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他在这个世上,留下的最宝贵,也最危险的遗产。
黛玉的指尖,从一个个名字上划过,前世的记忆与今生的谋划在脑中飞交织。
张承业,两广总督。太远了,鞭长莫及。
刘振,户部侍郎。前世贾府出事,他第一个落井下石,此人不可用。
……
她的手指,最终停在了一个名字上。
李德全。
扬州盐政司,笔帖式。
一个官职低微,专管文书档案的小吏。
但黛玉的记忆告诉她,这个李德全,不一样。
此人是父亲一手提拔,受过林家大恩。为人刻板方正,当年就是因为不愿与扬州官场同流合污,才愤而辞官,回了老家苏州。
一个有能力接触到核心档案,有风骨,又对父亲忠心耿耿的人。
就是他了。
黛玉合上册子,心中已然决断。
她需要一封信。
一封能让李德全看懂,但就算中途落入王熙凤手里,也抓不到任何把柄的信。
这封信,必须是一件艺术品。
是裹着糖衣的炮弹,是藏在鲜花里的匕。
她屏退左右,独自在书案前坐下。
净手,焚香。
一方上好的徽墨,在砚台里被缓缓磨开,墨香清冷。
黛玉提笔,悬腕,笔尖的狼毫在空中凝滞了许久。
她在脑中字斟句酌,每一个字,每一个典故,都反复推敲。
终于,她落笔。
信的开头,是情真意切的问候,通篇只谈老师恩情,追忆父亲在世时,与李德全谈文论道的往昔。
字里行间,是一个孤女对亡父旧友的孺慕与尊敬。
文采斐然,情感到位。
任谁看了,都只会赞一句,林家小姐,果真是个知书达理的孝顺孩子。
可笔锋一转,到了信的末尾,话语间却浸染了血泪。
“……然,孤舟遇盗,典籍尽失,每念及此,五内俱焚。”
孤舟遇盗,典籍尽失!
好一个典籍尽失!
她林家被这群府里的强盗蛀空,父亲一生的清名与财富,可不就是“典籍尽失”么!
写到这里,黛玉停下笔,另取一张素笺,在上面写了一小诗。
“金玉满堂非吾愿,只盼青史留父名。若使奸邪污清誉,九泉之下意难平。”
她要让李德全明白,她图的不是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