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重生之我是医生 > 第88章 风波(第2页)

第88章 风波(第2页)

而现代化学,却像一把冰冷而精准的手术刀,开始为她剖开这层玄学的迷雾,揭示其下隐藏的物质本质。

当老师在讲台上讲解酸碱中和反应时,沈懿脑中浮现的,是用醋就是乙酸来处理某些碱性矿物毒药,或用石灰水氢氧化钙来化解某些酸腐之毒的例子。原来,那所谓的“克制”、“化解”,其底层逻辑,竟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这般简洁的离子反应。古人虽不知离子为何物,却在亿万次实践中,摸清了这种相互作用的规律。

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她更是心神剧震。关于“煅烧”、“淬炼”、“伏火”的炮制手法,其核心,不正是电子的得失与转移吗?

譬如“朱砂伏火术”,就是将将朱砂硫化汞与炭末混合密闭加热,得到水银。这分明是一个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碳夺取了硫化汞中的硫,自身被氧化,而汞被还原出来。

古人用“伏火”这个充满道术色彩的词来描述,实则是在控制反应条件,避免汞被过度氧化或挥。

又譬如“炼丹术”中常见的“金液还丹”,涉及金属的溶解与再析出,其本质是络合反应与沉淀反应的结合。那些玄之又玄的“点化”、“转制”,在化学方程式的诠释下,露出了物质变化的冰冷真相。

那些需要“九蒸九晒”、“七七四十九日浸泡”的复杂炮制过程,在她看来,也不再仅仅是时间的堆砌和仪式的神秘,而是反应率、催化剂、温度、浓度、ph值等综合因素影响下的必然要求,古人通过无数次失败,找到了那个能最大程度激药效或降低毒性的“最佳反应条件”。

她开始尝试用化学的眼光,重新审视她的那些瓶瓶罐罐。

那瓶“赤焰粉”,主料是雄黄,即四硫化四砷,古人认为其性大热,可驱寒毒,但毒性猛烈。

她现在知道,雄黄加热后会氧化生成剧毒的三氧化二砷也就是砒霜和二氧化硫。

所谓“驱寒毒”,或许部分源于其分解释放的二氧化硫的杀菌作用?而其毒性,则源于砷化物对体内巯基酶的不可逆抑制。

那么,能否通过控制煅烧温度和时间,或加入某种络合剂,既能保留其杀菌特性,又能大幅降低砷的毒性?

那瓶“碧凝露”,是用七种不同地域采集的露水,混合特定花蜜炼制而成,用于调和药性,促进吸收。

古人认为不同时辰、不同地方的露水带有不同的“天地精华”。

她现在思考,这是否与不同环境露水中溶解的微量元素、ph值、甚至微生物群落的差异有关?那些花蜜,除了提供糖分,是否其含有的有机酸、酶类也在挥着缓冲或催化作用?

她甚至大胆地开始尝试“现代化”改良古方。

她记得“麻沸散”的残方,能令人陷入昏睡无知觉之境,华佗曾用之进行外科手术。但原方早已失传,残留的只言片语提到“曼陀罗花、草乌头、当归、川芎等”。

她知道,曼陀罗花含东莨菪碱、莨菪碱,草乌头含乌头碱,都是作用强烈的生物碱,能阻断神经传导,但治疗窗口极窄,极易中毒。

在古代,配制麻沸散全凭经验,剂量稍有偏差便可能致命。

而现代化学,却能提供萃取、分离、纯化、定量的手段。

她通过韩家的关系,悄悄弄来一些基础的实验设备,借口是“课外兴趣研究”。在公寓那间被她临时改造为微型实验室的房间里,她开始了危险的尝试。

她先用有机溶剂萃取法,从曼陀罗花和草乌头中分别提纯出主要的生物碱成分。然后,她尝试用薄层色谱法粗略鉴定纯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接着,是最关键的一步——定量。

没有精密的分析仪器,她另辟蹊径。

她用一种古老而残忍的测毒方法——“毒鱼法”。将不同剂量的毒物投入有鱼的清水中,观察鱼死亡的时间和数量来估算毒性强弱。

她自然不会用活体测毒,但她借鉴了思路。

她利用生物碱遇某些显色剂,如碘化铋钾,会产生特定颜色沉淀的原理,自己配制了粗略的标准比色系列。通过肉眼比对沉淀颜色的深浅和度,来半定量地估算提取物中生物碱的大致浓度。

这种方法粗糙、不精确,甚至危险,但对她而言,已是跨越时代的进步!它使得“少许”、“适量”这类模糊的古语,第一次有了相对可靠的量化参考。

在此基础上,她参考古方记载的药材比例,结合自己对各成分药理毒理的理解,既有古代的“性味归经”,也有现代的“作用机制”,极其谨慎地计算着混合比例。

配制过程中,她严格控制温度,避免高温导致生物碱分解,ph值影响生物碱的溶解度和稳定性,甚至光照,某些成分可能光解。这些都是古代药师无法精确控制的变量。

最终,她得到了一小瓶淡黄色、澄清的液体。

她没有立刻在自己身上试验,而是先取极微量,通过观察其对实验室小白鼠的呼吸、心率、反射活动的影响,来评估其效果和安全性。

一次次调整,一次次观察记录。笔记本上,左边是她用朱砂笔写的古方思考和阴阳五行分析,右边则是用钢笔写的化学方程式、浓度计算、ph记录、实验现象描述。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体系,在她笔下艰难而又奇异地融合着。

数周后,她终于得到了一种相对稳定的配方。其麻醉效果远单一药材,而毒性似乎通过成分间的相互拮抗和协同得到了有效控制,或许正是古人所说的“君臣佐使,相畏相杀”的化学体现。

虽然这离真正安全可靠的麻醉剂还相差甚远,但其意义对沈懿而言,是革命性的。

她站在公寓的窗前,手中握着那瓶自制的、融合了古老智慧与现代化学思维的“新麻沸散”,望着省城璀璨的夜景,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感悟。

化学,于她而言,绝非一门独立的学科。

它是解码万毒纲目的密钥,是将古老经验主义玄学提升至精准可控科学的阶梯,是贯通她所学一切的桥梁。

它让她理解,为何“硫黄畏朴硝”——因为硫与硝酸钾混合易爆。它让她明白,为何“水银忌砒霜”——因为汞与砷易形成毒性更大的汞齐或化合物。它让她洞察,为何某些药材需“酒浸”——因为酒精能更好地溶解出脂溶性有效成分……

现代化学的精准语言,与她古医道毒理的宏观感知,并非对立,而是描述同一真理的不同维度,是微观粒子与宏观效应的统一。如同一条河流,古人描绘的是河流的走向、气势、滋养万物的特性,而化学分析的则是构成河水的氢氧分子、溶解其中的矿物质、泥沙的颗粒大小。两者结合,方能真正掌控这条河流。

她的制药之道,正在经历一场无声的升华。从依赖模糊经验和玄妙感知,开始走向有理论支撑、可量化、可重复、可优化的新层次。

这让她对未来之路,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和更强大的自信。

或许有一天,她不仅能复原失传的古方,更能以现代科学语言阐释其原理,甚至创制出融合古今之长、远时代的新方。

而这瓶小小的“新麻沸散”,便是这条漫长征程上,第一个由她亲手点亮的路标。

省城仿佛也成了她验证所学、施展抱负的巨大实验场。

喜欢重生之我是神医请大家收藏:dududu重生之我是神医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