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槐底村老照片 > 第64章 灯火照民生步履察民情(第1页)

第64章 灯火照民生步履察民情(第1页)

镇北城的暮色带着麦秆的清香,苏砚秋脱下官袍,换上一身半旧的青布衫,只带了秦风一人,沿着主街的石板路慢慢走着。两侧的商铺已陆续关门,家家户户亮起昏黄的油灯,窗纸上映出忙碌的人影——有的在搓麻绳,有的在纳鞋底,还有的围着桌案吃饭,笑声顺着窗缝飘出来,混着晚风里的炊烟味,格外亲切。

“苏相,您这打扮,连李老汉怕是都认不出了。”秦风忍不住笑道。

苏砚秋摆摆手,示意他轻声:“要的就是这样。穿官袍去,百姓见了拘谨,说的都是客套话;换上这身,才能听些实在的。”

两人走到李老汉家的院外,见院门虚掩着,里面传来祖孙俩的对话。“爷爷,今天苏相的兵又帮咱家翻地了,那铁犁真快,比咱家的木犁省劲多了!”是小孙子的声音,带着雀跃。

李老汉的声音带着笑意:“那是军武学堂新造的‘曲辕犁’,苏相说,往后种地不用再弯腰了。等秋收了,咱送两袋新麦给士兵们,谢谢他们。”

苏砚秋站在门外,心里暖烘烘的。他没进去打扰,转身走向不远处的匈奴聚居区。巴特尔大叔家的蒙古包外,正架着铁锅煮羊奶,他的女儿阿古拉正用汉话教弟弟认字,石板上用炭笔写着“麦”“羊”“家”几个字,歪歪扭扭却认真。

“巴特尔大叔,忙着呢?”苏砚秋走上前,笑着打招呼。

巴特尔抬头见是他,连忙起身让座:“苏相?您怎么这身打扮?快进来喝碗羊奶!”他嗓门洪亮,引得邻居们都探出头来看。

苏砚秋也不客气,接过阿古拉递来的羊奶碗,温热的奶液带着淡淡的甜味。“看你们日子过得不错,我就来瞧瞧。”他指着石板上的字,“孩子在学汉文?”

“是啊,”巴特尔挠挠头,有些不好意思,“阿古拉说,学会汉文就能去镇北城的工坊当记账先生,不用再靠放羊了。她还说,要跟汉人姑娘学刺绣,把咱们匈奴的花纹绣在‘嘉棉’布上,能卖好价钱。”

正说着,隔壁的汉人媳妇端来一碟刚炸好的油饼:“巴特尔大叔,尝尝俺的手艺!阿古拉要是想学刺绣,明儿来俺家,俺教她!”

阿古拉红着脸接过来,用匈奴语说了句“谢谢”,又赶紧用汉话重复了一遍,惹得众人都笑了。苏砚秋看着这一幕,忽然觉得,所谓“民心”,其实就藏在这碗羊奶、这碟油饼里,藏在孩子们互相教说话的认真里。

离开匈奴聚居区,两人往镇北城的工坊区走去。夜色渐深,羊毛工坊的窗里还亮着灯,织布机的“咔嗒”声此起彼伏。苏砚秋走进去,见十几个匈奴妇女正跟着汉人师傅学织“混纺锦”,丝线在她们手中穿梭,织出的图案一半是中原的牡丹,一半是草原的奔马。

“苏相?”师傅认出了他,连忙停下手里的活,“您怎么来了?这些姐妹们学得快,再过两个月,就能独立织布了。”

一个匈奴妇女捧着刚织好的半匹布,用生硬的汉话道:“苏相,这布……能卖钱吗?”

“不仅能卖钱,还能卖好价钱。”苏砚秋拿起布,摸着上面细密的针脚,“洛阳的贵妇们都抢着要呢。等你们织得多了,咱们自己开个‘汉匈布庄’,让你们当掌柜!”

妇女们听得眼睛亮,织布的劲头更足了。苏砚秋看着她们专注的神情,忽然想起刚迁来时,她们连纺车都不会用,如今却能织出这般精美的锦缎,心里满是欣慰。

次日清晨,苏砚秋换上官袍,开始视察各地官员的工作。在镇北城的府衙,他翻看了农桑税的账本,见上面记录清晰,每一笔收支都有明细,连匈奴部落的“以羊抵税”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税银都用在何处了?”他问知县。

知县连忙递上清单:“回苏相,三成用于修水渠,两成给学堂请先生,三成买农具分给百姓,剩下的存着,预备过冬的救济粮。”

苏砚秋点头,又去了东胜城。那里的马市正热闹,市舶司的官员正带着通事(翻译)与西域商人核对货单,查验的燧枪摆在一旁,却不见刁难,反而耐心解释关税的规矩。

“苏相!”市舶司提举迎上来,“这些西域商人说,咱们的税比从前少了三成,还保护商队,都愿意常来呢!他们带来的葡萄干、玉石,换走了咱们的‘嘉麦’和铁锅,买卖公平得很!”

西域商人见了苏砚秋,纷纷拱手行礼,用不太流利的汉话道:“苏相好!这里……生意好,人好!”

离开东胜城,苏砚秋又去了南丰城的学堂。孩子们正在上课,汉匈学生混坐在一起,跟着先生朗读《农桑三字经》:“春种麦,秋收谷,勤耕耘,足衣食……”课间休息时,他们围着沙盘玩“建城”游戏,汉人孩子堆城墙,匈奴孩子摆风车,玩得不亦乐乎。

先生笑着说:“苏相您看,这些孩子在一起,哪还分什么汉匈?上次考试,匈奴孩子的算术平均分,比汉人孩子还高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路走下来,苏砚秋的脚步越来越轻快。他看到的,是官员们各司其职,不贪不懒;使百姓们安居乐业,不怨不怒;是汉匈之间从戒备到亲近,从隔阂到相融。那些曾经的杀戮与仇恨,仿佛已被麦田的新绿、工坊的织声、学堂的读书声彻底覆盖。

傍晚回到镇北城,周岳和知县正在府衙等他,见他面带笑意,便知此行顺利。“苏相,您这一路,没现什么问题?”周岳问道。

“有个小问题。”苏砚秋坐下喝了口茶,“南丰城的学堂窗户漏风,冬天快到了,得赶紧糊上;东胜城的马市缺个避雨的棚子,下雨时商人都没处躲。这些事虽小,却关乎百姓冷暖,得尽快办。”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两人:“记住,当官的,眼里不能只看账本和军报,还得看百姓的屋檐漏不漏雨,孩子的衣裳暖不暖和。军队守的是土地,官员守的是民心,两者都守住了,这漠北才能真正安稳。”

夜色渐浓,镇北城的灯火次第亮起,像撒在草原上的星星。苏砚秋站在府衙的台阶上,望着这片由灯火编织的温暖,忽然明白,所谓“视察”,从来不是为了挑错,而是为了看见——看见百姓的笑脸,看见官员的用心,看见这片土地上正在生长的希望。

而这些灯火,这些笑脸,这些细碎的日常,才是最坚实的根基。任凭风沙再大,只要这灯火不灭,民心就不会散;只要这根基不摇,漠北的安宁,大明的安稳,就永远有底气。

喜欢槐下田舍请大家收藏:dududu槐下田舍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