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开封市101路公交线路图 > 第二百零三章 唯钱是举(第1页)

第二百零三章 唯钱是举(第1页)

杭州市舶司的官司终于审结了,经过三次翻异,韩晚终于被定了罪。

他被判了流放岭南,家产没收,永不得回京。

临行前,他要求见御史,二人密谈了大半日。

再打开门时,韩晚终于长长地舒了口气,他这才放了心,随差役上了路,再也没有回头瞧过汴京一眼。

韩晚告诉包拯,所有关于细色纲的真相。

细色纲,原本就是官员为各自利益,贪污受贿的一出好戏。

白锦堂想要戳破的,不过也是细色纲的真相,市舶司的真相。

“御史今日知道了这事,大可将细色纲蠲了,但即便没有细色纲,也还会有别的。巧立名目本就是他们的拿手好戏。说到底,症结并不在细色纲上,而在于人心。”

韩晚此时已经豁出去了,他想,自己既然跑不掉了,便干脆什么都说了。

他将底下官员如何做假账、如何利用漏洞,用各种方式捞钱等等,一股脑全说了。

韩晚走后,包拯想了几日,带着三司吏人陈恕去面见使相,随后,三人又一同进宫,当面向官家陈情。

-----------------

包拯以三司吏人为例,力陈三司财务制度之弊端。更称不仅要体量百姓,也应体量普通吏人。

朝堂上,三司吏人陈恕面向使相和所有人,诉说了自己在三司遭遇的种种不公平待遇。

“我们所有人都明知道,这些账务是有漏洞的,是错的,但却不得不继续做。因为没有人敢第一个捅破这层窗户纸。”

陈恕说得有些激动,“谁愿意每日做假账?谁愿意当官当得像个戏子一样?可是,我们有什么办法呀,我们也有家要养,有妻儿父母要照顾……久而久之,大家做得习惯了,只觉得,假的,也慢慢变成了真的。”

就如同沈邈曾说的话:“年轻的时候,谁不曾是血气方刚,都想拼一拼,冒着风险去据理力争。但年岁渐长,妻儿在身边的时候,慢慢地,就忘了当初最在乎的事情是什么了。即便还记得,再看一看身边的妻儿,看一看你手中的一切,是不是要冒着失去这一切的风险去拼?去赌?我再有心,但我也不敢去帮商户说话,我不能赌上我的一切去冒这个险。我只能勉力维持,最多,就是不做违良心的事,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换一口干净的饭吃。”

像陈恕等普通的吏人,不仅要完成所有工作,同时还要兼着其余同僚的事务。

但往往,最后升迁和加薪时,却没有自己的份儿。

干的是最多最繁琐的活,领的是最少最稀薄的薪俸,即便再苦读、有抱负的年轻人,也会被这现实磨平了棱角,最后变成一个不死不活的工具,为他人所用。

放眼望去,朝廷里最不缺的,就是陈恕这样的人。

最不值钱的,也是陈恕这样的人。

但最离不开的,还是陈恕这样的人。

在权力这个巨大的齿轮面前,再有志向的年轻人,也会变得庸庸碌碌。而像沈邈一样,还能保证初心不变的官员,也越来越少。

-----------------

国家财政若能照常运行,至少还能勉强维持几十年,但再这样下去,国家的漏洞会越来越大,最后,将大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且不说,这里还有人不断贪污、黑钱。

一面是漏洞,一面是蛀虫,三司使王伯虞引咎辞职,一应三司涉事人员均被贬斥、治罪。

他们用这件事说清了一个道理,不论新政改革是否如期推行,但不能再以唯钱是举,为考核官员的唯一标准了。

包拯道,“唯钱是举,到头来只能坑了那些吏人,逼着他们不得不削尖了脑袋去造假,为的,是向上交一个能令人满意的假数字。时间久了,假的说着说着,就变成了真的。没有人再去深究,究竟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但假的终究是假的,它永远也真不了。于是,便出现巨大的漏洞,无法填补。这时候,他们就会向百姓身上找补,用各种名义搜刮,为的,只是要填一个从来没实现过的假数字。而最可怕的是,这些巧立的名目,亘古少见,堪称奇谈。”

包拯取出其中一本账册,对使相道,“池州府,一年上报民变三百余次,当真有趣。那里的百姓,竟都是夜叉投胎转世、猴子找来的救兵么?一年到头不消停,左邻着南康军和信阳军,居然还有山贼流窜?我倒是奇怪,池州究竟是个什么地方?百姓每日不耕种不劳作,不是民变就是抢劫,我看池州府府官直接变成山大王,倒更合适些。一年生劫道数百起,便是京城瓦子里说的书,也不敢这般热闹。”

“很多人都在问,真相是什么?我也问过韩舶使,真相是什么。他说给我的真相,在我听来,却是一个摇摇欲坠的楼阁,在不断出求救、悲鸣的呜咽声。”

包拯说这番话时,竟有些动情,坐在他对面的庞籍深有同感,也不禁点了点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

韩晚曾告诉他:“真相便是,没有人敢说真话,因为真话不好听。放眼望去,现下朝中的人,从使相到三司使,从转运使到吏人,哪一个不是在挑着好听的话来说?不错,怕是现在只有御史会说真话,但只他一个人说真话,他又能说得了多少?今天他盯着杭州市舶司,岂知,泉州、福建市舶司,怕是他们那里的鬼算盘,比我打得还要精上许多。御史他一个人,可能盯得住?说到底,谁会说话,谁便会有饭吃,谁会做事,谁就能飞黄腾达。但这话是不是真的,这事是不是好的,就没有人在意了。”

韩晚离开汴京,踏上流放之路的那天起,包拯便做好准备,他要将“唯钱是举”的弊病全抖擞出来,哪怕拼着被削职、斥责,他也要为百姓,为商家,为底层大众喊一喊。

尽管庞籍支持他,但二人却实在势单力薄,放眼望去,新政改革推行得磕磕绊绊,极是艰难。

朝堂上,混水摸鱼的人又占了大多数,再加上官家温和柔软的性子,想要推行新政,简直难如登天。

包拯仍然将“体量百姓”的谏言如实说了,在他的据理力争下,官家同意彻查三司亏欠账务、压迫地方转运使以货抵账的实情。

最重要的是,“唯钱是举”这条考核官员政绩的标准,也从这一天开始被废除了。

喜欢开封o请大家收藏:dududu开封o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