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官上任第三天,宁婉(贾张氏)把处里几个年轻人叫到办公室。
小陈,小李,她指着墙上的全市地图,你们俩这几天把各区县的轻工厂都跑一遍。别听汇报,要看车间,要跟老师傅聊天。
两个年轻人面面相觑:处长,看哪些厂子?
从最困难的看起。宁婉(贾张氏)拿出笔记本,我先点了三家:平谷的笤帚厂,密云的草编社,延庆的土布作坊。
这些厂子要是能搞出出口产品,其他厂就更没问题了。
一周后,两个年轻人带着调查结果回来了。小陈汇报:处长,平谷笤帚厂都快停工了,工人三个月没工资。
笤帚质量怎么样?
做工挺细,就是样式太老。
宁婉(贾张氏)想了想:明天我去看看。
到了笤帚厂,老厂长带着她参观车间。工人们无精打采地扎着笤帚,见她来了都躲着走。
老厂长,宁婉(贾张氏)拿起一把笤帚仔细看,这手艺不错啊。就是样式太单一。
还能有啥样式?笤帚不都这样
我给你们找个样板。宁婉(贾张氏)从包里掏出本外国杂志,看看人家这清洁工具,带轮子的,可折叠的
老厂长眼睛亮了:这这我们能做?
怎么不能?宁婉(贾张氏)转向工人们,咱们的手艺不比外国人差,差的是想法!
回到市里,她立即联系外贸公司:老陈,帮忙找几个清洁工具的出口样品,要新颖的。
接着又去密云的草编社。社里都是农村妇女,编的草帽草篮堆了半仓库。
大姐,宁婉(贾张氏)拿起一个草篮,这手艺真不错。就是颜色太素。
草编不都是这个色?
可以染颜色啊。她让社员拿来染料,现场教她们编彩色图案,外国人就喜欢鲜艳的。
最后到延庆土布作坊。老织工给她看新织的土布:处长,这布结实,就是太厚,城里人不爱穿。
城里人不爱穿,外国人可能就喜欢。宁婉(贾张氏)摸着布料,关键是得会讲故事。这是手工织的,纯天然,这就是卖点!
三周后,处里召开第一次全市轻工出口会。各区县的厂长、社长都来了。宁婉(贾张氏)开门见山:
今天不念稿子,就看样品。
她让三个厂的负责人展示新产品:平谷的折叠扫把,密云的彩色草篮,延庆的土布围巾。
会场顿时热闹起来。
老张,你们这扫把真精巧!
李社长,这草篮颜色真鲜亮!
宁婉(贾张氏)等大家议论够了,才开口:东西是好东西,关键是得让人知道。下个月广交会,咱们组团去,把这些都带上!
会后,王局长来找她:老贾,你这三把火烧得可以啊。听说那三个厂子现在都动起来了?
不动不行啊。宁婉(贾张氏)翻着生产报表,工人要吃饭,厂子要生存。光等着上级拨款不行,得自己找出路。
要想让这些厂子活起来,光给订单不够,得教他们自己找市场。
周末回四合院,三大爷阎埠贵在门口拦住她:贾处长,听说您最近在抓出口?我们学校校办工厂做了些教具,能不能
拿样品来看看。宁婉(贾张氏)爽快答应,只要质量好,我帮你们找销路。
晚上,贾东旭笑着说:妈,您现在可是全市轻工行业的大家长了。
什么大家长,宁婉(贾张氏)整理着材料,就是给大伙搭个桥。厂子活了,工人有饭吃,比什么都强。
夜深了,她还在看各厂报来的新产品图样。窗外月色正好,照在摊开的设计图上。
转眼到了广交会前夕。宁婉(贾张氏)把参加展会的二十多家企业负责人召集起来开准备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