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槐底村有钱吗 > 第35章 窑火照新村(第1页)

第35章 窑火照新村(第1页)

惊蛰刚过,陕北的黄土高坡还透着寒意,延川县的山坳里却已燃起熊熊篝火。苏砚秋蹲在新砌的砖窑前,看着工匠们将混合了石灰、黏土、铁矿粉的“水泥”浆抹在砖缝里,笑着对身旁的老农说:“李大爷,用这法子盖窑洞,雨天再也不怕塌了。”

李大爷用粗糙的手摸了摸刚砌好的墙,硬得像石头,不禁咋舌:“这‘水泥’真神了!比咱老法子用的黄泥结实十倍。”他祖祖辈辈住窑洞,每年雨季都要担心屋顶渗水、墙体开裂,去年一场暴雨,村里有三户人家的窑洞塌了,至今还住着临时搭的草棚。

这“水泥”是苏砚秋根据前世记忆改良的配方。去年巡查陕北时,见百姓仍住着破旧窑洞,便想着用更坚固的材料改造——黄土高原多黏土、石灰石,就地取材烧制水泥、砖块,既省钱又耐用,正好适合建窑洞。

“不仅结实,还暖和。”苏砚秋指着窑顶的拱形设计,“咱把窑洞挖得更深些,墙壁用水泥砖垒,外面再抹一层水泥,冬天能挡风,夏天能隔热,比老窑洞舒服多了。”

说干就干。他从农桑部调来了懂烧制技术的工匠,在延川县设了“建材坊”,教百姓烧石灰、制水泥、打砖块。石灰窑里,石灰石在高温下烧成雪白的粉末;水泥坊中,黏土与铁矿粉按比例混合,加水搅拌后凝结如石;砖窑外,一排排青灰色的水泥砖码得整整齐齐,等着运往各村。

第一批试点窑洞选在受灾最严重的王家村。开工那天,百姓们扶老携幼来看热闹。当工匠们用水泥砖砌起拱形窑顶,再用水泥浆抹平缝隙,原本松散的黄土坡竟显出几分规整的模样。有年轻人忍不住跳进窑洞里,跺着脚喊:“真结实!比俺家老屋稳当多了!”

苏砚秋让人在窑洞里砌了火炕,烟筒用水泥管接通,既排烟又保暖;还在窑外挖了排水沟,用水泥抹底,防止雨水倒灌。李大爷的儿子第一个搬进新窑洞,摸着光滑的墙壁,激动得说不出话,只一个劲地给苏砚秋作揖:“苏大人,这窑能住一辈子!”

消息传开,周边村子都来求建水泥窑洞。苏砚秋索性在陕北设了十个“建材坊”,每个坊都配一名工匠指导,百姓们自带原料来学技术,很快便掌握了烧制水泥、砌筑窑洞的法子。有人还琢磨出新用法:用水泥砖铺院子,下雨天不泥泞;用水泥抹灶台,烧火不冒烟。

初夏时,一场暴雨袭击陕北。往年这时候,各村都要忙着修补漏雨的窑洞,今年却一片安稳。王家村的百姓站在雨中,看着新窑洞的屋顶滴水不漏,墙壁纹丝不动,纷纷感叹:“这水泥窑,真是救命的窑啊!”

苏砚秋冒雨巡查各村,见所有新窑洞都安然无恙,心里踏实了不少。他走进一户人家,见主妇正在用水泥砌的灶台上做饭,炊烟顺着水泥烟筒袅袅升起,窑洞里温暖干燥,与外面的风雨隔绝成两个世界。

“苏大人尝尝俺家的新麦馍。”主妇笑着递来刚出锅的馍馍,“新窑暖和,面得快,比以前香多了!”

苏砚秋接过馍馍,温热的触感从指尖传到心里。他忽然想起刚到陕北时,见百姓住在四处漏风的土窑里,冬天用茅草堵缝,夏天盼着暴雨别来,那时便想,若能让他们住上安稳的房子,比送多少粮食都管用。

如今,这愿望终于实现了。

陕北的成功很快传到其他地区。山西多山地,百姓学着用水泥砖建梯田,防止水土流失;江南多雨,用水泥铺设的路面和河堤再也不怕洪水浸泡;甚至连京城的城墙修缮,都改用了这种新水泥,坚固程度比从前提高了三成。

皇帝听说水泥窑洞让陕北百姓安稳度汛,特意让人送来一块“安宅利民”的匾额,还下旨将水泥烧制之法编入《农桑新法》,往全国州县。

这年秋收后,延川县举办了“新窑节”。各村百姓带着自家烧制的水泥砖、石灰粉来展示,还比赛谁家的窑洞建得最结实、最暖和。李大爷带着孙子,给大家演示如何用水泥修补裂缝,说得头头是道:“这水泥啊,得用细沙拌,水不能多也不能少,抹上去要抹平,跟给娃娃擦脸似的……”

苏砚秋站在人群里,看着百姓们围着新窑洞欢笑,听着孩子们在水泥铺就的场院里奔跑,忽然觉得,这窑火不仅烧出了水泥砖瓦,更烧出了百姓对安稳日子的期盼。那些青灰色的水泥砖,垒起的不只是窑洞,更是一个个踏实的家,一个个能遮风挡雨、孕育希望的港湾。

秦风走到他身边,指着远处正在扩建的建材坊:“大人,山西、甘肃都派人来学技术了,说是要在冬天前给边镇的士兵建一批水泥营房,比帐篷暖和多了。”

苏砚秋点头,目光望向黄土高坡上连绵的新窑洞,夕阳下,窑顶的烟囱冒出缕缕炊烟,与天边的晚霞连成一片,温暖而安宁。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会有更多的水泥窑、水泥屋出现在大明的土地上,让每个百姓都能住得安稳,睡得踏实。

而这窑火,会一直烧下去,照亮那些曾经破旧的村庄,照亮百姓们走向富足的路。

喜欢槐下田舍请大家收藏:dududu槐下田舍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