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穿越成6岁小孩 > 第26章 积肥难题(第1页)

第26章 积肥难题(第1页)

扫盲班下课的兴奋感一直持续到家里。伊拉顾不上烤火取暖,就着昏黄的煤油灯,立刻翻出了她那宝贝似的旧报纸堆和李大夫那里借来的几本农业科普小册子。

她需要找一个切入点,一个既能体现技术含量、又符合当前农村实际条件、还能产生较大影响的选题。

她的目光在那些泛黄的纸页上快搜寻。《红旗日报》的政策性太强,《农村科技推广》小报更偏向于“读者土法”,似乎都差了点意思。忽然,一份《农业科技报》的残页吸引了她的注意。这份报纸显然更专业一些,上面有关于土壤肥力、种子优选、合理密植等稍微深入点的讨论,甚至还有一则简短的“征稿启事”,欢迎基层农技员和有经验的社员投稿交流。

就是它了!伊拉瞬间确定了目标。《农业科技报》的层次更高,一旦被采纳,影响力和稿费(以及积分)肯定也更多!

但写什么呢?第一次投稿的成功带有一定的运气成分,这次必须更有说服力。

她回想起秋收前,队里组织壮劳力往地里运肥的场景。家家户户厕所旁的粪坑被起底,臭气熏天,劳力们用扁担挑着沉甸甸的粪桶,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地里送,辛苦异常,但肥效似乎并不理想。伊爱国就抱怨过,说辛辛苦苦挑了几十担粪,撒到地里好像也没见庄稼特别旺。

“肥力”……“积肥”……

伊拉的思维飞运转起来。她前世在工厂打工,虽然没种过地,但信息爆炸时代耳濡目染,也知道一些现代农业的基本概念,比如化肥、有机肥、氮磷钾比例什么的。但这些前的东西绝对不能写。

她需要的是符合当下条件的技术改良。

系统,调取所有关于“堆肥”、“有机肥酵”、“提高肥效”的知识,筛选出符合当前时代技术水平和物资条件的简易方法。】她在脑海里下令。

【指令确认。数据库检索中……筛选完毕。符合条件的技术资料如下:高温堆肥法(简易版)、厌氧沤肥法改良、添加促腐物质(如草木灰、石灰、特定植物)提升酵效率、肥坑防渗漏保氮技巧……】

大量信息涌入脑海,都是关于如何通过简单的步骤改良传统的积肥方式,从而提高肥效、减少养分流失、甚至减轻臭气和害虫的方法。

有了!伊拉眼睛一亮。

当前生产队的积肥方式太过粗放,基本就是挖个坑把粪尿、秸秆、杂草往里一倒,任其自然腐熟,过程缓慢,肥效低,还容易滋生蚊蝇,氮素挥流失严重。

她完全可以写一篇关于如何建造简易高温堆肥池,以及如何通过添加草木灰、石灰等常见物质促进酵、保氮除臭的文章!

这个选题,既贴近生产实际,又有一定的技术提升空间,而且所需材料都是农村易得的,完全具备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

说干就干!伊拉立刻铺开新的写字本,拿起铅笔。

但刚写了标题“关于改良传统积肥方法,提高粪肥效能的几点建议”,她就卡住了。

难点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如何表述。

她不能写得过于理论化,什么“微生物酵”、“碳氮比”、“氮素挥”,这些术语会吓跑编辑,也完全不符合她“自学成才的农村娃”的人设。

她必须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甚至带着点土气,把这件事说清楚。要把系统里那些科学原理,转化成“老农都能听懂”的大白话,还得听起来像是她自己“琢磨”出来的土办法。

这比写一篇学术论文难多了!

她咬着铅笔头,小眉头拧成了疙瘩。

王秀娟端着一碗热水进来,看到女儿对着一本空白本子愁,不由问道:“拉拉,咋了?不是要写文章吗?没想好写啥?”

伊拉抬起头,叹了口气:“娘,写东西好难。怎么才能让别人看懂,还能相信呢?”

王秀娟乐了:“这有啥难的?你咋想的就咋写呗!就像你平时跟娘说话那样。你看你上次写的红薯窖那个,不就挺好懂的?”

咋想的就咋写?用大白话?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