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重生六零中医 > 第81章 总院施针遇师叔 保健组邀显担当(第1页)

第81章 总院施针遇师叔 保健组邀显担当(第1页)

晨的协和医院门口,槐树叶上还挂着露珠,陈墨刚停好自行车,就看见中医科办公室楼下站着一个身影——一身笔挺的橄榄绿军装,肩章缀着上尉军衔,站姿如松,手里拎着个黑色公文包,眼神锐利却不张扬,显然是部队的人。

“是陈墨医生吗?”军人见陈墨走来,立刻上前一步,敬了个标准的军礼,声音洪亮,“我叫兰明辉,奉命来接您去部队总院。”

陈墨回了个礼,笑着说:“兰同志,辛苦你了。稍等我两分钟,我跟我们主任打声招呼就走。”他没进自己办公室,转头往梁明远主任的办公室走——主任办公室的窗帘已经拉开,显然早就到了。

推开门,梁明远正低头整理《中医临床病例集》,见陈墨进来,又看到他身后的军人,立刻明白过来:“是去总院给张政委治疗吧?”

“嗯,兰同志来接我了。”陈墨点头,“跟您说一声,今天要是有病人,您先帮忙照应下。”

“放心去吧,注意安全。”梁明远摆摆手,从抽屉里拿出一个搪瓷缸,往里面抓了把菊花茶,“拿着路上喝,清热解暑,总院那边人多事杂,别累着。”

陈墨接过搪瓷缸,心里暖暖的:“谢谢梁主任,我会注意的。”

跟着兰明辉走出医院,门口停着一辆军绿色吉普车,车身擦得锃亮。兰明辉拉开车门,做了个“请”的手势:“陈医生,上车吧,咱们尽快赶过去,刘院长还在等着呢。”

吉普车平稳地行驶在长安街上,清晨的街道格外安静,偶尔能看到穿着工装的工人骑着自行车上班,路边的红旗迎风飘扬。陈墨靠在车窗边,心里默默梳理着张政委的治疗方案——今天是第四天,该用“透骨针”调理心脉,他特意把针包检查了三遍,确保每根银针都完好无损。

不到二十分钟,车子就到了部队总院门口。跟上次不同,这次门口的警卫只是敬了个礼,没有拦着检查,显然是提前打过招呼。兰明辉把陈墨送到三楼病房门口,敬了个礼:“陈医生,我在楼下等您,治疗结束后您叫我。”

“辛苦你了,兰同志。”陈墨点头,推开门走进病房。

外间的沙上坐着三个人:徐主任、杨医生,还有一个穿着白大褂的老人——头花白,梳得一丝不苟,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白大褂的袖口挽到小臂,露出手腕上一块磨损的老上海手表,气质儒雅又带着几分威严,正是陈墨的师叔林文涛。

“林师叔!”陈墨快步上前,双手微微弯曲,语气恭敬——林文涛是师傅杨承和的忘年交,当年他跟着师傅学中医时,林师叔常来家里做客,还教过他不少针灸技巧。

林文涛放下手里的茶杯,站起身拍了拍陈墨的肩膀,眼里满是笑意:“小墨啊,有三年没见了吧?上次见你还是在杨老的追悼会上,没想到你现在都能独当一面了。”

徐主任在旁边惊讶地挑眉:“原来你们认识啊?我还想给你们介绍呢。”

“我跟杨老是几十年的朋友,小墨是杨老最得意的徒弟,自然要叫我一声师叔。”林文涛笑着解释,拿起桌上的治疗方案,“你给张政委的方案我看了,思路清晰,用药精准,比我当年这个年纪强多了。杨老要是泉下有知,肯定高兴。”

“师叔您过奖了,我只是跟着师傅学了点皮毛。”陈墨谦虚地说——他知道林师叔是中医界的泰斗,不仅是部队总院的中医科主任,还是保健组的副组长,能得到他的认可,比任何奖励都让他开心。

“别谦虚了,你的‘透骨针’手法,我刚才听杨医生说了,跟杨老当年一模一样,甚至更细腻。”林文涛话锋一转,“好了,闲话少说,先给张政委治疗,刘院长也快到了。”

几人走进里间,病床上的张政委已经坐起身,身上盖着薄被,脸色比上次好了不少,看到陈墨进来,笑着点头:“小陈来了,辛苦你了。”

“张政委,您客气了。”陈墨走到床边,先让张政委伸出手,指尖搭在脉上——脉象比上次有力了些,但心脉处仍有瘀滞,正好适合用“透骨针”疏通。

“护士,麻烦把银针消毒。”陈墨从针包里拿出十几根银针,递给旁边的护士,又叮嘱,“用酒精灯外焰消毒,每根针都要燎到,避免感染。”

护士点点头,熟练地操作起来。张政委的妻子周玉珍站在旁边,手里拿着毛巾,紧张地看着:“小陈医生,这次扎针会不会疼啊?老张他怕疼。”

“阿姨您放心,‘透骨针’看着厉害,其实不疼,就是扎完后可能会有点酸胀,是正常反应。”陈墨笑着安抚,又对张政委说,“等会我施针的时候,您放松点,别紧张,跟着我的节奏深呼吸就行。”

张政委点点头,深吸一口气:“我听你的,你尽管扎。”

护士把消毒好的银针递过来,陈墨接过,手指捏着针尾,手腕轻转——第一根针扎向膻中穴,针尖精准刺入三分,动作快得让人看不清;接着是内关、心俞、足三里,每根针的角度和深度都恰到好处,没有丝毫犹豫。不过半分钟,十几根银针就扎在了张政委的胸口和手臂上,排列得整整齐齐,像精心布置的阵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林文涛凑上前,仔细看着针的角度,轻轻点头,对身后的徐主任小声说:“这手法,比杨老当年还细腻,杨老没看错人。”

徐主任也忍不住赞叹:“是啊,我行医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见这么精准的针灸手法,年轻有为啊。”

陈墨没理会众人的称赞,专注地捻转着银针——每根针都要捻转三下,力度均匀,确保“得气”。没过两分钟,张政委的眼皮就开始轻轻颤动,呼吸也变得平缓。

“他这是要睡着了,正常反应。”陈墨解释道,又对护士说,“麻烦您盯着点,别让张政委乱动,要是有情况随时叫我。”

“好的,陈医生。”护士点头,拿出记录本开始记录。

周玉珍也赶紧说:“我也在这看着,保证不让他动。”

刚交待完,病房门就被推开,刘院长走了进来,看到床上的张政委,问道:“已经施完针了?”

“刚扎好,张政委已经睡着了。”徐主任在旁边回答,又把陈墨的治疗方案递给刘院长,“这是小陈医生的方案,林主任也看过了,很专业。”

刘院长接过方案,没看,先看向林文涛:“老林,你觉得怎么样?”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林文涛语气肯定,“杨老当年总说小墨是中医界的好苗子,现在看来,一点都没夸张。他的‘透骨针’手法,已经炉火纯青了。”

陈墨站在旁边,心里满是疑惑——林师叔和刘院长的对话,怎么听都像是在评价他的资历?难道有什么事?

果然,刘院长坐下后,看着陈墨,语气郑重:“小陈,杨老过世前,曾经推荐你进保健组,你有什么想法?”

“保健组?”陈墨愣了一下——保健组是负责国家重要人物健康的机构,里面都是中医界和西医界的泰斗,他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大夫,怎么会被推荐进去?

林文涛在旁边补充:“小墨,我是保健组的副组长,刘院长是组长。杨老过世前,特意跟我们提过你,说你不仅医术好,心性也稳,适合进保健组。”

陈墨低下头,心里快思考起来——上次政务院的陈主任也推荐过他,他拒绝了,因为怕被人说“走后门”;可这次不一样,刘院长和林主任都是保健组的核心成员,还是中医界的权威,他们推荐,分量完全不同。进保健组不仅能接触到更多疑难病例,还能把师傅的中医理念推广出去,是难得的机会。

但他也有顾虑:“刘院长,林师叔,我年纪太轻,资历不够,进去会不会……”

“资历不是问题。”刘院长打断他,“保健组看的是医术和责任心,你的医术,我们都看在眼里;你的责任心,从你对张政委的治疗上,也能看出来。有我和老林推荐,没人会质疑。”

林文涛也点头:“小墨,这是难得的机会,不仅能提升你的医术,还能为中医争口气。现在很多人觉得中医只能治慢性病,你进保健组,正好能让他们看看,中医在急症调理和长期保健上,都有独到之处。”

陈墨抬头,眼神坚定:“我愿意去!谢谢刘院长,谢谢林师叔!”

“好!”刘院长笑了,“回头会有人去协和跟你们医院对接,你准备三张一寸免冠照片,再整理一份你的行医经历。虽然有我们推荐,但评审会还是要走个流程,你回去好好准备。”

“我会的!”陈墨用力点头,心里既激动又忐忑——进保健组,是对他医术的认可,也是更大的责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