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半壁河山的意思 > 第54章 症结(第3页)

第54章 症结(第3页)

巷道中的血腥气与对峙的寒意尚未完全散去,李畴倚着墙,拭去嘴角的血迹,脸色在月光下显得格外苍白。他看了一眼满脸焦急的阿修罗,又深深望了一眼神色复杂、欲言又止的荣安,声音带着受伤后的虚弱,却依旧不容置疑。

“阿修罗,送我回去。”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荣安身上,带着一种近乎冷酷的疏离:“安正字,今晚之事,与你无关。忘了它,莫要多管闲事。”

说罢,不再给荣安任何询问的机会,在阿修罗小心翼翼的搀扶下,两人步履略显蹒跚地消失在巷道的另一头。

荣安独自站在原地,夜风吹拂着她单薄的官袍,带来刺骨的凉意。

李畴最后那警告的眼神和“莫要多管闲事”的话语,如同冰水浇头。她知道,李畴与那易容人之间的恩怨,水深得足以淹死人,绝非她目前能够掺和。

但是,她真的能置身事外吗?那易容人与金国明显有牵连,而金国……“海上之盟”……

一切的突破口,或许就在这里!

她不再犹豫,立刻转身,加快脚步,几乎是跑着回到了崇文院分配给她的那间僻静值房。

关上房门,插好门闩,她点燃烛火,昏黄的光线驱散了部分黑暗,却照不亮她心头的沉重。

她需要信息,需要理清头绪!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那个易容人带来的压迫感,金人赤裸裸的威胁,李畴异常的凝重,还有这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的朝局……所有线索,似乎都隐隐指向了那份关乎国运的盟约。

她铺开纸张,磨墨润笔,并非要书写,而是借助这个过程,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将脑海中所有关于“海上之盟”的信息,无论是来自这个时代安荣的记忆碎片,还是来自未来那个灵魂的宏观认知,进行系统地梳理和整合。

烛火摇曳,映照着她专注而锐利的眼眸。

海上之盟背景与缔约过程梳理。

宋方动机,核心目标是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这是自后晋石敬瑭割让以来,历代北宋君王和士大夫心中难以释怀的执念,是“雪耻”与“完成祖宗未竟之业”的象征。燕云之地不仅是战略屏障,更是政治正确。

然而战略误判,“以夷制夷”。见新兴的金国势如破竹,屡败辽国,便天真地认为可以借助金人的力量摧毁世仇辽国,自己则趁机收复失地,代价仅仅是转交原本给辽国的岁币。完全低估了金人的野心和战斗力,高估了自身实力。

大宋内部以童贯、蔡京为的主战投机派,渴望通过此役获取不世军功和政治资本,尤其是童贯,封王的野心炽烈燃烧。

金方动机则是建国需求,女真初建金国,需要稳定外部环境,尤其是应对庞大的邻国辽。与宋联盟,南北夹击,可以最大限度地分散辽国兵力,加其灭亡。

双方的经济利益,宋承诺的巨额岁币,对刚刚立国、财力相对薄弱的女真政权是极大的补充和诱惑。

金通过结盟过程,窥探宋国的政治、军事实力以及朝廷效率。事实上,宋国在盟约商议和执行过程中的拖延与笨拙,已经让金人开始心生轻视。

根据她所了解的东国历史轨迹。

辽国衰败是由于天祚帝耶律延禧昏庸无能,国内叛乱四起,国力大衰。

完颜阿骨打领导的金军战斗力强悍,连续取得对辽关键性胜利,势不可挡。

北宋君臣看到辽国的颓势和金国的崛起,产生了“有机可乘”的错觉,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收复故土良机。

如果她记得没错的话政和七年,也就是三年之前,宋朝通过边境情报网络,确切得知金国已攻占辽国东京道。宋徽宗与蔡京、童贯等人认为时机成熟,开始秘密筹划联金事宜。

两年之前,宋廷派遣武义大夫马政等人由登州乘船渡海,以买马为名,次抵达金国,与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接触,表达了联合灭辽的意向。

宣和二年,也就是去年,她穿越来的时候,宋廷再次派遣使者,这一次是更为关键渡海使金。与金国皇帝完颜阿骨打及其核心成员进行了详细谈判,最终正式达成了“海上之盟”!

盟约核心约定金军攻取辽中京,宋军攻取辽燕京及西京。灭辽后,燕云之地归宋,宋将原每年给予辽国的五十万岁币转赠金国。

写到这里,荣安的笔尖顿住了,她的眉头紧紧锁起。

问题就出在这里!

盟约去年就已经正式签订了!

按照约定,双方应该协调行动,尤其是宋军,应该积极筹备,择机北上,攻打辽国的南京析津府!

但是,从她穿越至今,在汴京的所见所闻,除了在高层小圈子里的密谋和争吵,以及金人使者焦急的催促之外,完全没有看到任何大规模军事调动的迹象!

朝廷没有公开下旨动员,边境没有传来大军集结的讯息,就连枢密院和兵部,似乎也处于一种奇怪的“静默”状态。

童贯不是狂热的主战派吗?他为什么不积极推动出兵?蔡京在等什么?皇帝又在犹豫什么?

宋朝这边,在正式缔约后,竟然陷入了某种诡异的“停滞”!

迟迟未动,连派兵的计划和风声都几乎没有!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王公子会如此焦躁,甚至不惜让她这样一个“多面间谍”来“全力促成”!

喜欢半阙河山请大家收藏:dududu半阙河山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