搁下东西,谭遐龄一句话也没敢多说,忙不叠又走了。
陈良玉透过牢室喊:“谭尚书,这有个人快咳死了,叫个大夫来瞧瞧。”
谭遐龄顿足,极为作难,“非本官不愿,皇上下令,不准给赵兴礼医病。本官不敢抗旨啊。”
谢渊没杀赵兴礼,是不愿惹怒御史台。看如今这意思,应当是要任他自生自灭了。
陈良玉缄默一瞬。
今日天色依旧阴沉,微弱的光线从高处那扇狭小的窗户缝隙中透进来,在地上形成狭长的光斑。陈良玉燃了一支蜡烛,牢室才亮堂些。
往砚台上泼了冷茶,磨了墨,便在邸报一笔一划写下批注。
赵兴礼罕见地主动找陈良玉搭话,“阶下囚了,还要办公务啊?”
“本将勤劳。”
赵兴礼呵呵一笑,又揣着手缩回角落里。那处能避些风。
蜡烛燃到一半,陈良玉才批注完西岭来的那份邸报。
“赵御史。”
“不是御史了,将死之人。”
陈良玉道:“我保你出去,继续做你铁面无私的佥都御史,来日你替我办件事,怎样?”
赵兴礼将手揣得更紧,“你自己都身在死牢了。”
窗子又进了风,烛上的火苗扑闪,险些灭了。t
风中裹挟了人声,听着是牢头在训斥手下的狱卒,“小子,我在刑部大牢混迹几十年了,今儿教你一个道理,光秃秃打半死进来的,以前哪怕是再大的官,在这儿不死出去也沦为草芥,随便怎麽作践;只剥了衣裳,人好好的,那就要客气着点,保不齐出去还是爷;滋要是官袍没剥,也没升堂问案定下什麽罪名的,我给你提个醒,住个把月就出去了,好好伺候着别出岔子。”
“那间不是死牢吗?”
“能从死牢出去的,这辈子能遇上几个,没真本事能出得去?好好琢磨着。”
“头,那您怎麽没遇上从死牢出去的贵人,把您从牢里调出去,飞黄腾达。”
“你脑袋瓜子跟腚长反了?还是听戏文听得你脑子烧了?干咱们这行的,不得罪不该得罪的人就算飞黄腾达了。贵人不记咱们的好,但会记着咱们的恶,当下不计较,回头想起来了,捏死你比捏死蝼蚁还容易。”
陈良玉朝天窗喊了一句:“二位密谋可否小点声,本将不聋。”
赵兴礼也擡头,喊道:“我也不聋。”
“赵铁面在这天牢里也学会开玩笑了?”
“呵,苦中作乐。”
陈良玉旧话重提,“方才本将说的,赵御史可应承?”
赵兴礼默了默,“赵某苦读入仕,受恩师教诲,肃清纲纪,为国为民。赵某自认为做官一场对得起家国丶朝廷和百姓,若要赵某摧眉折腰,为权贵办脏事,不如咳死了干净。”
陈良玉将邸报折了一折,从木栅缝里递到赵兴礼那边。
赵兴礼犹豫一下,接了过去。
“西岭一带有叛军谋反,江献堂遣数名御史前往查证,至今无一人回来。自你入狱这麽短的时日,江中丞鬓发已全白了。”
赵兴礼听到江献堂的近况,情绪才明显被激起来,“恩师如何了?什麽叫,至今无一人回来?”
“赵御史以往查案,哪一次不是以身犯险?其他御史自然也一样,何况是深入叛军腹地,那当真是九死一生。”
赵兴礼眸光闪了闪,颓废地瘫坐下去。
紧接着,猛地弯下腰剧烈咳嗽,咳得面红耳赤,胸腔都跟着发颤。
陈良玉道:“本将保你出狱,为私,也为公。赵御史身陷囹圄,在这暗无天日的大牢里等死,还何谈为国为民?”
咳停後,赵兴礼双手扒着木栅斟酌片刻,缓缓开口问道:“你要赵某帮你办什麽事?”
“还没想好。”
陈良玉道:“但本将许你此事不叛国,不祸民,不殃君。”
作者有话说:[1]三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三舍就是九十里,文中指大约一百里才有一间药铺。
古代医疗匮乏,找大夫抓药要跑很远的路,药价很贵,穷人为了治病会买熬过的药渣,有时候药渣也没钱买。
谢谢看到这里的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