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槐底村有钱吗 > 第19章 织锦成图(第1页)

第19章 织锦成图(第1页)

开春的第一缕阳光爬上延川县轧棉坊的木梁时,苏砚秋正看着工匠们调试新造的织布机。这机器是他根据《农桑大典》里的图样改良的,脚踏板连着综片,手一拉,纬线便穿得又快又匀,比旧式织布机效率高了三倍。

“苏大人,这机子真能织出花布?”二丫捧着团染好的棉纱,靛蓝色的线团在她手里转着圈。她身后的几个姑娘也凑过来,手里的棉纱染着红、黄、绿各色,都是用山里的草木染的,颜色虽不鲜亮,却透着自然的温润。

“试试便知。”苏砚秋笑着踩下踏板,织布机“咔嗒”轻响,经线上下分开,二丫趁机将靛蓝棉纱穿过去,再一拉,一道蓝线便嵌在了白布上。姑娘们看得眼热,争先恐后地试起来,不一会儿,布面上便出现了歪歪扭扭的花纹——有像稻穗的,有像棉桃的,还有像蝴蝶的。

“这叫‘农桑纹’!”二丫拍手笑道,“以后咱织的布,都带着地里长出来的样子。”

消息传到县里,县令亲自带着布商来看。布商摸着布面上的花纹,又捻了捻棉纱,连声赞叹:“这布厚实,花色又新奇,准能卖个好价钱!我先订一百匹,往西安府!”

订单像雪片似的飞来,轧棉坊旁边很快又盖起了染坊和织坊,连邻县的姑娘都跑来学手艺。苏砚秋看着原本冷清的山坳变得热闹起来,心里盘算着更大的计划——他要让陕北的棉布不只保暖,还要能赚钱,让农户们种棉、织布,就能过上好日子。

这天,他正在查看染坊的染料,忽然见驿卒骑着快马奔来,手里举着封信:“苏大人,京城急件!”

拆开一看,是徐阶的亲笔信,说江南织造局的官员听闻陕北棉布质优价廉,竟上奏弹劾,说“民间织布坏了规矩,应归官办”。信末,徐阶写道:“陛下虽未准奏,却也犹豫,望苏兄早做准备。”

苏砚秋捏着信纸,眉头紧锁。他知道,这些官员是怕民间织布冲击了他们的利益,才想出“官办”的法子。可一旦归了官办,农户们哪还能有如今的自由与收益?

“得让陛下亲眼看看,这棉布背后的日子。”他当机立断,让人挑选了几匹最好的“农桑纹”棉布,又备了本账册,里面记着农户们种棉、织布的收入,还有孩子们穿上新棉衣的笑脸画——那是二丫闲时画的。

赶回京城时,正值早朝。朝堂上,果然有御史弹劾:“陕北民间织布无序,偷税漏税,应设‘织锦局’统管,才合规矩。”

苏砚秋出列奏道:“陛下,臣有物证,可证民间织布并非无序,而是百姓生计所系。”他呈上棉布和账册,“此布为陕北农户所织,每匹布可赚三百文,够一家三日开销;这本账册,记着延川县半年织出棉布两千匹,缴银五十两,比往年税银还多三成。”

他翻开账册里的画页,指着孩子们的笑脸:“陛下请看,这些孩子去年还穿着单衣过冬,今年靠织布赚了钱,才有了新棉衣。若设‘织锦局’,官价压价,层层盘剥,百姓无利可图,谁还肯种棉织布?到头来,不仅税银减少,百姓又要回到挨冻的日子。”

皇帝看着那些鲜活的笑脸,又摸了摸厚实的棉布,沉默半晌,忽然道:“民间织布,利国利民,何错之有?那些说要官办的,不过是想从中渔利!”他看向苏砚秋,“你做得对,就该让百姓靠自己的手艺过上好日子。”

当即下旨:“陕北棉布可自由买卖,官府不得盘剥;着苏砚秋主持,在北方诸省推广织布技艺,设‘棉业坊’,教百姓染织,所得利润归百姓所有。”

退朝后,徐阶握着苏砚秋的手笑道:“你这账册和画,比千言万语都管用。陛下看的不是规矩,是民心。”

苏砚秋回到陕北时,农户们正在田里补种棉苗。听说皇帝下了旨,都欢呼起来。二丫带着姑娘们织出了新的花纹,在“农桑纹”里加了条路,从陕北一直通到江南,她说:“这叫‘锦绣路’,让咱的布能走到天下。”

轧棉坊的机器转得更欢了,染坊的草木香飘得更远了,织坊的姑娘们唱起了新编的歌谣:“种棉忙,织布忙,织出棉布盖新房;暖身子,饱肚子,日子越过越亮堂。”

苏砚秋站在山梁上,看着漫山的棉田连着成片的作坊,像一幅铺展开的织锦。阳光洒在白花花的棉桃上,也洒在农户们黝黑的笑脸上,他忽然明白,所谓治理,从来不是把百姓框进规矩里,而是给他们一把种子,一架织机,让他们能用自己的双手,织出属于自己的好日子。

这织锦般的图景里,有棉絮的暖,有染坊的香,有织布机的响,更有无数人对生活的热望。而他要做的,不过是守护好这图景,让它能一直铺展下去,直到天下的每个角落,都有这样的暖,这样的香,这样的希望。

喜欢槐下田舍请大家收藏:dududu槐下田舍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