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偶遇?周湛
电话那头是节目制作统筹,语速一如既往的飞快:“温老师,是这样的,白天我们内部临时开会讨论了节目的走向,其实我们也在反思之前的处理方式有些草率,首先想跟您这边道个歉……”
没等温倪回复,电话那头继续说:“现在回过头来看,您的真实经历和个人专业背景,其实跟我们节目的核心理念是极其贴合的。尤其是您现在的离婚身份和婚姻状态。”
“所以?”温倪语气平稳。
“所以我们非常丶非常诚挚地邀请您回归节目,再次成为常驻观察嘉宾。”对方顿了一下,又补了一句,“并且我们愿意为此调整录制周期和播出节奏,以您的节奏为主,不急,我们可以慢慢谈。”
温倪没说话,手机贴在耳边,眼神落在早上没有洗的咖啡杯沿,那一圈逐渐干涸的浅痕让她忽然生出一种好笑的感觉。之前说是个人原因退出,现在又是调性符合回归?真是讽刺。
她轻笑了一下,“现在节目又觉得我‘适配’了?”
那头的人听得出她语气里的轻讽,干笑几声:“我们也是才意识到,您的故事和观点真的非常动人,网络上也有不少观衆留言说希望您能回来。其实,有很多观衆一直很喜欢您的。”
温倪静静听着对方继续自说自话地铺陈好处,说愿意提高出场费用丶提供专属顾问支持,说可以为她量身打造议题段落,说甚至愿意安排她单独的镜头曝光……
等对方说完,她只回了一句:“谢谢你的好意。但我不会回去了。”
那边愣住,“为什麽?”
“没什麽,只是现在……”温倪看向窗外,“对聚光灯这东西,有点怕了。”想起前段时间全网对她的热议,好像连呼吸都能曲解成错误。
“我可能不适合台前,更擅长在幕後工作吧。”
节目制作统筹沉默了一下,最终叹了口气,“好,温老师,我懂了,我们尊重您的想法,期待与您的下次合作!”
温倪挂断电话,把手机轻轻放回桌面,转身去洗咖啡杯。杯子上的污渍顽固地附着着,就像那些议论,虽能一遍遍擦洗,却总在经年累月里留下难以褪去的棕黄色痕迹。
这算是她从业几年来第一次主动回绝掉工作机会,但她知道,什麽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拒绝节目的第二天,温倪便关闭了所有社交平台的评论功能。
可现实并不温柔,情场失利,职场也不会轻易得意。某个合作讲座的邀请因为她最近的热搜说需要审慎搁置,原本谈好的出版社也暂缓了她的专业随笔集出版计划,甚至咨询机构的合夥人也委婉地提议她要不试试先休息一段时间。
在短短几天内,她的专业性就轻易被公衆舆论重新定义。但她又怎会被轻易打倒,她只做了三件事。
第一步,她主动暂停了大部分的线下新咨询,只留下老客户的回访。与其面对不必要的关注和误解,她更愿意把精力投入到自己能掌控的地方。她转向线上课程和小型沙龙,不做宣传,只专注内容。
第二步,她重新整理了这些年的工作成果,从过去的咨询个案中挑出有代表性的部分,在获得当事人授权後,做了匿名处理,写成一篇篇不同主题的“心理札记”,发表在公司的公衆号上。没有华丽辞藻,只讲实情,讲来访者是如何从崩溃走向一点点重建。
第三步,她联系了一个社区的公益组织,为单亲家庭和离异女性做心理支持讲座。隔几天便会去一间普通的社区教室,那里有一群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在等她。
这天,温倪在社区教室刚讲完一场关于“情绪复原力”的小型科普讲座,正收拾资料准备离开,忽然有人出现在门口挡住去路,轻声唤她的名字。
“温倪?”
她擡头,看到一个熟悉却有些久远的身影——是周湛,比她高两级,研究生时期的师兄。她去到学校那一年,周湛快毕业了。
他笑了笑,语气依然温和,不带丝毫惊讶,“没想到在这里遇到你。”
温倪愣了一秒,“周师兄,好巧。你什麽时候回国的?”
“上个月。”他回答得轻描淡写,站在门口,居高临下的望着温倪,像是没打算进来,也不急着离开,“刚从休斯顿回来。在那边工作了几年,这几年父母身体抱恙,想着还是先回国吧,离家人还是近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