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太子妃他只想搞钱by小仙儿 > 第71章 蜀道之难五 臣可为而君不可为(第1页)

第71章 蜀道之难五 臣可为而君不可为(第1页)

第71章蜀道之难(五)“臣可为,而君不可为……

文华殿议事方毕,一衆大臣相继退出去。上首的太子仍坐在原位,待殿中安静下来,才侧首低声吩咐内监几句,那内监立即领命而去。

晏朝摁一摁太阳xue,起身向外走。梁禄在此时突然请示:“殿下,少詹事沈大人想见您。”

“急麽?不急的话明天罢。”晏朝正踏上月台,一眼望见文华门。

梁禄回:“听沈少詹的语气,仿佛仍是为了沈巡抚。”晏朝只丢出一句:“沈岳的事,有司衙门且查不清呢,他该避嫌。”

晏朝正待迈下台阶,身後忽然冒出来一声“六叔留步”,她回头即见殿侧右门里冲出来个身穿苍青圆领袍的少年。

不过十岁的年纪,稚气未脱,却在离她几步开外定住脚,喘口气,低头拱手一拜,正经唤了句:“太子殿下。”

晏朝先不问他原由,只把眼往後殿一睄:“下学了?”

晏斐脸一红,摇头说没有:“但先生允我歇一刻钟。”生怕晏朝要走,连忙道:“六叔,侄儿有件事求您。”

“你说。”

“听说四叔今日面圣,是因为李娘娘病重,想把她接到信王府安养。但皇祖父没准,只肯叫医女和太医去瞧。可好些人都说李娘娘已经病得不成了……六叔,您能不能向皇祖父求个情,就当是成全了四叔的孝心?”

他偷偷仰头觑着晏朝的脸色,复又迅速低下头。两宫之争他从小就知道,但因年纪小,也没被牵扯进去。现在却为了信王贸然来求东宫,心下不免忐忑。

半晌不见晏朝说话,晏斐于是鼓起勇气再劝:“六叔,这件事,满宫里只有您最有资格和皇祖父提。成全李娘娘和四叔的母子之情,也是成全您和四叔的兄弟之情丶成全太子殿下的贤名,也损害不了您的什麽利益,惠而不费的事情,不是吗?”

晏朝听他说得头头是道,轻笑一声:“惠而不费?你凭什麽觉得我能劝得动陛下?”

晏朝纠正他:“是藩王可奉母妃之国。”

晏斐听到这儿,再说不出来一个字,慌得双腿一软就跪下了。

“做什麽动不动就跪?起来好好说话,”晏朝使眼色,示意梁禄去扶他起身,话却没半分松口的意思,“斐儿,你的用心我明白。但这件事,与我和信王之间的关系无关,与什麽所谓的贤名也无关。李氏本就因罪被废,除非有陛下的恩典,否则无人敢擅自放她。何况陛下已有旨意,其馀人就更不能置喙。”

瞧见晏斐分明失落的神色,她缓下语气:“我会请宁妃娘娘多关照她。你回去吧,做好你的课业要紧。”

说罢,也不再管晏斐如何欲言又止,径自转身离去。出门上了轿,馀光瞥见殿前月台上已空无一人,晏朝眉心微不可闻地一动:这孩子果t然渐渐长大了。

回到东宫先进了书房,御史黄益紧随其後。晏朝挥手屏退宫人,又示意黄益免礼落座,张口即是开门见山:“这次诏令甚急,你明日就要啓程去川南。但本宫这里,另外还有件事需委托你去查。”

她知道甘露茶一事与川南雅州程氏脱不开干系,但并不清楚会不会与此次叛乱有关。川南距京师千里之遥,只有实地查访才能查清楚。而御史黄益之前因治河有功被赏,後由太子亲自举荐,晏朝了解过他的事迹,品行才干也都信得过,所以这次才肯放心交待给他。

把大致情况对黄益一说,他惊恐得直瞪眼。晏朝将他的神色尽收眼底,郑重道:“说给你听,不仅是要你去查,还是要你多加小心。在外人眼里,你已经是东宫的人,保不齐程氏心存戒备,抱着以防万一的心态对你下手。这次南下也会有锦衣卫一同随行,大体可护你们安全,但总之你要多个心思,谨慎行事。”

黄益肃声回“是”。

“倘若查出来程氏与两桩案子都有关联,取证必要时,可与任侍郎互通商量。其中分寸,你把握就好。”

“臣明白。”

後头就没什麽要紧的话了,无非是表述忠心。待黄益告退,晏朝才松了精神,身子往後一靠,仰首长舒一口气,疲惫得很。

“不必,只是累了有些乏,”她打了个哈欠,伸一伸腿脚,慢慢说,“昨儿个冯太医才诊过脉,兴许是还没调养好,不碍事。不过,这些天我跟前的茶都换了,石喜那边有动静麽?”

“回殿下,近些日子那批毒茶的宫外供货不太稳定,往您这里奉茶时有时无,所以石喜也就有些疏忽,并未发觉什麽。那晚之後,石喜如惊弓之鸟,所有暗中行动和联络都停了,他自己也不敢再出东宫。”

晏朝“哦”了声。

“他要是这会儿还想着为他主子办事,就不会吓得连门都不敢出了。石喜不敢主动向本宫认罪,又害怕信王杀他灭口,眼下躲在东宫寻求庇护是最好的法子。不过的确需要防范,除了找人盯着,你再私下知会典膳局丞,少让他插手具体事务。”

一场大雨倾盆而下,却浇不灭紧随其後的烈日炎炎,倒将天地间折腾成了濡热窒闷的蒸笼。天气热,人心也难免烦躁悒郁。

宁妃就在这场雨後生了病。晏朝前去探望时,徐疏萤已经自发在永宁宫侍疾。太医说风寒来得太急,病来如山倒,需得仔细调养。

晏朝不便入内室,但到底放心不下,反复叮嘱太医与医女好生照顾。

宁妃这会儿正发热,昏昏沉沉躺在床上,听见外面有动静,也知道是太子来了。呼吸一急促,忍不住突然剧烈咳嗽一声,缓过劲儿却低声说:“太医既然进宫了,烦请顺道去乾西瞧一瞧庶人李氏,她也病得厉害……”

话音实在太低,只有近前的疏萤勉强听清,于是起身出来又将话转述一遍。太医有些发怔,转头征求太子的意见。见太子点头,才躬身朝里头道了句遵命。

李氏的身体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即便华佗在世也回天乏术,再调理也不过茍延残喘而已。

晏朝对李氏没有太多感情,但也没必要去落井下石。而信王自向皇帝求情无果後,与信王妃三天两头入宫照看。这件事没回禀宁妃,宁妃听说後也没说什麽。

信王一脉,最扎眼的还是外戚李氏,李时槐是阁臣,门生衆多,也有拥护信王的底气。

川南雅州隔几天就有奏报送进京城。称天全招讨使于处沣与县民发生矛盾,知县处理不当,以至于处沣率部下同当地山匪勾结,甚至伤及无辜百姓。而附近的雅州千户与黎州安抚司所却因内乱,消极应敌,甚至助纣为虐。

诸番矛盾积存日久,此次骤然爆发後声势不大,但影响极其恶劣,连西部的朵甘也有些蠢蠢欲动。

新任四川总兵官临危受命,虽及时率军征讨叛贼,但因险恶的地形与被煽惑的土民等复杂情况顾虑重重,竟与贼军僵持多日,直到朝廷明文催促才下令进攻,延误了好些时机。

好在很快初战告捷。招讨使于处沣重伤,贼军元气大伤,接下来的彻底清剿已是势如破竹,旦夕之间而已。对此结果衆人毫不意外,他们关注的,是两位钦差对此次叛乱的安抚与善後处置。

沈岳等一干罪臣正在押解入京的路上,他们的罪状已被罗列上奏。与此同时,朝中官员也闻风而动,一时间弹劾的奏章如雪花般涌进内阁。

晏朝注意到,包括沈氏父子在内的沈家一族都未能幸免。树倒猢狲散,沈岳的亲信也都为了明哲保身而揭露检举。

无需意外,这多正常。但她想起有人弹劾沈微“谄奉东宫,面谀讨欢”,不免还是皱眉。

周少蕴直言不讳:“殿下不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