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年代文(17)
第二天,贺明隽陪廖春花一起送贺灵玉去上学。
除了廖春花掏钱时有些不舍,和老师讨价还价,问她家大丫这学期报名晚丶前段时间没来,能不能少交点钱之外,其馀各环节都很顺利。
现在农村的学校都比较缺学生,插班生想入学也没什麽麻烦的手续。
老师很无奈地告诉廖春花,学费都是县里的教育部门规定的,不能少,最後老师代表个人送了贺灵玉两支铅笔,还把廖春花夸了一通——
“像你这麽开明丶愿意送孙女来上学的奶奶可不多,你家孩子的大名也好听。”
这时廖春花的反应就看不出半分不乐意,她骄傲道:“那是,我家里也有读书人。”
接着她又收了有点得意的表情,诚恳地对老师说:“我们供个学生不容易,她这学期又比别的学生晚了这麽些天来报道,老师你可要费点心,好好督促我家孩子上进。”
得到老师的保证後,廖春花才叮嘱贺灵玉:“大丫你在学校要认真听讲,以後就和村里其他人一起上下学。好了,赶紧去上课吧,别耽误了。”
贺明隽在旁边提醒:“在外面,要叫她的大名。”
“我就喊小名咋了?”廖春花凶了一句。
等老师带着贺灵玉往教室走,他们也转身准备离开时,廖春花又嘀咕道:“我这不是习惯了吗?还有你,取的啥名字?念起来太拗口了。”
贺明隽:“……”
刚才不是还夸呢吗?
但最终他还是没有反驳。
贺灵玉就读的小学,位于下石桥村和另一个名叫“小刘庄”的村子之间,距离他们上石桥村,抄近路的话,也就二十来分钟的路程。
这个近路,指的就是经过下石桥村。
不管是来还是回,贺明隽和廖春花都没有刻意绕路。
贺明隽没有那种躲着谁丶避免偶遇会尴尬的觉悟。
而廖春花呢,也不会因自己的反悔心虚。
他们去学校时,就在下石桥村遇到过熟人。只是那时廖春花怕耽误时间,就说急着送大孙女去上学,没有多聊。
但返程时就不一样了。
廖春花和小刘庄的人都能聊几句。
贺明隽觉得,二十分钟的路程需要走上两小时的场景又要重演了。
他找借口,想要先走一步,被廖春花给驳回了。
廖春花:“你去捡柴?狗去山脚下溜达一圈都能叼根草回来,你……哼!过来,我还有话要问你。”
张望一圈,确认附近没人,她稍微压低了声音问:“你昨天去下石桥村,真的只是去找混子要钱的?没再遇见别的什麽人?”
贺明隽:“没有?”
廖春花不死心地又问一句:“也没听到什麽闲话?”
贺明隽:“也没有。”
他本来就是去要钱的,拿了钱就走,哪有那麽多闲话可以听丶可以聊呢?
廖春花撇嘴,嫌弃道:“你长那一对耳朵是摆设啊?”
她又说:“听说杨老大的闺女闹着要分家了,我估计啊,他们家还有得闹。还好咱们没和他们结亲,你以後离她们姐妹俩远点。”
贺明隽点头应下。
廖春花庆幸完,又有些感叹:“也不知她们母女俩要怎麽活,真要分家,她们能分到地吗?”
她口中的“杨老大”就是杨一一的父亲。
杨父早逝,杨一一还有母亲就跟着二叔一家丶祖父祖母生活。
按照剧情的描述,她们母女俩的处境和寄人篱下无异。
像廖春花等消息比较灵通又还算眼明心亮的人,都对那对母女有些同情。
但现在杨一一的身体里装的是後世穿来的灵魂,肯定会抓住这个时代的机遇,让自己过上好日子的。
廖春花的担忧完全是多馀的。
果不其然,他们快走到下石桥村时,就看到一个比较爱凑热闹的妇女同志着急忙慌地往回跑。
廖春花喊住对方问:“咋了?出啥事了?”
那人脚步不停地回道:“杨家在闹分家,听说要打起来了。”
廖春花一听,眼睛就亮了,连脚步都不自觉加快。
贺明隽劝她:“我们家不方便去凑热闹,万一有什麽牵扯呢?再说,如果他们杨家人当衆让你宽限还债的时间……”
“那不行!”一提到钱,廖春花就放弃了亲眼见证的想法。
“走,咱们绕路。”
廖春花的脚步不再悠闲,而是透着急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