能与高俅,与某些未知的势力,甚至……与一切事情的推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她记得清楚,在海鰌船事件中,结束得过于仓促纷乱,而且因为方腊起义的干扰让她忽略了一些事情,之后皇城司和高俅方面都表现出了一种异样的“冷处理”态度。就连王公子那边似乎也没有再提及海鰌船的事,整个事件就像一颗石子投入深潭,仅仅激起几圈涟漪,便迅沉底,再无声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